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04 03:33:39小美
《蛻變》- 卡夫卡
卡夫卡(此照片亦為我手中這本《蛻變》的中文版封面)
在近代文學有著超級卓越且神聖地位的捷克小說家 - 弗蘭茲.卡夫卡(1883~1924),可惜了他的英年早逝,有多部小說在他逝世之後,才被好友馬克思.布勞德出版,而他小說裡的偉大精髓,也是在他死後,更益加顯露光芒與不凡受世界文壇注目。而《蛻變》即是他最為世人認識及讚許的一部中篇小說。被贊為存在文學的卡夫卡,作品裡盡訴了荒謬與人際漠然,許多評論家都將這樣的荒誕文本付諸於卡夫卡本人的內心狀態;從小即活在父親暴政陰影下的卡夫卡,作品裡都有著父權這雙大手翻覆的痕跡,如《蛻變》、《判決》等。而荒謬是什麼,卡謬說過「荒謬是『理性的人』遭遇到『毫無道理的世界』之後產生出來的」。
《蛻變》的荒謬從第一句話就開啟了,「早上,戈勒各爾.薩摩扎從朦朧的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大毒蟲」(閱讀這個版本的譯本一直有解讀上的疑惑,但我相信,對「大毒蟲」這個譯法,也來自卡夫卡寫作時對主角本身變成蟲的一種乖誕與嫌惡的想法狀態而寫的),在這裡,即為一種對自身存在的概念崩解,「變成一隻蟲」,多麼不思議更笑話的事情,但在卡夫卡的筆下,一切是如此自然而然的進行著,甚至,它正式微地、輕彿過哀傷地,告訴你這樣的事實。我想,《蛻變》最精湛的人性的描繪,除了主角戈勒各爾之外,便是妹妹與母親對他的房間的整理與規範的角力了。雖然在戈勒各爾變成了蟲後,唯一看似沒有遺棄他的就是妹妹了,因為除了每天依然會為戈勒各爾送食物外,更貼心的觀察他變成昆蟲後對食物與環境的需求的轉變,於是食物由戈勒各爾最愛的牛奶變成了腐壞的蔬菜、吃剩的骨頭等,再來,就是他 - 一隻蟲對環境與自體反應的改變,漸漸地,妹妹也意識到了這點,開始與媽媽有了微妙的角力,如何搬運家具與擺放,都成了妹妹與母親對戈勒各爾親情表現的舞台。參閱了許多著作與評論,皆對《蛻變》裡對戈勒各爾的主體描述有非常精闢且博深的見論,但對於我好奇的妹妹與母親這段微妙的互動,所言甚少,於是我不由得的,以我淺薄的見地,嘗試解讀此一心理狀態。家庭經濟來源的瓦解,也意味著,在經濟來源未停滯之前,父親、母親、妹妹全都是依賴著戈勒各爾的薪水而生活的,因此,憐憫的、回饋的、不捨的親情付出,便是初期妹妹一如往常對哥哥細心、貼心不變的延展,甚至,照顧、關愛弱勢,一直是人類本性中最偉大也最卑賤的,偉大來自於天性裡對卑弱的意識訴諸於執行,卑賤來自於這份關愛並不純粹僅是一份愛的禮讚,而還參雜了成就優越感與唯我不可的獨占感。或許,這份親情行動的角力便是來自於這樣的成就感與佔有慾吧。
