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27 22:22:18旭
借我一生——讀秋雨 落淚語
細細濛濛的細雨,輕輕下著,學校的走廊上,一個女孩捧著書,眼淚紛亂的滴在書上,分不清是細雨飄濕了書頁,還是眼淚模糊了視線。
這不是第一次讀余秋雨老師的文章,讀到潸然淚下,也不是第一次打開余老師的書就不能自己,但是無論是第幾次,每一次閱讀,心口就像被狠狠撞擊似的,悶的說不出一個字,只能化為洪水,往心眼宣洩。
回憶起第一次接觸余老師的文章,是在高中的國文課,老師與我們分享了一篇文章「蘇東坡突圍」。那時的我,正面臨人生中人際關係最大的低潮,長達三年的僵局,簡直讓我的高中生活陷入一面愁雲慘霧,這篇文章雖然無法拯救我掙脫那樣的困境,卻讓我不得不去思考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
因為篇文章,讓我去看了余老師的「山居筆記」,因為看了山居筆記,我決定只要是余老師的散文,我全部都看,而也因為看了這些書,我看到了中國文化中,深層的黑暗面,一種包裝在文化中的沈淪,一種假借文明的墮落,一種稱為小人卻長得像君子的生物,最重要的是,在這樣集體攻擊的恐怖中,如何自處的灑脫。
那時候年少輕狂,非常贊同余老師在山居筆記中,灑脫不屑,又有幾許傲骨的作法,認為什麼人會被迫害?當然是有才華又值得嫉妒的人,在這樣的念頭下,被迫害彷彿成了一件無上光榮的事。
如今,時過境遷,余老師的書也一本一本的出,每一本心境上都有些微的變化,直到「借我一生」這本書,看著余老師寫他父親,寫他自己,寫他出「山居筆記」的心路歷程,寫文革,寫迫害,我彷彿看到一個為了妻小軟下身段,其實卻是一身倔骨的男人,帶著一個和他一樣一身倔骨男孩。
從「借我一生」看到余老師是經歷了什麼樣的歷練,而對蘇東坡有那麼濃厚的感同身受,被小人包圍,一貶再貶卻又名流千古,就因為他會名流千古,有那樣的本錢,小人才有攻擊的需要,因為攻擊這樣的人,可以啃他的骨吃他的血,可以因此而茁壯,因為有能力參大文豪蘇東坡一本的人,自然也不是尋常人物,不但出名更可能受到提拔,反正大家都在咬,不咬還被當同黨一起開除,何不與之同樂,還有甜頭可吃不是?
然而,不是只有大人物會被咬,狗咬人是沒有準則的,大人物被咬,身後還有平反的機會,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被咬呢?誰還記得呢?余老師的爸爸,就是莫名其妙被咬著的小人物,因為被咬著了,其他的人怕被咬,只好偽裝成狗也來幫咬一口,咬著咬著,真的都變成狗了。
當我看到余老師翻出爸爸的遺物,那一份畫滿紅色叉叉,把所有朋友都開除的紀錄,安安穩穩的收藏在爸爸的抽屜裡,我的眼淚隨著抽屜的打開,無法抑制的滾落一地。當余爸爸一筆一劃,在朋友的名字上打叉時,那是什麼樣的心情?當初被鬥的理由,不過是無心的一句同情,而同情的對象,都已被平反時,過了十年二十年,他看著背叛他而被劃掉的名字,整整一本,所有朋友的名字,他到底是怎麼樣的重複受傷?
