2006-09-03 22:28:12Morris
現金卡過熱,信用評分無罪(下)
█蔣沛霖
●有信用評分機制,為何呆帳如此高?
3.代辦公司之崛起
台灣貸款代辦公司之崛起,肇因於銀行業務行銷的不效率,而代辦公司可找出市場上利率最低、風險控管最鬆的銀行供客戶選擇,銀行業務員也喜歡來自代辦公司的案件上門,這些透過代辦公司的案件,因為客戶經過包裝且經過層層剝削,甚至詐騙的行為時有所聞,故信用風險損失、違約機率相對較高,許多銀行都吃了不少虧。
在日本自動契約機(ACM)相當流行,客戶不必到金融機構的營業處所就可以完成借款的手續,日本前四大現金卡公司,每家都有超過1,000台以上之自動契約機(如表四),等於多了一千個以上二十四個小時全年無休的據點,且ACM的使用績效也相當不錯,以Takefuji為例,該公司新客戶中有54.9%是透過自動契約機完成的,其餘45.1%才是在店頭完成。台灣之業務推展則多仰賴人力,讓代辦公司有機可乘,造成作業成本及信用風險之增加,對客戶及銀行都不利。
4.利差過低
日本對於現金卡公司之利率上限規範在”出資法”中,1954年時,上限訂為109.5%;1983年11月,上限調降為40.004%;2000年6月,上限調降為29.2%。日本之現金卡業務大都由consumer finance companies承做,而非由銀行來承做,所貸之資金需透過向外舉債,日本長期籠罩於利率低迷的環境下,故企業之舉債成本很低,在高利率上限及低資金成本下,利差空間較大。根據表五日本前四大現金卡公司放款利率及資金成本比較表可知,利差介於19.52%~22.93%。
台灣民法規定,利率上限為20%,根據銀行公會公佈之”現金卡發卡銀行收取利息及各項費用項目及其利(費)率調查表”,台灣現金卡銀行年利率最高為18.25%,若資金成本以2%估算,利差約16.25%,與日本之利差區間(19.52%~22.93%),有3.27%~6.68%之差距。
台灣現金卡業務因為利差較小,故更需要卓越的信用評分系統來降低信用風險及找出減降營業費用的解決方案,方能與日本現金卡公司之績效一較高下。
●台灣現金卡業務之未來描述
1.鑑往知來,現金卡業務需要時間沉澱
日本現金卡業務興衰可作為台灣現金卡業務之借鏡,日本現金卡業務源於西元1964年,到了1970年各家消費金融公司開始進入市場競爭,全盛時期則在1975年~1980年間,到了1980年則由於個人信用擴張太快,導致個人信用破產並引發許多社會問題,1983~1985年由於日本政府對於現金卡業務、催收方式、利率上限訂定許多限制,加上社會與論壓力及銀行緊縮銀根(貸放資金籌措困難),消費金融公司倒閉無數。
1985~1993年則為日本現金卡業務之重整起飛期,該項業務逐漸受到政府及人民的認同,幾家大的現金卡公司規模與台灣的新銀行相當接近,且股票也都上市。如Takefuji(股票代號:8564)、ACOM(8572)、Promise(8574)、Aiful(8515)。
現金卡業務在日本仍是相當賺錢的行業,前四大現金卡公司的營業利益分別高居全日本的前五十名,且其老闆的財富也不惶多讓,由富比士富豪排行榜可瞭解一二,根據Forbes 2005年公司之億萬富豪排行榜,日本兩家消費金融公司之總裁及創辦人皆進入全球前一百名(在日本之排行則分居第2名及第3名),此兩人分別為Yoshitaka Fukuda及Yasuo Takei(如表六)。
●有信用評分機制,為何呆帳如此高?
