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12 11:46:20踐實山人

2013年1月那霸亞洲現代思想計劃會議(札記)

 

 
                                        (圖:普天間基地集會抗議)

沖繩人民離不開戰爭記憶,生活中離不開「美軍基地」。若林老師透露在那霸市人民生活很艱苦,那是我不知的人民故事,生存的臨界狀態。

 


 

佐喜真美術館,是私人美術館,就建在靠近美軍基地的地點,仿佛美術館本身就是一則隱喻,尤其是館內一些攝影,有意暴露美軍基地對當人民生活的威脅。館內也有不少描繪沖繩之戰的畫。卻被這一面牆所震撼。各種老人的表情,雖然經過歲月的撫慰,溫和不少,但他們始終嚴厲控訴戰爭的殘酷。佐喜真館長說,這些老人用沖繩方言來說他們的經歷,記錄他們的歷史,不過現在沖繩年輕人大多數講日語,許多方言也快消失了。

 








 

長期和沖繩高江反美軍基地民眾站在一起的阿部小涼老師,在報告有關「當前反基地運動」的經驗時說:美軍若離開沖繩,但沒離開亞洲,仍是沒有達到運動目的。高江靜坐抵抗運動,經歷了五年多時間,許多高江民眾從運動中成長,運動的目的已有變化。民眾開始了解自身與亞洲及世界的關聯,開始有了以亞洲為整體的視野。他們清楚抗爭不能被收編到日本的民族主義,而是以和平主義、反軍事主義,更具普遍性的原理為基礎。居民們以身體為抗爭的武器,始終沒有放棄。聽著聽著,卻想起了苦行長征,我們是否需要更多的記綠與文獻,梳理民眾的抗爭,清理這其中許多複雜的問題,並逐步累積與整理民眾的社會運動抗爭史?

 


會議結束前,若林千代老師語重心長說:「對沖繩而言,知識的累積是一種運動」,簡單一句話,蘊含許多內在的意思。目前沖繩人失業率高,經濟狀況不好,父母都希望孩子能上大學,但沖繩的大學是否能滿足這個需求,她是憂慮的。「知識的累積很重要,對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種責任。如何加強挖掘不同的知識與累積,為下一代留下資源,是我們的目標。」這是真實沖繩的其中一個面向,以及沖繩住民的生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