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5 09:43:44活力小太陽[Jim_Chen]
2017出發「趣」旅行.花園城市:新加坡D4_牛車水
2017.07.08~13_魅力一「夏」,新加坡親子三人歡樂自由行
以上照片來自:遊走東南亞 照片集
http://seasia.go2c.info/photos/index.php?tag=sgSingapore&srch=%E7%89%9B%E8%BB%8A%E6%B0%B4
一直不認為「肉骨茶」是好吃的東西,只覺得中藥味很重、很濃,但這次在新加坡吃過『松發肉骨茶』之後,才發現原來「肉骨茶」是有分派別的,以胡椒、香料為基底的「潮州派」就很合我們的胃口,吃完還想再續一碗,甚至買了好幾盒調理包回台。
『牛車水(China Town)』其實就是新加坡的中國城,這裡保留了很多「店屋」建築,五顏六色、中西交融,顯得很有特色、也很好拍。歐美人士喜歡來這裡採買具有東方風情的紀念品,而我們則是對那些老字號的肉乾店很感興趣。
牛車水-1
下一站~~牛車水(為何英譯是Chinatown啊???)
牛車水-2
樓高25層的【唐城坊(China Town Point)】,坐落於新加坡中央商務區的牛車水老街上,是一處深受當地人和外地遊客喜愛的休閒購物中心(1~6F);該購物商場的地下一樓與牛車水地鐵站相連接,交通十分便利。
牛車水-3
【唐城坊(China Town Point)】曾於2011年進行大規模的裝修,並於2012年重新開業,東方主題的商業裙樓完美地結合了傳統與現代元素,商場內設有超市、餐館、旅行社以及第一個以中華藝術和文化為主題的國家圖書館。
牛車水-4
不過這裡火紅的原因是可以在3F的「天宇旅行社(Skyline Travel)」買到各種便宜的旅遊票券
牛車水-5
位於一樓的『松發肉骨茶(Song Fa Bak Kut Teh)』牛車水分店也是不容錯過的美味餐廳
牛車水-6
「肉骨茶(閩南語:Bak Kut Teh)」是起源於馬來西亞巴生(馬來語:Klang)的一道湯菜,之後流行於新加坡一帶,也廣傳到中國大陸、臺灣、香港以及海外華人地區;主要分作潮州派、福建派、廣東派三種風味。
牛車水-7
「肉骨」如其名,是以帶肉的骨配合中藥煲成的湯;而「茶」字則是源自創始人的名字「李文地」,因為賣肉骨湯而被顧客稱作「肉骨地」,福建話中的「地」與「茶」音近,故後來被稱為「肉骨茶」。小吃本身並不含茶葉。
牛車水-8
「潮州派」肉骨茶顏色較淺,湯裡添加了大量胡椒和多種香料;「福建派」則顏色較深,因為用上較多豉油(黑醬油)作調味,所以藥材味偏重;至於「廣東派」則加入藥酒,以加強療效。目前在新加坡以「潮州派」最為盛行。
牛車水-9
『松發肉骨茶(Song Fa Bak Kut Teh)』與「發起人(Founder)」、「黃亞細(Ng Ah Sio)」並稱新加坡三大肉骨茶,前者創立於1969年,總店位於克拉碼頭,其他地方還有七家分店;是米其林新加坡推薦美食之一。
牛車水-10
早期人們在品嘗肉骨茶時,都會沏上一壺烏龍茶來解油膩。『松發肉骨茶(Song Fa Bak Kut Teh)』以這個概念為基礎,選用「白新春茶莊」的茶品,滋味甘甜、口感滑順之外,還具有降血壓、解熱消暑、排毒減脂等益處。
牛車水-11
從一輛小型手推車,到現在遍布大街小巷、擁有八間店面,『松發肉骨茶(Song Fa Bak Kut Teh)』走過一段很長的路程,至今依舊秉持著正宗潮州式肉骨茶的古早味,店面設計也以五六十年代咖啡店為概念,懷舊感十足。
牛車水-12
M03龍骨湯(Loin Ribs Soup)
牛車水-13
M01排骨肉骨茶(Pork Ribs Soup)
牛車水-14
這麼好吃的東西當然要帶幾包回台灣啊
牛車水-15
「排屋(Terrace House)」是建築的一種特殊式樣,由多幢相連的雙層或多層房屋所組成,相鄰的兩棟共用同一堵山牆。這類型的建築通常室內格局屬狹長型,因此採光與隔音較不理想,但生活空間會比獨棟房屋來得大些。
牛車水-16
這是一種在英國十分常見的房屋類型,大約起源於17世紀,之後陸續傳播到全世界的英國殖民地,例如新加坡、馬來西亞與澳大利亞。此外,在中國沿海與沿江地帶也可以看到為數不少的「排屋(Terrace House)」。
