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04 23:22:42chong+neng

可持續,劇場

藝術當然不是垃圾,而是在藝術的製作過程中,被浪費掉的資源其實不少,藝術家經常在埋首創作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成了垃圾蟲。近年環保人士都提出,真正的環保須需要顧及從產品設計、生產、使用及處置多個範疇,即整個產品周期的每個環節。

劇場垃圾

劇場演出也有它的周期,我們常常說「過程比結果」重要,但我們又有否嘗試從減少不必要浪費的角度,去「享受」一個演出的生產過程,以及演出過後的善後工作。在藝術的行業中,劇場可說提供最多就業機會,整個劇場演出的生產周期,包含了行政、創作及製作等部門,一般來說耗紙最多的是行政部門,首先是在宣傳上所使用的宣傳單張、海報和場刊等,繼而是文件類如計劃書、資助申請表、邀請函、活動報告、剪報及單據影印等,這些都是對紙張的消耗;用紙不能絕對避免,但總可從合理消耗的原則上考慮,例如很多團體在傳單上使用多功能的設計,打開是海報,摺起成為傳單;也有傳單背面留空,可再利用成場刊或其他再用單面紙,當然,更佳的做法是了解印刷宣傳的真正功效及真正需要的印刷量,更多地運用和推廣電子化宣傳(網頁、網誌和電郵),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在文件用紙上,不少供社團申請資助的部門都有簡便的表格可填,無需團體負上提交大疊計劃書的用紙壓力,而教青局近年在批文中亦表明獲資助之社團無需提交支出單據副本,只需保留單據作有需要時查核即可,這做法減輕團體的行政負擔,也減少對紙張的浪費,值得其他部門參考。
在製作上要環保,相信是整個演出周期中,最困難的部份。事事講環保,不浪費,無可避免地對創意造成限制,很多時我們都寧願浪費一下,成就自己對藝術的追求。最近聽聞一個劇團演出後不久,突然接到需要重演的通知,然而演出中所用的服裝已經丟掉,故此急忙再製作全新的一套;初聽聞時,覺得劇團此舉太浪費,然而,也許當中會有些難言之忍也說不定。保留演出完的服裝、佈景和道具等,不但便於重演,更可為往後其他的演出貯備了改裝和再用的資源,然而,這裡又牽涉到場地問題,很多劇團根本連辦公室都欠奉,又如何貯備用過的物資?加上如果劇團每次都聘用不同的設計師合作,改裝和再用的概念就不易得到每次合作伙伴的認同。

劇場的減法

一個劇場演出中,服裝、佈景和道具的消耗最叫人不忍。看著那些不過演出一兩場的佈景一瞬間被拆毀送走,很多人都會表示不捨,會在演出後穿著戲服,在工作人員動工前趕快拍照;與其事後感到可惜,何不在製作初期就想辦法將浪費程度盡量降低?
在香港環保組織消費者力量的網頁中,有一版「小貼士」提示大家如何從日常生活的細節中減少不必的消費與浪費,這些貼士不但可放在日常生活中,有大部份都可應用在一個劇場演出周期裡,既不會大大影響藝術創意,更可減少對資源的需求。例如消費前要先了解消費品的製造、使用過程,以及棄置後會否破壞環境?這些資訊現在隨便就可以在網上找得到。另外,每次綵排及演出後都緊記切斷不使用的電器電源,如把插蘇拔掉或關上電源開關,不但可節省能源,亦可避免漏電;而使用充電池比一次性電池更能節省能源和減少製造廢物等等。此外,有些劇團喜歡在排練及演出期間自己在排練場或劇場中煮食,這樣做一舉三得,省錢、更省去不必要的飯盒(或其他外賣食品包裝),而且可藉此培養出團隊合作精神;若果客觀條件不許可自己煮食,有些飯店可以到會形式以大錫紙盤送外賣,演職員自備餐具,減少使用外賣飯盒和一次性餐具。
「消費前要先清楚自己的需要」是最重要的一項原則,在創作人(如導演和設計師)的角度而言則是「提出要求前,要先清楚作品的需要」,究竟花費去買一件道具和佈景,是個人的慾望還是作品中必需呢?服裝、道具、佈景的可再用性有多高?排練時的代用道具,可借用現成物代替的,切勿貪方便用錢來解決......。我親身經驗過,因為導演不了解自己到底想要什麼,而後台工作人員太著急去「應付」導演的藝術要求,於是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花費,出現在舞台上的東西,比排練時買的還要少。減少不必要的消費,用「減法」去思考自己的作品,不但更了解自己的創作取向,也有助劇場的可持續發展,讓藝術盡力環保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