我無法想像這樣一個坐了數年莫須有的牢獄,被所有朋友背棄,決定用往後一生,開除所有朋友了老人,是用怎麼樣的心情,來翻閱那血跡斑斑的名冊。
血跡斑斑的名冊身後,夾帶著是更令人鼻酸的無聲哀求,抽屜裡一張張沒有回音的借據,不是向朋友,而是向囚禁他的造反派。
他已經不願意向朋友求救,但卻不能不寧願請求造反派幫助,因為他是剩下的兒子,哥哥早死,弟弟也被造反派逼死了,只剩下他這麼一個兒子,他不能丟下這一家子,為自己的骨氣尋死,他本來想這麼做,但卻被弟弟搶先了。
這一張張的借條,多半是沒有回音,甚至會被拿來批鬥他,但是他不得不這樣做,余老師看到這些借條,深深的懊悔,這樣低頭的事,為什麼當初不是由他來做?為什麼當初他要為了那麼點骨氣,和學生的造反派鬧僵?要是他來做,一定可以比身陷牢籠的父親,有更好的效果,父親,也能少受一點苦。
我不知道這樣想是否是正確的,但是至少「借我一生」中的余老師,應該還是無法這麼做,這些年來,我才赫然發現,我欣賞余老師的作品,不只是他深厚的思想,生命中濃重的歷練,還包括了傲骨,那股獨挽狂瀾,力抗局勢的傲骨,堅持那一身風骨,一直是余老師文章中透著的味道。
近幾年來,余老師頻受盜版或是一些奇怪的文字工作者攻擊,根據余老師的追查,很多都是先有因再有果,先有奉承,再有毀謗,甚至有追訴到幾十年前的恩怨,至今仍糾纏不休,雖說要一笑置之,卻也難免有忍無可忍憤怒的時候,即使表面上不動如山,人便是人,對於詆毀和污衊,能完全無動於衷者,應該是幾乎沒有。
「借我一生」中,余老師後來決定不再放任這樣的詆毀,希望在不求償的狀況下,用法律給於這些詆毀者一些「教育」。雖然成效顯然不彰,但余老師對於圍繞在他身邊攻擊者的態度,是顯而易見的,再教育,是認為他們在文化與道德上的不成熟,絕大多數頭腦冷靜的文人,都知道這種「再教育」,沒什麼實質的用處,余老師當然也知道,但是他還是這樣做了。
我不得不猜測余老師是不是因為自己的一身傲骨,而不得不招來一車敵人,很多人是看不得別人傲的,我相信余老師早就察覺了,「借我一生」中,余老師確實反省了些過去他做過,現在覺得實在不太應該,因為那是會讓對方難堪,而可能記恨一輩子的事,且也真的有人就這麼恨得牙癢癢的,緊追幾十年不捨。
然而,在那樣處處被迫害的年代,就是憑著一身傲骨,余老師才能成為今天的余秋雨,而不是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
今日,以媒體傳播的興盛來看,群體的迫害與壓迫並未消失,只是換了個型態與口味,但大體而言,像余老師所處的行動與言語一起出現的全面性壓迫時代,或許已經不在存在,自由的社會,反而讓過度自由帶來另一種新的壓迫,在變相的群體攻擊下,余老師還是笑了笑將這些盜版與批判他的文字,見一本,買一本,鎖入家鄉書樓,留給余家祖先莞爾訕笑,不改他一貫的風格,是啊!這麼多人想咬余秋雨一口,那麼余秋雨的名聲是何其大?難道不該給祖先得意一番?