牛車水-17
18世紀下半葉,英國殖民者來到印度南部的貝尼亞庫普爾(Beniapukur),這裡氣候十分炎熱、多雨,英國人極不適應。於是他們在住宅前加建了一個外廊,用以遮擋強光,同時還能避雨,當地人稱之為「廊房(Veranda)」。
牛車水-18
這種以遮陽、避雨為主要功能的外廊式建築,是歐陸建築與東南亞地域特點相結合的一種建築形式。之後隨著英國殖民勢力範圍的不斷擴大,經由南亞、東南亞、東北亞而至中國,在鴉片戰爭後傳入廣州、香港與台灣。
牛車水-19
在華人地區,這類外廊式建築被稱為「騎樓」,閩南話叫做「亭仔腳」,在新加坡或馬來西亞的閩南移民則習慣喚作「五腳基」,這是因為英國殖民時期法例規定廊寬5英尺(Feet),而英語Feet又可譯作「腳」,係轉音之誤。
牛車水-20
「騎樓」顧名思義,就是建築物一樓臨近街道的部分闢作行人走廊,而走廊上方則為二樓以上的樓層,猶如「騎」在一樓之上。在華人地區,一樓通常用於經商,二樓以上住人,既可防雨、防曬,又便於展示商品,招徠生意。
牛車水-21
斯坦福.萊佛士爵士(Sir Stamford Raffles)於1822年在新加坡首個城鎮規劃中提出「五腳基(騎樓)」之設計構想,之後在英國殖民時期獲得蓬勃發展、廣為流行,到了19世紀40年代,這類店屋以上居下鋪為主要特色。
牛車水-22
新加坡的英式殖民建築固然顯而易見,而您絕對不可錯過的就是當地多姿多彩的店屋,這些二三層高的小樓,一排排交錯於歷史舊區的巷弄間,它們被塗成多種顏色,或藍、或粉、或黃、或純白,在陽光照耀下,格外引人目光。
牛車水-23
店屋通常從街道的一頭開始,依序排列到街道的另一端。它的正面看起來相當狹小,只有幾米寬,然而深度卻至少是寬度的三四倍,直通後巷。屋內分割為樓梯、走道與房間,中段還會留下天井,很有「大隱隱於市」的意味。
牛車水-24
早年店屋是社區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少業主在底層經營商店或餐廳,樓上則是和家人同住的私人住宅。今日仍留存的店屋已成為新加坡的著名標誌之一,五花八門的顏色搭配及裝飾設計,各自凝造其獨一無二的氛圍與魅力。
牛車水-25
位於歐南園區的『牛車水(英語:China Town,馬來語:Kreta Ayer)』,是新加坡最大、最古老的唐人街,也是新加坡的著名旅遊景點之一。早在19世紀新加坡成為英國殖民地以前,這裡就已經是華人聚居的地區。
牛車水-26
1819年,在英國人萊佛士爵士登陸新加坡之前,中國南下的勞工已在這片區域從事檳榔與胡椒的種植。此後,從中國來的華人越來越多,萊佛士索性把新加坡河西南部沿駁船碼頭(Boat Quay)一帶的區域劃為華人居住地。
牛車水-27
當時候的新加坡還沒有自來水設備,人們得用牛車自安祥山(Ann Siang Hill)和史必靈街(Spring Street)的水井汲取淡水,並載運到此,於是這個以牛車載水供應用水的地區就被稱為『牛車水(China Town)』。
牛車水-28
「詹美回教堂(Masjid Jamae)」位於新加坡華人聚居地『牛車水(China Town)』,由來自印度南部的泰米爾穆斯林商人興建於1826年,是新加坡最早的清真寺之一。1974年11月29日,該教堂被列為新加坡國家古蹟。
牛車水-29
與「詹美回教堂(Masjid Jamae)」毗鄰而立的是「馬里安曼廟(Sri Mariamman Temple)」,又名「吉寧街廟(Kling Street Temple)」,其歷史可追溯到1827年,由來自印度南部納加帕蒂南和庫達洛爾的移民所建。
牛車水-30
已被列入國家古蹟的「馬里安曼廟(Sri Mariamman Temple)」,是新加坡最古老的興都教(印度教)寺廟,建築外觀為典型的南印度達羅毗荼(Kovil)廟宇風格,其中最顯著的是呈金字塔狀的廟塔(Gopuram),共有六層。
牛車水-31
「馬里安曼廟(Sri Mariamman Temple)」祀奉著南印度的女神「馬里安曼」,人們相信她擁有治癒百病的能力。入口處的高塔上頭塑滿了各種神靈和聖獸的雕像,讓信徒們從遠處便能瞻仰,不必進神廟也可以誦經祈禱。
牛車水-32
