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5-07 13:17:27踐實山人
城市拾荒者
城市的巨大與卑微,不在那些冰冷龐然物體的外在表現,而是透過人的思想與行為活動,經由各種隱喻呈現出來。我的城市印象,就像孩童時玩砌木遊戲,七零八落的木塊滿地散開,時而能堆砌起一個完整的框架,就滿心歡喜。一旦砌出四不像的東西,必沮喪不已。那時不知有“後現代”這個名號,可以作為不協調、拼湊、剪貼等奇異風格的理由。
反省自己的城市經驗,必然會感受到劉姥姥觀園的尷尬。除了曾經遷徒幾處居住經驗的交錯,自小中華文化意識的生成,至長大後國家論述滲入歷史教科書,以及不同族群間的互動,繼而引發對城鄉差距的懸想,一再影響我觀看這座城市的視角。加上全球化的席捲,通過各種外來文化形態的內在殖民,人們生活在麥當勞化的社會而矇然不知。遽變的城市型態與發展,快讓人把抓不住。
關於城市的想像與漫遊,可以經由自我的行動來實現,以旅遊者獵奇的目光,在文學文本中散步,或在哲學理論中作抽象思考。但此時,我知道,我必須喬裝與改變自己的社會身份。以銳利的目光,從各種不同位置去尋找人與城市的關係,以及觀看城市的姿態。並在城市中尋找這些身份的位置與據點,端看他們如何在資源搶奪戰中,捕捉到自己的身份本質。身份與其屬性都是給問題逼出來的,比如:我是誰?這城市屬於誰的?
所以,首先我將選擇做一名詩人。我必須先聲明,詩人的身份其實充滿歧義及爭議,如天才與瘋子,常仳鄰相依。像柏拉圖縱然是詩學的開山鼻祖,卻堅持主張要把詩人從理想共和國驅逐出境。他視詩人為“瘋子”式的危險人物,認為詩人在創作時心理狀態異常,而他們的詩歌能令人拋開理智。在另一廂,海德格卻告訴我們:“詩人是在世界的黑夜,更深地潛入存在命運的人,是一個更大的冒險家。”是瘋子還是冒險家?這一些,都無損我們的城市探索行動。
寧為詩人,是因為喜歡上波特萊爾給予詩人的誇張隱喻形象──拾荒者。本雅明在詮釋這隱喻時說:“兩者都是在城市居民酣沈睡鄉的時候孤寂地操著自己的行為,甚至兩者的姿態都是一樣的……詩人為尋覓詩韻的戰利品而漫遊城市的步代,也必然是拾荒者在他的小路上不時停下,撿起偶遇的破爛的步代。”所以說,詩人最善於從各種互動關係當中捕捉人的本質。任何一些小動作或行為,皆可構成一個訊息,進而對“人”這個主體產生意義。這一類“小”的東西常為人所忽略,但往往逃不過詩人微顯鏡式的目光,頃為鏡中物。另外是所謂的“詩意的思考”,它具有三大功能:一、打破傳統與權威;二、消除分類的標記;三、揭開意識形態的蒙蔽。所以,當台北新世代開始詢問“在台北生存的100個理由”時,我更期待我們的詩人也能提供我們“閱讀城市的100種方法”──吉隆坡、檳城、新山等。用詩與美學的內涵充實城市空間的蒼白與貧乏,豐富人們的思維層次與描述語言。
再來,與拾荒者隱喻有某種關聯的是新聞記者。記者的筆桿負載天賦的職責,以紀錄形式見證城市中的衝突、反叛、弱勢族群微弱的聲音等,各種提升與墮落文化符號,暴露人類真實的生存處境。所有可構成城市形態的線索如路名、地標、建築物等,都將是繪製一張地圖的材料,提醒我們被遺忘或故意忽略的文化情境或歷史記憶。如中華大會堂──大將書行──紫籐茶坊──茨厂街,把這樣的”中華路線”串聯起來,形成怎樣的一個意義網絡?然在歷史經緯上度量城市身世,先得要破除個人偏見,否則,掌握文字權的記者從歷史中傾斜,記憶中空白的部份繼續留白。
拾荒者,是心靈與意識的合體,彼此的撞擊,將產生繁複且令人震驚的城市經驗。他們生活在主流之中,但許多時候卻是以邊緣的姿態生存著。蘇珊.桑塔說:“思索也是一種積累”,積累將築成經驗的山丘,不管上帝發不發笑,一啟動思索的齒輪,城市的想像開始活絡,一幅“流動的饗宴”才有可能從眼目中徐徐划過。不在巴黎或紐約,在馬來西亞。
反省自己的城市經驗,必然會感受到劉姥姥觀園的尷尬。除了曾經遷徒幾處居住經驗的交錯,自小中華文化意識的生成,至長大後國家論述滲入歷史教科書,以及不同族群間的互動,繼而引發對城鄉差距的懸想,一再影響我觀看這座城市的視角。加上全球化的席捲,通過各種外來文化形態的內在殖民,人們生活在麥當勞化的社會而矇然不知。遽變的城市型態與發展,快讓人把抓不住。
關於城市的想像與漫遊,可以經由自我的行動來實現,以旅遊者獵奇的目光,在文學文本中散步,或在哲學理論中作抽象思考。但此時,我知道,我必須喬裝與改變自己的社會身份。以銳利的目光,從各種不同位置去尋找人與城市的關係,以及觀看城市的姿態。並在城市中尋找這些身份的位置與據點,端看他們如何在資源搶奪戰中,捕捉到自己的身份本質。身份與其屬性都是給問題逼出來的,比如:我是誰?這城市屬於誰的?