換個角度想,果然是令人有幾分得意且莞爾之事,有時候我真懷疑余老師是天生傲骨,擺明了要大家來咬,雖是說笑,但不能否認,這樣的想法給了我情緒上的救贖,讓我看清了某些群體行為的一致性,更明白忤逆這些一致性的下場,瞭解了這些,要如何選擇,則是另一番故事了。
因為有了這些書,我得以分享余老師的生平經驗,看見字字血淚化為哲思的過程,得以看見別人走過的路,是否存在荊棘,如果堅持走過,那麼,請先學習斬斷荊棘的劍法,或是忘記疼痛的秘方。
余老師的「借我一生」真的是借我一生,他借了我一生的經驗,做為人生的參考。
這不是第一次讀余秋雨老師的文章,讀到潸然淚下,也不是第一次打開余老師的書就不能自己,但是無論是第幾次,每一次閱讀,心口就像被狠狠撞擊似的,悶的說不出一個字,只能化為洪水,往心眼宣洩。
回憶起第一次接觸余老師的文章,是在高中的國文課,老師與我們分享了一篇文章「蘇東坡突圍」。那時的我,正面臨人生中人際關係最大的低潮,長達三年的僵局,簡直讓我的高中生活陷入一面愁雲慘霧,這篇文章雖然無法拯救我掙脫那樣的困境,卻讓我不得不去思考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
因為篇文章,讓我去看了余老師的「山居筆記」,因為看了山居筆記,我決定只要是余老師的散文,我全部都看,而也因為看了這些書,我看到了中國文化中,深層的黑暗面,一種包裝在文化中的沈淪,一種假借文明的墮落,一種稱為小人卻長得像君子的生物,最重要的是,在這樣集體攻擊的恐怖中,如何自處的灑脫。
那時候年少輕狂,非常贊同余老師在山居筆記中,灑脫不屑,又有幾許傲骨的作法,認為什麼人會被迫害?當然是有才華又值得嫉妒的人,在這樣的念頭下,被迫害彷彿成了一件無上光榮的事。
如今,時過境遷,余老師的書也一本一本的出,每一本心境上都有些微的變化,直到「借我一生」這本書,看著余老師寫他父親,寫他自己,寫他出「山居筆記」的心路歷程,寫文革,寫迫害,我彷彿看到一個為了妻小軟下身段,其實卻是一身倔骨的男人,帶著一個和他一樣一身倔骨男孩。
從「借我一生」看到余老師是經歷了什麼樣的歷練,而對蘇東坡有那麼濃厚的感同身受,被小人包圍,一貶再貶卻又名流千古,就因為他會名流千古,有那樣的本錢,小人才有攻擊的需要,因為攻擊這樣的人,可以啃他的骨吃他的血,可以因此而茁壯,因為有能力參大文豪蘇東坡一本的人,自然也不是尋常人物,不但出名更可能受到提拔,反正大家都在咬,不咬還被當同黨一起開除,何不與之同樂,還有甜頭可吃不是?
然而,不是只有大人物會被咬,狗咬人是沒有準則的,大人物被咬,身後還有平反的機會,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被咬呢?誰還記得呢?余老師的爸爸,就是莫名其妙被咬著的小人物,因為被咬著了,其他的人怕被咬,只好偽裝成狗也來幫咬一口,咬著咬著,真的都變成狗了。
當我看到余老師翻出爸爸的遺物,那一份畫滿紅色叉叉,把所有朋友都開除的紀錄,安安穩穩的收藏在爸爸的抽屜裡,我的眼淚隨著抽屜的打開,無法抑制的滾落一地。當余爸爸一筆一劃,在朋友的名字上打叉時,那是什麼樣的心情?當初被鬥的理由,不過是無心的一句同情,而同情的對象,都已被平反時,過了十年二十年,他看著背叛他而被劃掉的名字,整整一本,所有朋友的名字,他到底是怎麼樣的重複受傷?
我無法想像這樣一個坐了數年莫須有的牢獄,被所有朋友背棄,決定用往後一生,開除所有朋友了老人,是用怎麼樣的心情,來翻閱那血跡斑斑的名冊。
血跡斑斑的名冊身後,夾帶著是更令人鼻酸的無聲哀求,抽屜裡一張張沒有回音的借據,不是向朋友,而是向囚禁他的造反派。
他已經不願意向朋友求救,但卻不能不寧願請求造反派幫助,因為他是剩下的兒子,哥哥早死,弟弟也被造反派逼死了,只剩下他這麼一個兒子,他不能丟下這一家子,為自己的骨氣尋死,他本來想這麼做,但卻被弟弟搶先了。
這一張張的借條,多半是沒有回音,甚至會被拿來批鬥他,但是他不得不這樣做,余老師看到這些借條,深深的懊悔,這樣低頭的事,為什麼當初不是由他來做?為什麼當初他要為了那麼點骨氣,和學生的造反派鬧僵?要是他來做,一定可以比身陷牢籠的父親,有更好的效果,父親,也能少受一點苦。
