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27 22:40:18旭
聽君一席話----徐禮集先生演講感想
徐教授清亮的嗓音,在演講聽中迴盪著,一滴淚水轉啊轉啊,不爭氣得滑了下來。
從小到大,看電影看書感動得淅哩嘩啦是有,但從來沒有說聽演講聽到掉淚的,我以為只有我一個人失態,連忙手忙腳亂的撥掉淚珠,佯裝無事,當天晚上,回到寢室才知道差點哭出來的,並不是只有我一個。
徐教授並沒有講什麼悲慘的故事,也沒提哪些感人的篇章,不過是平平淡淡,偶爾插科打諢講些笑料,與我們分享他的人生經驗,在他生命之中,影響他一生最大的兩個老師,一個是對他們班很壞很壞,老是害他們回家被打的班導楊老師,一個是年輕時的鄰居,一個充滿智慧的退休高幹。
楊老師對他們的壞,不是嚴厲,而是啟發與幽默,但是這種啟發與幽默,在那個時代老是害他們回家被打,這個四五十年前的山區小學老師,上課竟然是帶著學生躺在草地上畫捲積雲素描,平常也不教課本的東西,考試是分數除以二加五十分,對於考零分的同學還會挑侃他鴨蛋捧好,不要打破了,不管這些是幾分是真,幾分是笑,楊老師被家長告狀為不認真教學時,和校長爭執的話,應該值得深思:「你們山區小孩子,書再怎麼念真的能拼過那些都市小孩?我這樣教有什麼不對?」四五十年後同學會,楊老師對他們說,如果當年沒有那樣教,他們今天能成為那個山區國小裡,唯一年年辦兩次同學會,同學個個成就卓越的班級嗎?
另一個老師,是在徐教授就業後,隔壁的鄰居老先生,他是蔣家的退休高幹,好巧不巧和徐教授同天生日,兩人十分投緣,年輕人常去找老人家泡茶聊天,他要徐教授看中國古書,徐教授不以為意,笑著說,孔子孟子這些東西他每一本都會背了,考試都一百分,幹嘛還要看,老先生並沒有直接反駁他,只是問他:「你覺得我太極拳打得如何?」徐教授想都不用想,便回答:「非常好,我從沒看過打那麼棒的拳。」
老先生接著講:「打拳不是人在練拳,而是拳在練人,讀四書也一樣,會背會看並不是讀完了,而是要會用,明天去買一本四書,我教你怎麼讀。」
徐教授丈八金剛摸不著頭腦問:「您桌上不就一本,為什麼還要買?」
「那是我的書,想要讀,就要買一本你自己的書。」
這句話聽起來沒有什麼,但卻在無意間,顯現出四書的份量在老先生心中的不同,像是一種不可割捨的座右銘,只屬於一個人,而無法直接共享,學習或許可以傳承,但成與敗只能靠自己。
隔天,老先生開始教四書,從大學開始教起,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老先生劈頭就講:「止於至善這是不可信的,不可能做到,只能盡力去做,重要的是定、靜、安、慮、得,其實每個人的智慧聰明才智,幾乎都是差不多的,但是只有能做到定靜安慮得的人,能夠打開聰明智慧,不限於迷惘與衝動的陷阱,做出正確的判斷。」
很簡單的幾句話,但是不知怎麼得,淚水卻不停的在眼眶中打轉,多麼簡單的道理,千百年前老祖宗就這樣告誡我們,為什麼總是摻不透呢?人的一生之中,會遇到多少的抉擇和迷惘,但是有多少人能夠真正的定下心神,看清楚現在自己在做什麼?弄明白這個選擇真的是心中所要的嗎?即使知道這是迷惘與衝動的選擇,為什麼偏偏不要打開智慧,硬要向愚昧行動?
回想起前些日子渾渾噩噩,衝動得做些不知所以然的事,自陷於萬劫不復的牢籠,心中不覺一陣酸苦,如果早一點明白這句話的深層意義,是不是能少走一點冤枉路?還是即使明白了,仍然一樣被愚昧所蒙蔽,寧願選擇令自己痛苦的方式來處理事情?在迷惘與愚昧之中虛度光陰?枉費今天那一剎那領悟的感動?這麼簡單的道理,懂了卻不一定做得到,知易行難啊!
爾後,徐教授接著提到了意念的重要,老先生在教完四書後,打算教徐教授易經,徐教授不學,他認為算命不是一個值得學的東西,老先生再度開導他:「窮人算命,越算越窮,那是因為窮途末路,到處去找別人算希望找出口,但是自己學易經就不一樣了,自己學自己算,總可以了吧?命是固定的,算命也只是易經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易經教你怎麼排卦相,不過是經由你的意念,去找出你現在意念最強的方向,作為你選擇的參考,而不是去預知或改變你的命。」
這一翻話,改變我對命理的印象,驚訝於意念與命在易學中竟然是可以切割的兩件事,算命算得竟然是意念不是命,徐教授繼續闡明意念的重要,意念一旦存在,幾乎沒有什麼事情是辦不到的,也是有這樣的想法,當年一個小小的技術員,才會在三十四歲出國留學,成為今天站在這裡的徐教授。
楊老師和老先生改變了徐教授的一生,徐教授的藉著與我們分享帶給我們不下於當年他的震撼,雖然無緣見識這兩位老師的丰采,但心中的尊敬與感動滿盈。道理,有時候很簡單,定靜安慮得五個字看過不下十次,卻沒有一次比今天聽得更令人動容;道理,往往俯拾即是,但是有對的老師來點破他,卻是異常難得的緣分。
從小到大,看電影看書感動得淅哩嘩啦是有,但從來沒有說聽演講聽到掉淚的,我以為只有我一個人失態,連忙手忙腳亂的撥掉淚珠,佯裝無事,當天晚上,回到寢室才知道差點哭出來的,並不是只有我一個。
徐教授並沒有講什麼悲慘的故事,也沒提哪些感人的篇章,不過是平平淡淡,偶爾插科打諢講些笑料,與我們分享他的人生經驗,在他生命之中,影響他一生最大的兩個老師,一個是對他們班很壞很壞,老是害他們回家被打的班導楊老師,一個是年輕時的鄰居,一個充滿智慧的退休高幹。
楊老師對他們的壞,不是嚴厲,而是啟發與幽默,但是這種啟發與幽默,在那個時代老是害他們回家被打,這個四五十年前的山區小學老師,上課竟然是帶著學生躺在草地上畫捲積雲素描,平常也不教課本的東西,考試是分數除以二加五十分,對於考零分的同學還會挑侃他鴨蛋捧好,不要打破了,不管這些是幾分是真,幾分是笑,楊老師被家長告狀為不認真教學時,和校長爭執的話,應該值得深思:「你們山區小孩子,書再怎麼念真的能拼過那些都市小孩?我這樣教有什麼不對?」四五十年後同學會,楊老師對他們說,如果當年沒有那樣教,他們今天能成為那個山區國小裡,唯一年年辦兩次同學會,同學個個成就卓越的班級嗎?