印度教(Hinduism),或稱興都教,是南亞次大陸佔主導地位的宗教,被稱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目前在全世界有大約十億信徒,其中的九億五百萬居住在印度(佔人口總數約八成),信仰人數僅次於基督教與伊斯蘭教。
牛車水-33
基本上,印度教承襲了舊婆羅門教的系統,並且融合了沙門運動後印度新興宗教如佛教、耆那教等諸多宗教的元素。印度教所有派別都以撰於公元前1500年的《吠陀經》作為經典教義。此外,各派別還各自信奉其他不同的經文。
牛車水-34
印度教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綜合體,既是一種宗教,也是一種信仰和生活方式。印度教認為,人類靈魂永存和萬物有靈,並宣揚因果報應和人生輪迴。「梵我合一」是印度教哲學理論的核心,更是印度教徒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標。
牛車水-35
「馬里安曼廟(Sri Mariamman Temple)」的大部分結構是在1843年至1863年間由印度的能工巧匠所建。這座神廟曾經歷過多次修復,最近一次是在2010年,共耗資400萬新元,從印度聘請大約20位畫匠,為所有神像重新上色。
牛車水-36
每年10月至11月,「馬里安曼廟(Sri Mariamman Temple)」都會慶祝「蹈火節(Thimithi)」,是全年最重要的節慶。這座神廟同時也是興都教的婚姻註冊局,在英國殖民時期只有這座神廟才有權主持興都教徒的婚禮。
牛車水-37
「店屋」是結合住商兩用功能的一種房屋類型,通常為下店、上屋。該類建築在中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至今在華南地區仍隨處可見;中國人習稱的「騎樓」被視為新加坡店屋的原型,現已成為新加坡獨具地域特色的建築景觀。
牛車水-38
江南的水道旁、嶺南的街道邊,都有類似的瘦窄身形之民居和店鋪。19世紀初,中國封建帝制崩潰,閩粵沿海的居民為了躲避戰亂,紛紛下南洋避禍,同時把家鄉的建築風格帶到了新加坡,一排排的「店屋」也在這裡發展起來。
牛車水-39
除此之外,萊佛士爵士也為新加坡店屋的誕生與演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制定了「店屋」的建築標準,如樓層高度、地基材料、牌匾位置等等,同時要求臨街面要留出五英尺的公共空間,也就是著名的「五腳基」。
牛車水-40
為了預留外廊空間,建物的一樓後縮,只留下柱子來支撐上層的樓房。各家「店屋」彼此相連,從街道的一端直通到另一端;在高溫多雨的熱帶地區,走廊可以為行人遮陽擋雨,成為不受天氣影響的商業通道,因此被大量效仿。
牛車水-41
「店屋」雖窄,但都保留中國建築中常見的天井結構,藉以改善採光和通風。由於實用性強,新加坡島上的居民,無論是土生華人、移民華人、馬來人、印度人、伊斯蘭教徒都開始根據自己的喜好,裝飾出形式各異的「店屋」。
牛車水-42
華人在門前掛起牌匾和燈籠,伊斯蘭教徒在房頂繪出星月和植物標誌,馬來風味的木雕、希臘羅馬式的柱頭和拱圈、殖民地色彩的盾牌和勳章,爬滿了「店屋」的正立面。不同風格的元素甚至會混搭在一起,別具獨特魅力。
牛車水-43
好景不常,退出馬來西亞聯邦的新加坡,在缺乏奧援的情況下開始推動改革,以謀求島國的生存空間。在發展的大旗下,「店屋」成了落後的象徵,被整棟整棟地拆除,政府以低價徵收相關土地,為公共組屋計劃做準備。
牛車水-44
大建設一直持續到八十年代,新加坡已經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曾經急著告別過去的新加坡人猛然驚醒,開始保護所剩無幾的「店屋」。牛車水、小印度和甘榜格南被劃為歷史保護區,成為歐美遊客最趨之若鶩的觀光勝地。
牛車水-45
來小七尋寶
牛車水-46
有布丁狗的杯罐耶(可惜過了兌換日期)
牛車水-47
新加坡是一個島國,也是一個擁有豐富文化的城市。多元民族在此碰撞並存的結果,不僅反映在美食上,更反應在巷弄間,其中『牛車水(China Town)』與小印度、甘榜格南(阿拉伯區)並稱新加坡三大歷史文化區。
牛車水-48