3.代辦公司之崛起
台灣貸款代辦公司之崛起,肇因於銀行業務行銷的不效率,而代辦公司可找出市場上利率最低、風險控管最鬆的銀行供客戶選擇,銀行業務員也喜歡來自代辦公司的案件上門,這些透過代辦公司的案件,因為客戶經過包裝且經過層層剝削,甚至詐騙的行為時有所聞,故信用風險損失、違約機率相對較高,許多銀行都吃了不少虧。
在日本自動契約機(ACM)相當流行,客戶不必到金融機構的營業處所就可以完成借款的手續,日本前四大現金卡公司,每家都有超過1,000台以上之自動契約機(如表四),等於多了一千個以上二十四個小時全年無休的據點,且ACM的使用績效也相當不錯,以Takefuji為例,該公司新客戶中有54.9%是透過自動契約機完成的,其餘45.1%才是在店頭完成。台灣之業務推展則多仰賴人力,讓代辦公司有機可乘,造成作業成本及信用風險之增加,對客戶及銀行都不利。
4.利差過低
日本對於現金卡公司之利率上限規範在”出資法”中,1954年時,上限訂為109.5%;1983年11月,上限調降為40.004%;2000年6月,上限調降為29.2%。日本之現金卡業務大都由consumer finance companies承做,而非由銀行來承做,所貸之資金需透過向外舉債,日本長期籠罩於利率低迷的環境下,故企業之舉債成本很低,在高利率上限及低資金成本下,利差空間較大。根據表五日本前四大現金卡公司放款利率及資金成本比較表可知,利差介於19.52%~22.93%。
台灣民法規定,利率上限為20%,根據銀行公會公佈之”現金卡發卡銀行收取利息及各項費用項目及其利(費)率調查表”,台灣現金卡銀行年利率最高為18.25%,若資金成本以2%估算,利差約16.25%,與日本之利差區間(19.52%~22.93%),有3.27%~6.68%之差距。
台灣現金卡業務因為利差較小,故更需要卓越的信用評分系統來降低信用風險及找出減降營業費用的解決方案,方能與日本現金卡公司之績效一較高下。
●台灣現金卡業務之未來描述
1.鑑往知來,現金卡業務需要時間沉澱
日本現金卡業務興衰可作為台灣現金卡業務之借鏡,日本現金卡業務源於西元1964年,到了1970年各家消費金融公司開始進入市場競爭,全盛時期則在1975年~1980年間,到了1980年則由於個人信用擴張太快,導致個人信用破產並引發許多社會問題,1983~1985年由於日本政府對於現金卡業務、催收方式、利率上限訂定許多限制,加上社會與論壓力及銀行緊縮銀根(貸放資金籌措困難),消費金融公司倒閉無數。
1985~1993年則為日本現金卡業務之重整起飛期,該項業務逐漸受到政府及人民的認同,幾家大的現金卡公司規模與台灣的新銀行相當接近,且股票也都上市。如Takefuji(股票代號:8564)、ACOM(8572)、Promise(8574)、Aiful(8515)。
現金卡業務在日本仍是相當賺錢的行業,前四大現金卡公司的營業利益分別高居全日本的前五十名,且其老闆的財富也不惶多讓,由富比士富豪排行榜可瞭解一二,根據Forbes 2005年公司之億萬富豪排行榜,日本兩家消費金融公司之總裁及創辦人皆進入全球前一百名(在日本之排行則分居第2名及第3名),此兩人分別為Yoshitaka Fukuda及Yasuo Takei(如表六)。
台灣的現金卡市場的處境,係銀行業咎由自取的結果,且業務影響範圍不僅僅是現金卡業務本身而已,還包括信用卡、信用貸款、車貸及房屋貸款等業務,要解決此連鎖反應後之不良結果尚須一段時間,未來一年將是觀察期。。
現金卡業務仍有其市場與需求,利差雖不如日本大,但仍是利差最大的產品,銀行勢必不會輕易放棄此項產品(或發展類似產品),只是需要時間來沉澱。
2.大者恆大,寡占成形
根據日本Financial Service Agent 2004年3月底公佈的數字,在日本有5,186家承做現金卡業務,不過市場的集中度則相當高,前四大現金卡公司市場佔有率約有六成;而台灣更高,接近七成(如表七),學術上,前四大超過六成就屬於高度寡佔的市場了。
銀行業的新產品,幾乎沒有專利的保障,現金卡業務亦是如此,同業可於短期內抄襲,但模仿產品外表易,模仿核心技術(know how)難,核心技術非一朝一夕可以模仿的,例如卓越的電腦系統(帳務系統、授信進件系統、信用評分系統、中途授信系統、績效管理系統等)、行銷企劃能力、教育訓練能力、催收管理、風險管理等。故一窩蜂抄襲的結果往往只有擁有真正核心技術的銀行能勝出。
現金卡業務仍有其市場與需求,利差雖不如日本大,但仍是利差最大的產品,銀行勢必不會輕易放棄此項產品(或發展類似產品),只是需要時間來沉澱。
2.大者恆大,寡占成形
根據日本Financial Service Agent 2004年3月底公佈的數字,在日本有5,186家承做現金卡業務,不過市場的集中度則相當高,前四大現金卡公司市場佔有率約有六成;而台灣更高,接近七成(如表七),學術上,前四大超過六成就屬於高度寡佔的市場了。
銀行業的新產品,幾乎沒有專利的保障,現金卡業務亦是如此,同業可於短期內抄襲,但模仿產品外表易,模仿核心技術(know how)難,核心技術非一朝一夕可以模仿的,例如卓越的電腦系統(帳務系統、授信進件系統、信用評分系統、中途授信系統、績效管理系統等)、行銷企劃能力、教育訓練能力、催收管理、風險管理等。故一窩蜂抄襲的結果往往只有擁有真正核心技術的銀行能勝出。
(作者任職於金融機構、FRM)
【2006/02/12 經濟日報】
【2006/02/12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