我不知道這樣想是否是正確的,但是至少「借我一生」中的余老師,應該還是無法這麼做,這些年來,我才赫然發現,我欣賞余老師的作品,不只是他深厚的思想,生命中濃重的歷練,還包括了傲骨,那股獨挽狂瀾,力抗局勢的傲骨,堅持那一身風骨,一直是余老師文章中透著的味道。
近幾年來,余老師頻受盜版或是一些奇怪的文字工作者攻擊,根據余老師的追查,很多都是先有因再有果,先有奉承,再有毀謗,甚至有追訴到幾十年前的恩怨,至今仍糾纏不休,雖說要一笑置之,卻也難免有忍無可忍憤怒的時候,即使表面上不動如山,人便是人,對於詆毀和污衊,能完全無動於衷者,應該是幾乎沒有。
「借我一生」中,余老師後來決定不再放任這樣的詆毀,希望在不求償的狀況下,用法律給於這些詆毀者一些「教育」。雖然成效顯然不彰,但余老師對於圍繞在他身邊攻擊者的態度,是顯而易見的,再教育,是認為他們在文化與道德上的不成熟,絕大多數頭腦冷靜的文人,都知道這種「再教育」,沒什麼實質的用處,余老師當然也知道,但是他還是這樣做了。
我不得不猜測余老師是不是因為自己的一身傲骨,而不得不招來一車敵人,很多人是看不得別人傲的,我相信余老師早就察覺了,「借我一生」中,余老師確實反省了些過去他做過,現在覺得實在不太應該,因為那是會讓對方難堪,而可能記恨一輩子的事,且也真的有人就這麼恨得牙癢癢的,緊追幾十年不捨。
然而,在那樣處處被迫害的年代,就是憑著一身傲骨,余老師才能成為今天的余秋雨,而不是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
今日,以媒體傳播的興盛來看,群體的迫害與壓迫並未消失,只是換了個型態與口味,但大體而言,像余老師所處的行動與言語一起出現的全面性壓迫時代,或許已經不在存在,自由的社會,反而讓過度自由帶來另一種新的壓迫,在變相的群體攻擊下,余老師還是笑了笑將這些盜版與批判他的文字,見一本,買一本,鎖入家鄉書樓,留給余家祖先莞爾訕笑,不改他一貫的風格,是啊!這麼多人想咬余秋雨一口,那麼余秋雨的名聲是何其大?難道不該給祖先得意一番?
換個角度想,果然是令人有幾分得意且莞爾之事,有時候我真懷疑余老師是天生傲骨,擺明了要大家來咬,雖是說笑,但不能否認,這樣的想法給了我情緒上的救贖,讓我看清了某些群體行為的一致性,更明白忤逆這些一致性的下場,瞭解了這些,要如何選擇,則是另一番故事了。
因為有了這些書,我得以分享余老師的生平經驗,看見字字血淚化為哲思的過程,得以看見別人走過的路,是否存在荊棘,如果堅持走過,那麼,請先學習斬斷荊棘的劍法,或是忘記疼痛的秘方。
余老師的「借我一生」真的是借我一生,他借了我一生的經驗,做為人生的參考。
八股棉花糖
2006-08-29 10:22:50
我十五歲讀余秋雨,也是我的國文老師介紹我讀的,中國文化的深層累積賦予文字的厚度,有些片段甚至可以默背,我也深深流淚並且感動。
雖然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發現其文的一些缺憾與錯誤,然而,對文學起初的愛與文化的震撼卻是無法取代的。
後來,我也成為國文老師,也將余秋雨介紹給年輕的孩子,也讓他們深深感動。在華文散文中,余秋雨似乎變成一種現象,不論欣賞或是批判,都需要被閱讀與認識。
pity
2006-08-29 07:50:41
你的文章寫的不錯
可惜
余秋雨就余秋雨
你通篇都是余老師
把你內容所主張的說服力都降低了
余秋雨如果親自教過你
叫他余老師不為過
但余秋雨沒教過你
你只是為了親切與尊稱
而通篇余老師的
不但叫起來怪怪的
也把你自身的自信感、
和文章的氣勢感降低了
余秋雨。
對我而言像是一種生命的奇蹟。
高一時第一次在課本中讀到他的柳侯祠
接著我聽了他的一場演講
然後我看完了文化苦旅
現在在看山居筆記
每次看完他的作品
能寫的東西
就又更多更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