『牛車水(China Town)』位於新加坡河西南方,早在西元1330年,中國元代民間富商暨航海家汪大淵首次到訪新加坡(他所著的《島夷志略》一書中將之稱為「單馬錫」),便記錄了此地已有不少華人聚居。
牛車水-49
直落亞逸(Telok Ayer)據說是華人最早居住在新加坡的地方,其命名源於直落亞逸灣(Telok Ayer Bay),是一個已經消失的海灣。其中Telok是海岸的意思,而Ayer則是指水,兩者連在一起就可以解釋為「海邊」。
牛車水-50
背倚安詳山(Ann Siang Hill)的直落亞逸(Telok Ayer),是一個狹窄的海灣,翻過這座小丘就是一片廣闊的平地。1821年起,從中國福建廈門搭船南遷的華人陸續定居於此,在這片區域從事檳榔與胡椒的種植。
牛車水-51
任職於【英國東印度公司(EIC)】的萊佛士爵士,於1819年1月29日登陸新加坡,建立自由貿易港,並成為新加坡總督。鑒於從中國南遷的華人越來越多,萊佛士便將新加坡河西南一帶、靠近碼頭的地方劃作華人居住區。
牛車水-52
淡水的缺乏成為了限制這個區域發展的一大問題,最早一批來到新加坡的華人移民就在安祥山與佛牙寺旁的史必靈街挖了幾口水井,當時每家每戶都得拉牛車來此載水,久而久之這裡就被稱為『牛車水(China Town)』。
牛車水-53
1822年,萊佛士制定了新加坡第一個都市計畫,正式將『牛車水(China Town)』定為華人移民的居住區。爾後這裡逐漸成為新加坡最大的唐人街,匯集了各式各樣的店舖,是集觀光旅遊、休閒購物和享用美食的好地方。
牛車水-54
『牛車水(China Town)』是新加坡著名的中國城,來到這裡隨即感受到濃濃的華人文化,在老街區尤其明顯。街道兩旁林立著獨特的店屋建築、老字號的中式風格店鋪,搭配上方隨風搖曳的大紅燈籠,東方風情表露無遺。
牛車水-55
巨人的木屐
牛車水-56
『牛車水(China Town)』雖然是華人聚居地,但在史密斯街(Smith Street)、摩士街(Mosque Street)與寶塔街(Pagoda Street)等幾條街,甚至遠一些的客納街(Club Street),卻有不少殖民地風格的西式建築。
牛車水-57
佛教廟宇「佛牙寺」、興都教寺院「馬里安曼廟」與清真寺「詹美回教堂」都在步行可達的範圍內,在同條街道上看見不同宗教的寺廟,是當地的奇特景觀,說明新加坡對宗教的兼容並蓄,也見證了多元種族和睦相處的一面。
牛車水-58
『牛車水(China Town)』也是著名的美食集散地,過百間的牌檔提供各式各樣的小吃,如炒粿條、海南雞飯、咖椰吐司等等。由於美食街上方設有透明頂棚,不論晴天、雨天民眾都可在露天環境用餐,無須擔心日曬、雨淋。
牛車水-59
遠近馳名的「牛車水大廈」以及「麥士威熟食中心」、「芳林巴剎與熟食中心」,內部聚集了眾多小吃攤販,物美價廉,是當地人與外地遊客品嘗美食的好地方。附近的街巷也可買到不少手信,包括牛肉乾、肉骨茶、追風油等。
【走走新加坡】牛車水區 觀光攻略篇
https://www.anismile.com/chinatown/
【新加坡】中國城牛車水 必去景點、美食、必買全攻略
https://blog.kkday.com/11304/asia-singapore-chinatown
新加坡牛車水華人文化濃厚 東方風情韻味令人迷
http://ent.ltn.com.tw/news/breakingnews/2238358
#松發肉骨茶(Song Fa Bak Kut Teh)牛車水分店
以上照片來自:遊走東南亞 照片集
http://seasia.go2c.info/photos/index.php?tag=sgSingapore&srch=%E7%89%9B%E8%BB%8A%E6%B0%B4
一直不認為「肉骨茶」是好吃的東西,只覺得中藥味很重、很濃,但這次在新加坡吃過『松發肉骨茶』之後,才發現原來「肉骨茶」是有分派別的,以胡椒、香料為基底的「潮州派」就很合我們的胃口,吃完還想再續一碗,甚至買了好幾盒調理包回台。
『牛車水(China Town)』其實就是新加坡的中國城,這裡保留了很多「店屋」建築,五顏六色、中西交融,顯得很有特色、也很好拍。歐美人士喜歡來這裡採買具有東方風情的紀念品,而我們則是對那些老字號的肉乾店很感興趣。
牛車水-1
下一站~~牛車水(為何英譯是Chinatown啊???)