存在主義哲學說的,就是對自我存在的肯定與給予的最高指導,不論是卡夫卡愛的齊克果或是胡塞爾,更甚是說「上帝已死」的尼采。因此,連上帝都不敷足以依賴了,依賴著戈勒各爾生活的家人們,當他不再能夠讓父親只穿晨摟鎮日坐在躺椅上、母親無虞的生活、送妹妹去音樂學校唸書,然後,經過非常仔細、微妙的描述出家人的心理狀態,在在都是存在文學的辯證鑿痕,並且卡夫卡巧妙地、不著痕跡地刻劃著然後提出控訴與反證,用以荒謬最精妙的語言與文本,寫出心靈狀態與大時代的曖昧掛勾,透過一層又一層的撥弄,一定能看得見,既纖弱又敏感的卡夫卡一種深沈的吶喊。卡夫卡說過「我們全然活在罪惡的世界裡,與特定的罪行無關」,他一直相信著罪惡的伴隨與存在,在他的著作中,很容易地可以看得到他關於罪的描繪與辯證。這一點,倒是與雅斯培極為相似,同為一次大戰後哲學系統的顛覆與整肅帶來的影響,雅斯培更是經歷了二戰的人性荼毒,把話轉回來,雅斯培表示過「人的出世,即是悲劇的開始」,這裡的悲劇與卡夫卡的罪,雖然在意象或表述的事實上是不相同的,但他們對人類天性的真、善、美受到罪的收編的吐吶,有著異曲同工的默契。(後來發現,卡夫卡與雅斯培出生同年,但或許卡夫卡較雅斯培幸運,未經歷二戰的災難)並且,卡夫卡也藉著反諷的語句,更大大的提昇了主角的悲哀,《蛻變》中便以「非得慢慢地談著該替女兒找一個乘龍快婿不可。女兒首先站起,把她青春活潑的身體盡情地伸欠了時,在他們兩人,這就是自己們的新的夢想和好的意圖的確認似地」作為結束,家人完全無疚於戈勒各爾的死,反而起身出門到郊外遠遊去,好似是掙脫了多時的苦悶與箝制,「這是好幾個月以來所不曾有的」,如此的淡然與冷靜,這樣荒謬,就是卡夫卡那獨樹一幟的、再自然不過的。在《判決》裡,被父親宣判了溺刑的兒子,也在衝出門跳躍進河中後,以「這一瞬間,來往的交通從未間斷」,來凸顯主角的死的微小與荒誕。
該怎麼說呢,越來越覺得我要去找別的版本讀讀,或許對當中某些的疑問可以提昇,當初因著一股優越感而蒐集這本較早的譯本,但後來發現,早期的校正與排版根本不足。但我相信,閱讀後對《蛻變》那種很深很深的遺憾與哀傷一定是同等濃厚的。
在近代文學有著超級卓越且神聖地位的捷克小說家 - 弗蘭茲.卡夫卡(1883~1924),可惜了他的英年早逝,有多部小說在他逝世之後,才被好友馬克思.布勞德出版,而他小說裡的偉大精髓,也是在他死後,更益加顯露光芒與不凡受世界文壇注目。而《蛻變》即是他最為世人認識及讚許的一部中篇小說。被贊為存在文學的卡夫卡,作品裡盡訴了荒謬與人際漠然,許多評論家都將這樣的荒誕文本付諸於卡夫卡本人的內心狀態;從小即活在父親暴政陰影下的卡夫卡,作品裡都有著父權這雙大手翻覆的痕跡,如《蛻變》、《判決》等。而荒謬是什麼,卡謬說過「荒謬是『理性的人』遭遇到『毫無道理的世界』之後產生出來的」。
《蛻變》的荒謬從第一句話就開啟了,「早上,戈勒各爾.薩摩扎從朦朧的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大毒蟲」(閱讀這個版本的譯本一直有解讀上的疑惑,但我相信,對「大毒蟲」這個譯法,也來自卡夫卡寫作時對主角本身變成蟲的一種乖誕與嫌惡的想法狀態而寫的),在這裡,即為一種對自身存在的概念崩解,「變成一隻蟲」,多麼不思議更笑話的事情,但在卡夫卡的筆下,一切是如此自然而然的進行著,甚至,它正式微地、輕彿過哀傷地,告訴你這樣的事實。我想,《蛻變》最精湛的人性的描繪,除了主角戈勒各爾之外,便是妹妹與母親對他的房間的整理與規範的角力了。