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5-07 13:23:11踐實山人
【隨筆】老教授的門戶之見
在台大中文系,有一位教中國經學史的老教授,脾氣特別固執古怪。當每位教授對自己開的課程都廣開門戶,讓沒有選修的學生,可以任意旁聽時,唯獨這位老先生十分堅守原則。他主觀的認為,旁聽的同學因為不須做報告,常無法持之以恆聽課,態度也不會比修課的同學認真,所以無論碩博旁聽生,一律謝絕!
曾試過好幾次,一些缺乏消息線索的同學,大概不知老教授的性情,莽莽撞進教室,還來不及在椅子上留下溫熱,就被“逐出室外”,同學常常是瞠目結舌走出教室,一副摸不情狀況的樣子。有一次,鄰近師大一位碩士生,想必也是慕名而來,結果更慘不忍睹。不只遭逐客令,還遭老教授揶揄一番說,台大與師大的經學淵源有別,學說關注點不同,上台大經學史課,恐會“適應不良”。老教授學術門戶之見,可謂不淺。
說到這個問題,不禁想起清儒章學誠在《文史通義》<浙東學術>中曾說:“學術不可無宗,而必不可有門戶。”論學不立門戶,才能川納百河,讓學術百花齊放。但該位老教授對學問可偏食得很,他可是今文經學捍衛者,對漢代今文經學的輝煌讚嘆不已,並謂自漢以後降經學漸入衰途,不復昔日!他的至理名言:“治經必宗漢學”,鏗鏘語氣,就像儒者們在石渠閣經學會議上爭論五經異同時的堅持。
其實後期學術門戶之見的由來,主要還是承襲漢代的師法與家法之分的影響。近代經學研究學者皮鍚瑞在其著名著作《經學歷史》中寫道:“師法者,溯其源;家法者,衍其流也。”古時師生之間的學問授受,常因學派淵源不同,學說不同,解經版本也不同,導致學派壁壘分明。如今文家淵源於齊學,古文家則淵源於魯學,各家競相誇耀自己的學說,結果逐漸產生“黨同盟,妒道真”的弊端。一直到西漢經學大師鄭玄的出現,通群經的他打破了今古文學的圍牆,也擾亂解經依據師法家法的規矩,據說他解經時,參考多種版本,匯集眾家之說。
坦白說,在這個已難見“大師”的時代,老教授紮實的經學根柢及認真的教學精神,還是引來不少學生的親炙,包括許多外籍學生,我就是其中一個。但不曉得老教授是否對韓國學生存有偏見,課堂上總針對他們,常透露令人寒顫的冷言冷語。一位韓國學妹就常私下抱怨老教授不只有“學術門戶”,也有深厚的“民族門戶之見”,大漢沙文主義痕跡極深。後來,不知怎樣的,他突然對一位韓國學弟很厭惡,認為他不夠謙虛,搞到整個系上都聞有此事。從此之後,選修經學史課的韓國學生寥寥無幾,大概是對他敬而遠之吧。
老教授也常注意到我這位馬來西亞的學生,偶爾上課中途,興致所至,就愛向我發問,弄得我每次上課前一晚都緊張兮兮,必要備課不可,以免陷入啞口無言之窘境。有一次,他唸到“濫觴”這兩個字,眼睛睥睨我一下,問說:“這兩個字怎麼寫?”我答說:”‘泛濫’的濫,‘舉觴稱賀’的觴。”他滿意的點了點頭,說:“還不錯嘛!”但有一次令人洩氣的是,老教授問了我一個問題,正想回答時,他卻爆出一句說:“後面的同學不要偷偷通風報信。”
想來好笑,其實是坐後面的同學的腳不小心踼到我的椅子,他卻以為……….。每當同學們提起這回事,真是哭笑不得。回國後,每每想起台大古樸的課室,總忘不了在經學史課堂上曾經掀起浪花,還有老教授執拗的身影,如傅鐘廿一聲的響聲,清晰得揮之不去。
曾試過好幾次,一些缺乏消息線索的同學,大概不知老教授的性情,莽莽撞進教室,還來不及在椅子上留下溫熱,就被“逐出室外”,同學常常是瞠目結舌走出教室,一副摸不情狀況的樣子。有一次,鄰近師大一位碩士生,想必也是慕名而來,結果更慘不忍睹。不只遭逐客令,還遭老教授揶揄一番說,台大與師大的經學淵源有別,學說關注點不同,上台大經學史課,恐會“適應不良”。老教授學術門戶之見,可謂不淺。
說到這個問題,不禁想起清儒章學誠在《文史通義》<浙東學術>中曾說:“學術不可無宗,而必不可有門戶。”論學不立門戶,才能川納百河,讓學術百花齊放。但該位老教授對學問可偏食得很,他可是今文經學捍衛者,對漢代今文經學的輝煌讚嘆不已,並謂自漢以後降經學漸入衰途,不復昔日!他的至理名言:“治經必宗漢學”,鏗鏘語氣,就像儒者們在石渠閣經學會議上爭論五經異同時的堅持。
其實後期學術門戶之見的由來,主要還是承襲漢代的師法與家法之分的影響。近代經學研究學者皮鍚瑞在其著名著作《經學歷史》中寫道:“師法者,溯其源;家法者,衍其流也。”古時師生之間的學問授受,常因學派淵源不同,學說不同,解經版本也不同,導致學派壁壘分明。如今文家淵源於齊學,古文家則淵源於魯學,各家競相誇耀自己的學說,結果逐漸產生“黨同盟,妒道真”的弊端。一直到西漢經學大師鄭玄的出現,通群經的他打破了今古文學的圍牆,也擾亂解經依據師法家法的規矩,據說他解經時,參考多種版本,匯集眾家之說。
坦白說,在這個已難見“大師”的時代,老教授紮實的經學根柢及認真的教學精神,還是引來不少學生的親炙,包括許多外籍學生,我就是其中一個。但不曉得老教授是否對韓國學生存有偏見,課堂上總針對他們,常透露令人寒顫的冷言冷語。一位韓國學妹就常私下抱怨老教授不只有“學術門戶”,也有深厚的“民族門戶之見”,大漢沙文主義痕跡極深。後來,不知怎樣的,他突然對一位韓國學弟很厭惡,認為他不夠謙虛,搞到整個系上都聞有此事。從此之後,選修經學史課的韓國學生寥寥無幾,大概是對他敬而遠之吧。
老教授也常注意到我這位馬來西亞的學生,偶爾上課中途,興致所至,就愛向我發問,弄得我每次上課前一晚都緊張兮兮,必要備課不可,以免陷入啞口無言之窘境。有一次,他唸到“濫觴”這兩個字,眼睛睥睨我一下,問說:“這兩個字怎麼寫?”我答說:”‘泛濫’的濫,‘舉觴稱賀’的觴。”他滿意的點了點頭,說:“還不錯嘛!”但有一次令人洩氣的是,老教授問了我一個問題,正想回答時,他卻爆出一句說:“後面的同學不要偷偷通風報信。”
想來好笑,其實是坐後面的同學的腳不小心踼到我的椅子,他卻以為……….。每當同學們提起這回事,真是哭笑不得。回國後,每每想起台大古樸的課室,總忘不了在經學史課堂上曾經掀起浪花,還有老教授執拗的身影,如傅鐘廿一聲的響聲,清晰得揮之不去。
上一篇:【隨筆】雜談黃梨洲與《明儒學案》
下一篇:【隨想】一種自我解剖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