牛車水-2
樓高25層的【唐城坊(China Town Point)】,坐落於新加坡中央商務區的牛車水老街上,是一處深受當地人和外地遊客喜愛的休閒購物中心(1~6F);該購物商場的地下一樓與牛車水地鐵站相連接,交通十分便利。
牛車水-3
【唐城坊(China Town Point)】曾於2011年進行大規模的裝修,並於2012年重新開業,東方主題的商業裙樓完美地結合了傳統與現代元素,商場內設有超市、餐館、旅行社以及第一個以中華藝術和文化為主題的國家圖書館。
牛車水-4
不過這裡火紅的原因是可以在3F的「天宇旅行社(Skyline Travel)」買到各種便宜的旅遊票券
牛車水-5
位於一樓的『松發肉骨茶(Song Fa Bak Kut Teh)』牛車水分店也是不容錯過的美味餐廳
牛車水-6
「肉骨茶(閩南語:Bak Kut Teh)」是起源於馬來西亞巴生(馬來語:Klang)的一道湯菜,之後流行於新加坡一帶,也廣傳到中國大陸、臺灣、香港以及海外華人地區;主要分作潮州派、福建派、廣東派三種風味。
牛車水-7
「肉骨」如其名,是以帶肉的骨配合中藥煲成的湯;而「茶」字則是源自創始人的名字「李文地」,因為賣肉骨湯而被顧客稱作「肉骨地」,福建話中的「地」與「茶」音近,故後來被稱為「肉骨茶」。小吃本身並不含茶葉。
牛車水-8
「潮州派」肉骨茶顏色較淺,湯裡添加了大量胡椒和多種香料;「福建派」則顏色較深,因為用上較多豉油(黑醬油)作調味,所以藥材味偏重;至於「廣東派」則加入藥酒,以加強療效。目前在新加坡以「潮州派」最為盛行。
牛車水-9
『松發肉骨茶(Song Fa Bak Kut Teh)』與「發起人(Founder)」、「黃亞細(Ng Ah Sio)」並稱新加坡三大肉骨茶,前者創立於1969年,總店位於克拉碼頭,其他地方還有七家分店;是米其林新加坡推薦美食之一。
牛車水-10
早期人們在品嘗肉骨茶時,都會沏上一壺烏龍茶來解油膩。『松發肉骨茶(Song Fa Bak Kut Teh)』以這個概念為基礎,選用「白新春茶莊」的茶品,滋味甘甜、口感滑順之外,還具有降血壓、解熱消暑、排毒減脂等益處。
牛車水-11
從一輛小型手推車,到現在遍布大街小巷、擁有八間店面,『松發肉骨茶(Song Fa Bak Kut Teh)』走過一段很長的路程,至今依舊秉持著正宗潮州式肉骨茶的古早味,店面設計也以五六十年代咖啡店為概念,懷舊感十足。
牛車水-12
M03龍骨湯(Loin Ribs Soup)
牛車水-13
M01排骨肉骨茶(Pork Ribs Soup)
牛車水-14
這麼好吃的東西當然要帶幾包回台灣啊
牛車水-15
「排屋(Terrace House)」是建築的一種特殊式樣,由多幢相連的雙層或多層房屋所組成,相鄰的兩棟共用同一堵山牆。這類型的建築通常室內格局屬狹長型,因此採光與隔音較不理想,但生活空間會比獨棟房屋來得大些。
牛車水-16
這是一種在英國十分常見的房屋類型,大約起源於17世紀,之後陸續傳播到全世界的英國殖民地,例如新加坡、馬來西亞與澳大利亞。此外,在中國沿海與沿江地帶也可以看到為數不少的「排屋(Terrace House)」。
牛車水-17
18世紀下半葉,英國殖民者來到印度南部的貝尼亞庫普爾(Beniapukur),這裡氣候十分炎熱、多雨,英國人極不適應。於是他們在住宅前加建了一個外廊,用以遮擋強光,同時還能避雨,當地人稱之為「廊房(Veranda)」。
牛車水-18
這種以遮陽、避雨為主要功能的外廊式建築,是歐陸建築與東南亞地域特點相結合的一種建築形式。之後隨著英國殖民勢力範圍的不斷擴大,經由南亞、東南亞、東北亞而至中國,在鴉片戰爭後傳入廣州、香港與台灣。
牛車水-19
在華人地區,這類外廊式建築被稱為「騎樓」,閩南話叫做「亭仔腳」,在新加坡或馬來西亞的閩南移民則習慣喚作「五腳基」,這是因為英國殖民時期法例規定廊寬5英尺(Feet),而英語Feet又可譯作「腳」,係轉音之誤。
牛車水-20
「騎樓」顧名思義,就是建築物一樓臨近街道的部分闢作行人走廊,而走廊上方則為二樓以上的樓層,猶如「騎」在一樓之上。在華人地區,一樓通常用於經商,二樓以上住人,既可防雨、防曬,又便於展示商品,招徠生意。