所以,首先我將選擇做一名詩人。我必須先聲明,詩人的身份其實充滿歧義及爭議,如天才與瘋子,常仳鄰相依。像柏拉圖縱然是詩學的開山鼻祖,卻堅持主張要把詩人從理想共和國驅逐出境。他視詩人為“瘋子”式的危險人物,認為詩人在創作時心理狀態異常,而他們的詩歌能令人拋開理智。在另一廂,海德格卻告訴我們:“詩人是在世界的黑夜,更深地潛入存在命運的人,是一個更大的冒險家。”是瘋子還是冒險家?這一些,都無損我們的城市探索行動。
寧為詩人,是因為喜歡上波特萊爾給予詩人的誇張隱喻形象──拾荒者。本雅明在詮釋這隱喻時說:“兩者都是在城市居民酣沈睡鄉的時候孤寂地操著自己的行為,甚至兩者的姿態都是一樣的……詩人為尋覓詩韻的戰利品而漫遊城市的步代,也必然是拾荒者在他的小路上不時停下,撿起偶遇的破爛的步代。”所以說,詩人最善於從各種互動關係當中捕捉人的本質。任何一些小動作或行為,皆可構成一個訊息,進而對“人”這個主體產生意義。這一類“小”的東西常為人所忽略,但往往逃不過詩人微顯鏡式的目光,頃為鏡中物。另外是所謂的“詩意的思考”,它具有三大功能:一、打破傳統與權威;二、消除分類的標記;三、揭開意識形態的蒙蔽。所以,當台北新世代開始詢問“在台北生存的100個理由”時,我更期待我們的詩人也能提供我們“閱讀城市的100種方法”──吉隆坡、檳城、新山等。用詩與美學的內涵充實城市空間的蒼白與貧乏,豐富人們的思維層次與描述語言。
再來,與拾荒者隱喻有某種關聯的是新聞記者。記者的筆桿負載天賦的職責,以紀錄形式見證城市中的衝突、反叛、弱勢族群微弱的聲音等,各種提升與墮落文化符號,暴露人類真實的生存處境。所有可構成城市形態的線索如路名、地標、建築物等,都將是繪製一張地圖的材料,提醒我們被遺忘或故意忽略的文化情境或歷史記憶。如中華大會堂──大將書行──紫籐茶坊──茨厂街,把這樣的”中華路線”串聯起來,形成怎樣的一個意義網絡?然在歷史經緯上度量城市身世,先得要破除個人偏見,否則,掌握文字權的記者從歷史中傾斜,記憶中空白的部份繼續留白。
拾荒者,是心靈與意識的合體,彼此的撞擊,將產生繁複且令人震驚的城市經驗。他們生活在主流之中,但許多時候卻是以邊緣的姿態生存著。蘇珊.桑塔說:“思索也是一種積累”,積累將築成經驗的山丘,不管上帝發不發笑,一啟動思索的齒輪,城市的想像開始活絡,一幅“流動的饗宴”才有可能從眼目中徐徐划過。不在巴黎或紐約,在馬來西亞。
上一篇:【隨筆】女性主義者的情感世界
下一篇:【隨筆】雜談黃梨洲與《明儒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