雖然在戈勒各爾變成了蟲後,唯一看似沒有遺棄他的就是妹妹了,因為除了每天依然會為戈勒各爾送食物外,更貼心的觀察他變成昆蟲後對食物與環境的需求的轉變,於是食物由戈勒各爾最愛的牛奶變成了腐壞的蔬菜、吃剩的骨頭等,再來,就是他 - 一隻蟲對環境與自體反應的改變,漸漸地,妹妹也意識到了這點,開始與媽媽有了微妙的角力,如何搬運家具與擺放,都成了妹妹與母親對戈勒各爾親情表現的舞台。參閱了許多著作與評論,皆對《蛻變》裡對戈勒各爾的主體描述有非常精闢且博深的見論,但對於我好奇的妹妹與母親這段微妙的互動,所言甚少,於是我不由得的,以我淺薄的見地,嘗試解讀此一心理狀態。家庭經濟來源的瓦解,也意味著,在經濟來源未停滯之前,父親、母親、妹妹全都是依賴著戈勒各爾的薪水而生活的,因此,憐憫的、回饋的、不捨的親情付出,便是初期妹妹一如往常對哥哥細心、貼心不變的延展,甚至,照顧、關愛弱勢,一直是人類本性中最偉大也最卑賤的,偉大來自於天性裡對卑弱的意識訴諸於執行,卑賤來自於這份關愛並不純粹僅是一份愛的禮讚,而還參雜了成就優越感與唯我不可的獨占感。或許,這份親情行動的角力便是來自於這樣的成就感與佔有慾吧。
存在主義哲學說的,就是對自我存在的肯定與給予的最高指導,不論是卡夫卡愛的齊克果或是胡塞爾,更甚是說「上帝已死」的尼采。因此,連上帝都不敷足以依賴了,依賴著戈勒各爾生活的家人們,當他不再能夠讓父親只穿晨摟鎮日坐在躺椅上、母親無虞的生活、送妹妹去音樂學校唸書,然後,經過非常仔細、微妙的描述出家人的心理狀態,在在都是存在文學的辯證鑿痕,並且卡夫卡巧妙地、不著痕跡地刻劃著然後提出控訴與反證,用以荒謬最精妙的語言與文本,寫出心靈狀態與大時代的曖昧掛勾,透過一層又一層的撥弄,一定能看得見,既纖弱又敏感的卡夫卡一種深沈的吶喊。卡夫卡說過「我們全然活在罪惡的世界裡,與特定的罪行無關」,他一直相信著罪惡的伴隨與存在,在他的著作中,很容易地可以看得到他關於罪的描繪與辯證。這一點,倒是與雅斯培極為相似,同為一次大戰後哲學系統的顛覆與整肅帶來的影響,雅斯培更是經歷了二戰的人性荼毒,把話轉回來,雅斯培表示過「人的出世,即是悲劇的開始」,這裡的悲劇與卡夫卡的罪,雖然在意象或表述的事實上是不相同的,但他們對人類天性的真、善、美受到罪的收編的吐吶,有著異曲同工的默契。(後來發現,卡夫卡與雅斯培出生同年,但或許卡夫卡較雅斯培幸運,未經歷二戰的災難)並且,卡夫卡也藉著反諷的語句,更大大的提昇了主角的悲哀,《蛻變》中便以「非得慢慢地談著該替女兒找一個乘龍快婿不可。女兒首先站起,把她青春活潑的身體盡情地伸欠了時,在他們兩人,這就是自己們的新的夢想和好的意圖的確認似地」作為結束,家人完全無疚於戈勒各爾的死,反而起身出門到郊外遠遊去,好似是掙脫了多時的苦悶與箝制,「這是好幾個月以來所不曾有的」,如此的淡然與冷靜,這樣荒謬,就是卡夫卡那獨樹一幟的、再自然不過的。在《判決》裡,被父親宣判了溺刑的兒子,也在衝出門跳躍進河中後,以「這一瞬間,來往的交通從未間斷」,來凸顯主角的死的微小與荒誕。
該怎麼說呢,越來越覺得我要去找別的版本讀讀,或許對當中某些的疑問可以提昇,當初因著一股優越感而蒐集這本較早的譯本,但後來發現,早期的校正與排版根本不足。但我相信,閱讀後對《蛻變》那種很深很深的遺憾與哀傷一定是同等濃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