牛車水-21
斯坦福.萊佛士爵士(Sir Stamford Raffles)於1822年在新加坡首個城鎮規劃中提出「五腳基(騎樓)」之設計構想,之後在英國殖民時期獲得蓬勃發展、廣為流行,到了19世紀40年代,這類店屋以上居下鋪為主要特色。
牛車水-22
新加坡的英式殖民建築固然顯而易見,而您絕對不可錯過的就是當地多姿多彩的店屋,這些二三層高的小樓,一排排交錯於歷史舊區的巷弄間,它們被塗成多種顏色,或藍、或粉、或黃、或純白,在陽光照耀下,格外引人目光。
牛車水-23
店屋通常從街道的一頭開始,依序排列到街道的另一端。它的正面看起來相當狹小,只有幾米寬,然而深度卻至少是寬度的三四倍,直通後巷。屋內分割為樓梯、走道與房間,中段還會留下天井,很有「大隱隱於市」的意味。
牛車水-24
早年店屋是社區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少業主在底層經營商店或餐廳,樓上則是和家人同住的私人住宅。今日仍留存的店屋已成為新加坡的著名標誌之一,五花八門的顏色搭配及裝飾設計,各自凝造其獨一無二的氛圍與魅力。
牛車水-25
位於歐南園區的『牛車水(英語:China Town,馬來語:Kreta Ayer)』,是新加坡最大、最古老的唐人街,也是新加坡的著名旅遊景點之一。早在19世紀新加坡成為英國殖民地以前,這裡就已經是華人聚居的地區。
牛車水-26
1819年,在英國人萊佛士爵士登陸新加坡之前,中國南下的勞工已在這片區域從事檳榔與胡椒的種植。此後,從中國來的華人越來越多,萊佛士索性把新加坡河西南部沿駁船碼頭(Boat Quay)一帶的區域劃為華人居住地。
牛車水-27
當時候的新加坡還沒有自來水設備,人們得用牛車自安祥山(Ann Siang Hill)和史必靈街(Spring Street)的水井汲取淡水,並載運到此,於是這個以牛車載水供應用水的地區就被稱為『牛車水(China Town)』。
牛車水-28
「詹美回教堂(Masjid Jamae)」位於新加坡華人聚居地『牛車水(China Town)』,由來自印度南部的泰米爾穆斯林商人興建於1826年,是新加坡最早的清真寺之一。1974年11月29日,該教堂被列為新加坡國家古蹟。
牛車水-29
與「詹美回教堂(Masjid Jamae)」毗鄰而立的是「馬里安曼廟(Sri Mariamman Temple)」,又名「吉寧街廟(Kling Street Temple)」,其歷史可追溯到1827年,由來自印度南部納加帕蒂南和庫達洛爾的移民所建。
牛車水-30
已被列入國家古蹟的「馬里安曼廟(Sri Mariamman Temple)」,是新加坡最古老的興都教(印度教)寺廟,建築外觀為典型的南印度達羅毗荼(Kovil)廟宇風格,其中最顯著的是呈金字塔狀的廟塔(Gopuram),共有六層。
牛車水-31
「馬里安曼廟(Sri Mariamman Temple)」祀奉著南印度的女神「馬里安曼」,人們相信她擁有治癒百病的能力。入口處的高塔上頭塑滿了各種神靈和聖獸的雕像,讓信徒們從遠處便能瞻仰,不必進神廟也可以誦經祈禱。
牛車水-32
印度教(Hinduism),或稱興都教,是南亞次大陸佔主導地位的宗教,被稱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目前在全世界有大約十億信徒,其中的九億五百萬居住在印度(佔人口總數約八成),信仰人數僅次於基督教與伊斯蘭教。
牛車水-33
基本上,印度教承襲了舊婆羅門教的系統,並且融合了沙門運動後印度新興宗教如佛教、耆那教等諸多宗教的元素。印度教所有派別都以撰於公元前1500年的《吠陀經》作為經典教義。此外,各派別還各自信奉其他不同的經文。
牛車水-34
印度教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綜合體,既是一種宗教,也是一種信仰和生活方式。印度教認為,人類靈魂永存和萬物有靈,並宣揚因果報應和人生輪迴。「梵我合一」是印度教哲學理論的核心,更是印度教徒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標。
