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03 01:33:10chong+neng
青年劇場,不是夢一場
原本我想向大家推介將於本月下旬演出的《夢一場on going》,卻不知從何開始描述這個演出,起初我想到用「青年劇場」這個分類,然而,這個戲要說的恰恰是講述不願被社會主流話語塑造、不想被主流價值標籤,希望尋找屬於自己夢想的一個青少年,如果我硬要標籤他為「青年劇場」,豈不違背了作者的意願?在伸請資助的立場、在宣傳人員的角色、在「青年劇場」的迷思中,我開始回到對「什麼是青年劇場」的問題上,重頭看看這個「標籤」在澳門的由來。
九九年出版的《澳門戲劇史稿》,中有「新校園戲劇」一個分類,歸納出九三至九八年間澳門劇場走向年輕化的現象,這個命名易於辨認出這現象跟傳統校園戲劇的源流與對照關係,其主要參照對像是當時十分盛行的由教師編導,學生參演的小品話劇;在美學上,「新」更注重舞台藝術的綜合性,在題材上,「新」更著重反映演出者自身的生活趣味與反思,間或涉及到一些社會性題材,但它仍以教師/成年戲劇工作者主導,當中散發的所謂「青春氣息」大多都是由教師/或成年人導演所刻意塑造的,在好些作品中,青少年不過是演出中的主要資源(演出者的活力、開拓青年觀眾市場),更重要的是滿足了主導者(成年戲劇工作者)的個人慾望。
九九年出版的《澳門戲劇史稿》,中有「新校園戲劇」一個分類,歸納出九三至九八年間澳門劇場走向年輕化的現象,這個命名易於辨認出這現象跟傳統校園戲劇的源流與對照關係,其主要參照對像是當時十分盛行的由教師編導,學生參演的小品話劇;在美學上,「新」更注重舞台藝術的綜合性,在題材上,「新」更著重反映演出者自身的生活趣味與反思,間或涉及到一些社會性題材,但它仍以教師/成年戲劇工作者主導,當中散發的所謂「青春氣息」大多都是由教師/或成年人導演所刻意塑造的,在好些作品中,青少年不過是演出中的主要資源(演出者的活力、開拓青年觀眾市場),更重要的是滿足了主導者(成年戲劇工作者)的個人慾望。
從延伸到顛覆
自九九年那部《澳門戲劇史稿》後,我們漸少運用「新校園戲劇」一詞了,概括性更強,描述對象更準確的「青少年劇場」應運而生。「新校園戲劇」延伸了傳統校園戲劇的舞台,「青少年劇場」則更著重青少年在戲劇創作上的主導性,而相較於「新校園戲劇」,「青少年劇場」無論在題材及美學的表現上,更具顛覆性,它不但增加了青少年接觸及參與戲劇的機會,更造就出他們透過劇場創作來發聲的空間。它們在創作模式上,一般不以文字劇本為開端,帶有「集體即興創作」的傾向,題材上經常有意無地,對教育制度、家庭社會的主流觀念及規範提出質疑,當然由於題材都以他們自身的經驗出發,作品中不免帶有較強烈的個人情懷(另一種說法則是「自我沉溺」),而觀眾對象當然亦以創作者的同齡人在主。「青少年劇場」於回歸後幾年間突然冒起,引起關注、批評與爭議。
自九九年那部《澳門戲劇史稿》後,我們漸少運用「新校園戲劇」一詞了,概括性更強,描述對象更準確的「青少年劇場」應運而生。「新校園戲劇」延伸了傳統校園戲劇的舞台,「青少年劇場」則更著重青少年在戲劇創作上的主導性,而相較於「新校園戲劇」,「青少年劇場」無論在題材及美學的表現上,更具顛覆性,它不但增加了青少年接觸及參與戲劇的機會,更造就出他們透過劇場創作來發聲的空間。它們在創作模式上,一般不以文字劇本為開端,帶有「集體即興創作」的傾向,題材上經常有意無地,對教育制度、家庭社會的主流觀念及規範提出質疑,當然由於題材都以他們自身的經驗出發,作品中不免帶有較強烈的個人情懷(另一種說法則是「自我沉溺」),而觀眾對象當然亦以創作者的同齡人在主。「青少年劇場」於回歸後幾年間突然冒起,引起關注、批評與爭議。
從顛覆回歸主流
到了近兩三年,隨著經濟轉好,澳門主流劇場模式,漸漸從小品話劇、業餘製作,一下子變得向港式主流劇場模式靠攏,加上將推動文化消費等同推廣藝術發展的政府文化政策,青少年接觸及參與劇場的機會無疑增加,然而無論在美學或題材上的顛覆性卻不可同日而語,過去幾年曾受「青少年劇場」影響的一群,要不因為只有創作經驗缺乏製作能力,無聲無息地離開了戲劇圈子,要不隨著發展趨勢投入「主流劇場」的隊伍,甚至是每年大型劇場製作中的主要演職員,即使在小規模的演出中(廣義的「小劇場」),他們也表現出向主流劇場模式回歸的傾向。而有趣的是,在充斥模式相類的大型製作的同時,另一波的劇場新潮似乎又要興起,曉角劇社、石頭公社及足跡等一直沒有離開實驗場域的藝團,去年同時拿出年青成員的創作,加上新成立、熱衷於多媒體實驗的「1983劇場組合」,為澳門的實驗劇場帶來了一個新局面,也同時面對著一個傳統的問題,就是劇場製作和技術上的能力跟創作力不成正比,一方面是在澳門這方面的學習機會不多,另一方面是澳門根本缺乏這方面的實踐平台,而一向虛弱的劇場評論,似乎也無力為這些新生力量多看一眼。
