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03 21:47:48Morris

現金卡過熱,信用評分無罪(中)

█蔣沛霖
●有信用評分機制,為何呆帳如此高?
1.額度敢給
日本自1964年推出現金卡業務以來,迄今約40年,屬於相當成熟的市場,故以日本消費金融公司的每戶平均餘額來當指標,應該頗具參考性。
日本前四大現金卡公司,每戶平均餘額轉換成台幣後介於14.6萬元~17.9萬元之間,由於日本的物價高於台灣,若直接以匯率換算後比較餘額高低,會造成誤差,故筆者採用GDP與購買力平價調整後之GDP之比率做為調整係數,以便比較日本與台灣的每卡動用餘額之真正高低。(調整係數係依照世界銀行、美國中央情報局及主計處之資料推估而得)
由表二、表三兩表可知,經過購買力調整後,台灣前四大現金卡公司的平均每卡餘額高均於日本,最高甚至接近兩倍,表示台灣單一個人的信用曝險額明顯高於日本,在風險分散不夠的情況下,信用損失的變異相對較大,以目前的購買力差異來看,台灣現金卡業者將平均每卡的餘額控制在新台幣七萬元上下才是比較安全的水平(購買力平價調整前)。
台灣現金卡業者從何時開始浮濫發卡呢?由圖一可以一窺究竟。
現金卡餘額成長率可由兩各部分所組成:
現金卡餘額成長率= 已動用卡數成長率+平均每卡動用餘額成長率
由圖一可知,93年10月以後,現金卡餘額推升之主角由”已動用卡數成長率”改為”每卡平均動用餘額成長率”,由於市場競爭,現金卡新戶之推展日漸困難,造成”已動用卡數成長率”呈現下滑的趨勢。若銀行要維持現金卡動用餘額的高成長,唯一的辦法就是讓”每卡平均動用餘額成長率”增加,恰巧的是,93年10月的前四大現金卡銀行的平均每卡餘額剛好等於七萬元。這個數字與前述所算出的安全水準接近,表示93年10月是現金卡額度氾濫的濫觴。
2. 因信用短期急速暴增,所生之信用評分失靈
(1) 申請信用評分卡之失靈:
申請評分卡:顧名思義就是新客戶申請時所用之信用評分卡,主要之風險特徵欄位來自於客戶基本資料及聯徵中心之信用資料。客戶首次申請時可能尚未與銀行往來或往來家數少,故負債比較低,因此所得之信用評分尚於可以接受的範圍內,隨著現金卡市場的player無所不用其極搶佔市場佔有率,在市場規模無法擴大下,紛紛給予同一客戶額度,造成客戶額度暴增數倍,在入不敷出的情況下,難以償還本金與利息。
對於沒有建置信用評分之銀行而言,他們會以幾家龍頭銀行做為審核標準之一,並隨後跟進給額度,造成客戶額度暴增卻無償還能力,導致有建置credit scorecard銀行之申請評分卡失靈。此外,部份銀行則延遲通報聯徵中心信用不良客戶資料,並建議不良客戶轉貸,此舉也可能造成申請評分卡之失靈。
有建置信用評分銀行,中途授信的策略則過於積極(寬鬆之授信政策或提高額度掩飾逾期放款),無視於客戶額度暴增,繼續給予客戶額度,沉迷於繳息正常的假象,而此假象只是額度暴增的短期正常現象,隨著額度用罄,信用風險則開始引爆。
(2) 行為信用評分卡之失靈:
行為信用評分卡:係針對已經往來之客戶所使用之評分卡,主要使用之特徵欄位包括銀行內部之繳款資料、存款往來資料及其他任何交易資料等。
根據94年6月麥肯錫的亞太十國民眾消費金融行為調查報告中顯示,台灣客戶的忠誠度在亞太十國中,排名最差,與韓國一同殿後。當客戶的忠誠度很低時,表示客戶留在銀行可供行為信用評分卡分析的資料也會較少,銀行較難追蹤客戶的付款行為及消費行為,將會造成行為評分卡的準確度降低,如何從少量的資料預測客戶的違約機率或是積極留住客戶(往來多項產品)將是銀行未來的難題。


(作者任職於金融機構、FRM)
【2006/01/22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