牛車水-35
「馬里安曼廟(Sri Mariamman Temple)」的大部分結構是在1843年至1863年間由印度的能工巧匠所建。這座神廟曾經歷過多次修復,最近一次是在2010年,共耗資400萬新元,從印度聘請大約20位畫匠,為所有神像重新上色。
牛車水-36
每年10月至11月,「馬里安曼廟(Sri Mariamman Temple)」都會慶祝「蹈火節(Thimithi)」,是全年最重要的節慶。這座神廟同時也是興都教的婚姻註冊局,在英國殖民時期只有這座神廟才有權主持興都教徒的婚禮。
牛車水-37
「店屋」是結合住商兩用功能的一種房屋類型,通常為下店、上屋。該類建築在中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至今在華南地區仍隨處可見;中國人習稱的「騎樓」被視為新加坡店屋的原型,現已成為新加坡獨具地域特色的建築景觀。
牛車水-38
江南的水道旁、嶺南的街道邊,都有類似的瘦窄身形之民居和店鋪。19世紀初,中國封建帝制崩潰,閩粵沿海的居民為了躲避戰亂,紛紛下南洋避禍,同時把家鄉的建築風格帶到了新加坡,一排排的「店屋」也在這裡發展起來。
牛車水-39
除此之外,萊佛士爵士也為新加坡店屋的誕生與演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制定了「店屋」的建築標準,如樓層高度、地基材料、牌匾位置等等,同時要求臨街面要留出五英尺的公共空間,也就是著名的「五腳基」。
牛車水-40
為了預留外廊空間,建物的一樓後縮,只留下柱子來支撐上層的樓房。各家「店屋」彼此相連,從街道的一端直通到另一端;在高溫多雨的熱帶地區,走廊可以為行人遮陽擋雨,成為不受天氣影響的商業通道,因此被大量效仿。
牛車水-41
「店屋」雖窄,但都保留中國建築中常見的天井結構,藉以改善採光和通風。由於實用性強,新加坡島上的居民,無論是土生華人、移民華人、馬來人、印度人、伊斯蘭教徒都開始根據自己的喜好,裝飾出形式各異的「店屋」。
牛車水-42
華人在門前掛起牌匾和燈籠,伊斯蘭教徒在房頂繪出星月和植物標誌,馬來風味的木雕、希臘羅馬式的柱頭和拱圈、殖民地色彩的盾牌和勳章,爬滿了「店屋」的正立面。不同風格的元素甚至會混搭在一起,別具獨特魅力。
牛車水-43
好景不常,退出馬來西亞聯邦的新加坡,在缺乏奧援的情況下開始推動改革,以謀求島國的生存空間。在發展的大旗下,「店屋」成了落後的象徵,被整棟整棟地拆除,政府以低價徵收相關土地,為公共組屋計劃做準備。
牛車水-44
大建設一直持續到八十年代,新加坡已經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曾經急著告別過去的新加坡人猛然驚醒,開始保護所剩無幾的「店屋」。牛車水、小印度和甘榜格南被劃為歷史保護區,成為歐美遊客最趨之若鶩的觀光勝地。
牛車水-45
來小七尋寶
牛車水-46
有布丁狗的杯罐耶(可惜過了兌換日期)
牛車水-47
新加坡是一個島國,也是一個擁有豐富文化的城市。多元民族在此碰撞並存的結果,不僅反映在美食上,更反應在巷弄間,其中『牛車水(China Town)』與小印度、甘榜格南(阿拉伯區)並稱新加坡三大歷史文化區。
牛車水-48
『牛車水(China Town)』位於新加坡河西南方,早在西元1330年,中國元代民間富商暨航海家汪大淵首次到訪新加坡(他所著的《島夷志略》一書中將之稱為「單馬錫」),便記錄了此地已有不少華人聚居。
牛車水-49
直落亞逸(Telok Ayer)據說是華人最早居住在新加坡的地方,其命名源於直落亞逸灣(Telok Ayer Bay),是一個已經消失的海灣。其中Telok是海岸的意思,而Ayer則是指水,兩者連在一起就可以解釋為「海邊」。
牛車水-50
背倚安詳山(Ann Siang Hill)的直落亞逸(Telok Ayer),是一個狹窄的海灣,翻過這座小丘就是一片廣闊的平地。1821年起,從中國福建廈門搭船南遷的華人陸續定居於此,在這片區域從事檳榔與胡椒的種植。