到了近兩三年,隨著經濟轉好,澳門主流劇場模式,漸漸從小品話劇、業餘製作,一下子變得向港式主流劇場模式靠攏,加上將推動文化消費等同推廣藝術發展的政府文化政策,青少年接觸及參與劇場的機會無疑增加,然而無論在美學或題材上的顛覆性卻不可同日而語,過去幾年曾受「青少年劇場」影響的一群,要不因為只有創作經驗缺乏製作能力,無聲無息地離開了戲劇圈子,要不隨著發展趨勢投入「主流劇場」的隊伍,甚至是每年大型劇場製作中的主要演職員,即使在小規模的演出中(廣義的「小劇場」),他們也表現出向主流劇場模式回歸的傾向。而有趣的是,在充斥模式相類的大型製作的同時,另一波的劇場新潮似乎又要興起,曉角劇社、石頭公社及足跡等一直沒有離開實驗場域的藝團,去年同時拿出年青成員的創作,加上新成立、熱衷於多媒體實驗的「1983劇場組合」,為澳門的實驗劇場帶來了一個新局面,也同時面對著一個傳統的問題,就是劇場製作和技術上的能力跟創作力不成正比,一方面是在澳門這方面的學習機會不多,另一方面是澳門根本缺乏這方面的實踐平台,而一向虛弱的劇場評論,似乎也無力為這些新生力量多看一眼。
繼續夢一場?
基於上述原因,藝術團體足跡遂於前年開始首辦「新作劇場」,嘗試提供一個供年輕劇場人發表實驗創作的平台,去年由莫家豪和黃玉君合力自編自導自演的《夢一場》在「新作劇場」中誕生,令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在十分有限的硬體資源下,他們竟演繹出一個令人眼前一亮的夢幻世界,但最叫人動容的反而是那些穿插於夢境之間的現實場面:社會主流觀念對「個人價值」的要求與規範,同時也影響著年青人對自我價值、對「夢想」的質疑;再將這個戲,放在近日有關應否「降低刑責年齡」的問題旁邊,我竟感到茫然。演出中,那男生在巴士上緊握著車廂中的扶手搖搖晃晃,巴士經過大片霓虹夜景,他問:「其實我每日緊握著的到底是什麼?」是問他自己,也在問車廂以外的世界。盡管《夢一場》在表、導演技巧上仍見稚嫩,然而在社會觸角與視野上,卻是近年青少年劇場中少有的,這正正是今年足跡希望開設一個更完備的平台,讓這個創作再on going下去的原因。
可作為一個資源如此緊張的民間藝團,足跡能做到的就這麼多。不管《夢一場on going》要不要一個「青年劇場」的標籤,更多的實踐機會,更開放的空間,更對焦的評論,才是叫這些新生力量持續下去的動力,才不至於只是「夢一場」。
演出名稱:《夢一場on going》
主辦:足跡
演出日期:2008年4月26及27日(晚上8時)
演出地點:窮空間
網 頁:http://www.stepout.org.mo
基於上述原因,藝術團體足跡遂於前年開始首辦「新作劇場」,嘗試提供一個供年輕劇場人發表實驗創作的平台,去年由莫家豪和黃玉君合力自編自導自演的《夢一場》在「新作劇場」中誕生,令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在十分有限的硬體資源下,他們竟演繹出一個令人眼前一亮的夢幻世界,但最叫人動容的反而是那些穿插於夢境之間的現實場面:社會主流觀念對「個人價值」的要求與規範,同時也影響著年青人對自我價值、對「夢想」的質疑;再將這個戲,放在近日有關應否「降低刑責年齡」的問題旁邊,我竟感到茫然。演出中,那男生在巴士上緊握著車廂中的扶手搖搖晃晃,巴士經過大片霓虹夜景,他問:「其實我每日緊握著的到底是什麼?」是問他自己,也在問車廂以外的世界。盡管《夢一場》在表、導演技巧上仍見稚嫩,然而在社會觸角與視野上,卻是近年青少年劇場中少有的,這正正是今年足跡希望開設一個更完備的平台,讓這個創作再on going下去的原因。
可作為一個資源如此緊張的民間藝團,足跡能做到的就這麼多。不管《夢一場on going》要不要一個「青年劇場」的標籤,更多的實踐機會,更開放的空間,更對焦的評論,才是叫這些新生力量持續下去的動力,才不至於只是「夢一場」。
演出名稱:《夢一場on going》
主辦:足跡
演出日期:2008年4月26及27日(晚上8時)
演出地點:窮空間
網 頁:http://www.stepout.org.mo
上一篇:演藝教育、市場與政策
下一篇:可持續,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