另一個老師,是在徐教授就業後,隔壁的鄰居老先生,他是蔣家的退休高幹,好巧不巧和徐教授同天生日,兩人十分投緣,年輕人常去找老人家泡茶聊天,他要徐教授看中國古書,徐教授不以為意,笑著說,孔子孟子這些東西他每一本都會背了,考試都一百分,幹嘛還要看,老先生並沒有直接反駁他,只是問他:「你覺得我太極拳打得如何?」徐教授想都不用想,便回答:「非常好,我從沒看過打那麼棒的拳。」
老先生接著講:「打拳不是人在練拳,而是拳在練人,讀四書也一樣,會背會看並不是讀完了,而是要會用,明天去買一本四書,我教你怎麼讀。」
徐教授丈八金剛摸不著頭腦問:「您桌上不就一本,為什麼還要買?」
「那是我的書,想要讀,就要買一本你自己的書。」
這句話聽起來沒有什麼,但卻在無意間,顯現出四書的份量在老先生心中的不同,像是一種不可割捨的座右銘,只屬於一個人,而無法直接共享,學習或許可以傳承,但成與敗只能靠自己。
隔天,老先生開始教四書,從大學開始教起,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老先生劈頭就講:「止於至善這是不可信的,不可能做到,只能盡力去做,重要的是定、靜、安、慮、得,其實每個人的智慧聰明才智,幾乎都是差不多的,但是只有能做到定靜安慮得的人,能夠打開聰明智慧,不限於迷惘與衝動的陷阱,做出正確的判斷。」
很簡單的幾句話,但是不知怎麼得,淚水卻不停的在眼眶中打轉,多麼簡單的道理,千百年前老祖宗就這樣告誡我們,為什麼總是摻不透呢?人的一生之中,會遇到多少的抉擇和迷惘,但是有多少人能夠真正的定下心神,看清楚現在自己在做什麼?弄明白這個選擇真的是心中所要的嗎?即使知道這是迷惘與衝動的選擇,為什麼偏偏不要打開智慧,硬要向愚昧行動?
回想起前些日子渾渾噩噩,衝動得做些不知所以然的事,自陷於萬劫不復的牢籠,心中不覺一陣酸苦,如果早一點明白這句話的深層意義,是不是能少走一點冤枉路?還是即使明白了,仍然一樣被愚昧所蒙蔽,寧願選擇令自己痛苦的方式來處理事情?在迷惘與愚昧之中虛度光陰?枉費今天那一剎那領悟的感動?這麼簡單的道理,懂了卻不一定做得到,知易行難啊!
爾後,徐教授接著提到了意念的重要,老先生在教完四書後,打算教徐教授易經,徐教授不學,他認為算命不是一個值得學的東西,老先生再度開導他:「窮人算命,越算越窮,那是因為窮途末路,到處去找別人算希望找出口,但是自己學易經就不一樣了,自己學自己算,總可以了吧?命是固定的,算命也只是易經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易經教你怎麼排卦相,不過是經由你的意念,去找出你現在意念最強的方向,作為你選擇的參考,而不是去預知或改變你的命。」
這一翻話,改變我對命理的印象,驚訝於意念與命在易學中竟然是可以切割的兩件事,算命算得竟然是意念不是命,徐教授繼續闡明意念的重要,意念一旦存在,幾乎沒有什麼事情是辦不到的,也是有這樣的想法,當年一個小小的技術員,才會在三十四歲出國留學,成為今天站在這裡的徐教授。
楊老師和老先生改變了徐教授的一生,徐教授的藉著與我們分享帶給我們不下於當年他的震撼,雖然無緣見識這兩位老師的丰采,但心中的尊敬與感動滿盈。道理,有時候很簡單,定靜安慮得五個字看過不下十次,卻沒有一次比今天聽得更令人動容;道理,往往俯拾即是,但是有對的老師來點破他,卻是異常難得的緣分。
上一篇:借我一生——讀秋雨 落淚語
下一篇:微物之神--讀後感
妳真是太感性了
看余秋雨的書感動落淚
聽徐禮集的演講感動落淚
"一滴淚水轉啊轉啊,不爭氣得滑了下來"
記憶中
即使被感動的時刻也很少落淚
不知道是感動的不夠
還是太理智太冷酷了
唉...
每個人表達感動的方式不太一樣
不一定淚腺發達就比較感性啦^^ 2007-02-22 22: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