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6
書名︰《大於1/2》
作者︰阿米爾.艾克塞爾
譯者︰邱文寶
出版社︰究竟出版
現在流行猜度別人心理的電視遊戲節目,然而節目的製作人、司儀與參賽者是否真的明白心理學,實在有點懷疑,比方說︰節目由每星期一次「激增」到每晚都做,實行「百萬富翁」化,無疑加速了節目死亡;另外,遊戲的最後環節「升價十倍」中,司儀與參賽者都未能明白遊戲「奧妙」的地方,把遊戲的娛樂性推向高峰。沒錯,說的就是森美小兒的「15/16」。
所謂「奧妙」的地方,除了因應司儀的表情與語言等表面變化[1],還有的就是了解這個遊戲背後隱藏的策略──機率的計算。當森美開了一張「牌」,究竟「選擇另一張」是「十倍」的機率高些?還是「仍然堅持你之前所選擇的」機率要高些呢?
除了「賭徒的?滅」、「生日的機率有多大?」、「如何戀愛成功」外,《大於1/2》的其中一個章節就有類似的「囚犯問題」︰三名囚犯共處一間牢室。典獄長告訴他們,其中一人將在早晨被處決。一位囚犯問典獄長︰「如果我們當中一人要被處決,那麼很明顯的另外兩位囚犯不會被處決,對吧?」典獄長說︰「當然。」這位囚犯說︰「好的,那請指出另外兩人,明天不會被處決的其中一位。」不過典獄長不願意這麼做。他說︰「不,如果我這樣做的話,那你在明天被處決的機會,就會從現在的1/3上升到1/2。」
用「升價十倍」的遊戲來說,無論你換不換「牌」的話,你抽中「10倍」的牌就能由原本的1/5升到1/4。雖然這看似很合理,但是「不過事實不然」。
原來在1761年,聖公會牧師湯瑪斯.貝耶斯 (Thomas Bayes)在試圖使用機率定律證明上帝存在時,無意中發現了著名的貝氏定理[2]。
P(B事件發生下A事件發生) =
[P(A事件發生下B事件發生)x P(A事件發生)] / [ P(A事件發生B事件發生)x P(A事件發生)+ P(A事件不發下B事件發生)x P(A事件不發生)]
根據貝氏的定律,不論我們的想法如何,這位發問問題的囚犯被處死的機率並沒有改變,還是只有1/3。
雖然現代的機率理論是由一個年青的賭鬼寫給數學家的一封關於賭場必勝術的信開始,然而,機率發展到今天,正如作者阿米爾所言,不懂機率,怎麼可以為投資、愛情、生活做出正確的決定呢?
森美那張「牌」究竟要不要換,就留待大家自己去「十五十六」了。
[1]老實說,森美在這方面還可以做得更好。
[2] 儘管他未能證明上帝存在,但對日後的科學推論與數據處理的影響深遠。例如︰為什麼我們日常使用的防毒軟件,懂得及學習閱讀垃圾電郵,並進行篩選工作,就是使用貝氏的理論作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