牛車水-51
任職於【英國東印度公司(EIC)】的萊佛士爵士,於1819年1月29日登陸新加坡,建立自由貿易港,並成為新加坡總督。鑒於從中國南遷的華人越來越多,萊佛士便將新加坡河西南一帶、靠近碼頭的地方劃作華人居住區。
牛車水-52
淡水的缺乏成為了限制這個區域發展的一大問題,最早一批來到新加坡的華人移民就在安祥山與佛牙寺旁的史必靈街挖了幾口水井,當時每家每戶都得拉牛車來此載水,久而久之這裡就被稱為『牛車水(China Town)』。
牛車水-53
1822年,萊佛士制定了新加坡第一個都市計畫,正式將『牛車水(China Town)』定為華人移民的居住區。爾後這裡逐漸成為新加坡最大的唐人街,匯集了各式各樣的店舖,是集觀光旅遊、休閒購物和享用美食的好地方。
牛車水-54
『牛車水(China Town)』是新加坡著名的中國城,來到這裡隨即感受到濃濃的華人文化,在老街區尤其明顯。街道兩旁林立著獨特的店屋建築、老字號的中式風格店鋪,搭配上方隨風搖曳的大紅燈籠,東方風情表露無遺。
牛車水-55
巨人的木屐
牛車水-56
『牛車水(China Town)』雖然是華人聚居地,但在史密斯街(Smith Street)、摩士街(Mosque Street)與寶塔街(Pagoda Street)等幾條街,甚至遠一些的客納街(Club Street),卻有不少殖民地風格的西式建築。
牛車水-57
佛教廟宇「佛牙寺」、興都教寺院「馬里安曼廟」與清真寺「詹美回教堂」都在步行可達的範圍內,在同條街道上看見不同宗教的寺廟,是當地的奇特景觀,說明新加坡對宗教的兼容並蓄,也見證了多元種族和睦相處的一面。
牛車水-58
『牛車水(China Town)』也是著名的美食集散地,過百間的牌檔提供各式各樣的小吃,如炒粿條、海南雞飯、咖椰吐司等等。由於美食街上方設有透明頂棚,不論晴天、雨天民眾都可在露天環境用餐,無須擔心日曬、雨淋。
牛車水-59
遠近馳名的「牛車水大廈」以及「麥士威熟食中心」、「芳林巴剎與熟食中心」,內部聚集了眾多小吃攤販,物美價廉,是當地人與外地遊客品嘗美食的好地方。附近的街巷也可買到不少手信,包括牛肉乾、肉骨茶、追風油等。
牛車水街道各有特色:
碩莪街 Sago St│佛牙寺龍華院、牛車水夜市,可預約體驗三輪車
史密斯街 Smith St│美食街,晚上才最熱鬧的宵夜美食小吃區
丁加奴街 Trengganu St│乾貨、中藥舖
寶塔街 Pagoda St│中國風紀念品、古玩集中處
客納街 Club St│酒吧林立的夜生活街道
廈門街 Amoy St│滷麵、大伯公廟
直落亞逸街 Telok Ayer Street│三大宗教古蹟
【走走新加坡】牛車水區 觀光攻略篇
https://www.anismile.com/chinatown/
【新加坡】中國城牛車水 必去景點、美食、必買全攻略
https://blog.kkday.com/11304/asia-singapore-chinatown
新加坡牛車水華人文化濃厚 東方風情韻味令人迷
http://ent.ltn.com.tw/news/breakingnews/2238358
#天宇旅行社(Skyline Travel)
地址:133 New Bridge Road, #03-15, Chinatown point, Singapore 059413
地點:唐城坊三樓15號
電話:+65 6444 6368
價格:NA
時間:週一至週六10:00~2:00 / 週日10:00~18:00
#松發肉骨茶(Song Fa Bak Kut Teh)牛車水分店
地址:133 New Bridge Road, #01-04, Chinatown Point, Singapore 059413
地點:唐城坊一樓4號
電話:+65 6443 1033
價格:排骨肉骨茶6.5新元、特級龍骨湯8.5新元
時間:10:30~21:30
我還蠻多朋友愛去新加坡玩
那邊自助也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