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2 10:35:28活力小太陽[Jim_Chen]
2015出發「趣」旅行_看見台灣.嘉南采風_Day3(上)
2015.04.16~19_「食」在美味、「時」在幸福_嘉南之旅四日遊
圖片來源:http://sharepoint.fhes.tn.edu.tw/teacher/tnrisu/original/index.html
鶯料理 >> 台南測候所 >> 連得堂(煎餅) >> 赤崁樓 >> 祀典武廟 >> 大天后宮
台南.1
【康橋商旅】赤崁樓館位於台南市中西區,驅車前往碩果僅存的林百貨及赤崁樓都只需3至5分鐘的車程。優良的住宿環境與服務態度一直深受眾多網友喜愛,更是家庭旅遊、背包客以及商務客最佳的住宿選擇。
台南.2
「鷲嶺」為臺南老城區內地勢最高處,海拔約12~14公尺,位置約在現今湯德章紀念公園(民生綠園)周邊,附近有北極殿(大上帝廟)、天公廟(台南天壇)、台南測候所等歷史建築。
台南.3
臺南當地有句諺語「上帝廟埁墘,水仙宮簷前」,意指鷲嶺之上的北極殿階梯,與鷲嶺之下的水仙宮屋簷同高,反映地勢的落差。其與崙仔頂、山川臺、山仔尾、赤崁、尖山、覆鼎金合稱為「府城七丘」或「鳳凰七丘」。
台南.4
中日甲午戰爭末期,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近衛師團進攻台灣時,聽說神戶有位廚藝頂尖的年輕廚師,便將他帶來台灣,這人就是台南府城『鶯料理』的創辦人,有「台灣第一刀」美譽的天野久吉。
台南.5
天野久吉後來買下『鶯料理』所在地並動工興建屋舍,占地200坪,所有權人登記為長子天野彥一郎,是日本大正年間府城最高級的料亭,當時和『寶美樓(現民族路、西門路口的法國台北婚紗)』並列台南和洋兩大料理名店。
台南.6
『鶯料理』因靠近台南州廳,加上經營者天野久吉是料理名人,其招牌的燒鰻飯更是名聞遐邇,成為府城政商名流交際應酬的重要場所,許多重大決策、事情都是在杯觥交錯中談定,故被稱為是當時的「地下政治中心」。
台南.7
大正12年(1923年),皇太子裕仁(後來的昭和天皇)到台南巡視時,下榻於『知事官邸』,並指名『鶯料理』負責供應餐食。昭和3年(1928年),因生意興隆而陸續增建,成為有平房式中棟、裡棟以及二樓式表棟的L型建物。
台南.8
二戰結束,『鶯料理』收歸國有,曾為台南一中退休教師宿舍。後因長期荒廢,民國92年市府將地目從商業區變更為廣場用地。民國101年,工務局斥資1500萬元修復五棟建築中的三棟,不堪修復的空間則以意象方式勾勒原貌。
台南.9
俗稱「胡椒管」的『原台南測候所』,落成於1898年,外觀以圓形建物和寬煙囪塔樓兩種構造組成,為台灣日治時期初期官方興建的少數大型建築之一,不但年代久遠,更是台灣現代氣象觀測的啟蒙地。
台南.10
底下的圓形建物,直徑約略15公尺,其構成的建物面積為180平方公尺,合約50餘坪;上方則置有直徑寬約3公尺、高約6.5公尺的煙囪塔樓狀之中央圓塔風力計。該官署建物連同上方中央圓塔風力計共高11.6公尺。
台南.11
『原台南測候所』不但是19世紀末期台南市最高的建築物,也是當時台灣少見的高聳建築。因同時期明治年間所建之測候所(包括日本本土)均已拆除重建,內政部遂於2003年指定其為國定古蹟,整修後開放予一般民眾參觀。
台南.12
巷窄路狹的崇安街,是清代城外經大北門進入府城的必經之地。百年前,街上商店林立,熱鬧非凡,其中以煎餅連、藥店川、紙盒店最為有名,後來因道路修建、傳承不易等因素,如今只剩有「煎餅連」之稱的【連得堂】。
台南.13
【連得堂】專司販售口味道地、用料實在的日式煎餅,早年曾風靡全府城;其店名是取創始人蔡清連與蔡清得的字尾而成,如今巷內店面依舊保留百年前的樣子,民眾一腳踩進老建築裡,彷彿重回往日時光。
台南.14
店內販賣的手工煎餅,堅持麵糊不加水只放雞蛋、牛奶和奶油,因此煎出來的餅特別香、脆、濃,吃過的都讚不絕口。第三代老闆蔡益勝於30多年前特地從台北訂購了半自動翻面的瓦斯烤爐,才能應付每天100台斤以上的訂單。
台南.15
在40、50年代,能夠吃到用糖做成的點心就已經是非常享受的事情,而「椪糖(又叫泡糖)」就是在那個時代下的產物,只用紅糖及小蘇打所製作出來的簡單滋味,現在已經非常少見了。
台南.16
位於台南市中西區的『赤崁樓』,前身為1653年荷治時期興建之歐式建築「普羅民遮城(亦稱省城、攝政城、紅毛樓、番仔樓;英文:Provintia,永恆之意)」,曾為全島統治中心,至清代已傾圮不存,僅留部分殘蹟。
台南.17
今日民眾所見的『赤崁樓』,大部分是漢人在原荷蘭歐式城堡的殘蹟之上,於1886年起陸續興建的儒、道教廟祠,包括蓬壺書院與文昌閣、海神廟。1960年,又由大南門城內遷來九座贔屭石碑,終成今日樣貌。
台南.18
自1653年創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的『赤崁樓』,為台南七處國家一級古蹟之一;係由南面的庭園、北面的閣樓,以及西面的書院所共同組成,庭園草木扶疏,立有國姓爺受降之雕像,靠閣樓之牆邊基土上則有九塊石龜御碑。
台南.19
『赤崁樓』從荷蘭人據台時期便是行政中心,西元1661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後,即改「普羅民遮城」為承天府治。清初台江尚未淤塞前,浪濤可直達府治之下,「赤崁夕照」是當時著名的【台邑八景】之一。
台南.20
早期的臺南市西部是一片汪洋,稱為「台江內海」,內海西緣沙洲環繞,其中位居鯤鯓之首的一鯤鯓(即今安平區一帶),是南島人西拉雅族臺灣社的世居地;而台江東岸則為平原區,是昔日平埔族赤崁社聚集之處。
台南.21
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海商李旦的調停下,和明朝福建巡撫南居益達成協議,放棄其在澎湖的經營,轉而登陸臺灣南部。荷人首先興築商館並拓展其規模成為一西式水岸堡壘,名喚『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
台南.22
之後荷人又向西拉雅族赤崁社取得土地,建立「普羅民遮街」(今民權路),是臺灣第一條有計畫興建的歐式街道。而在街道北方所修築的同名堡壘「普羅民遮城」,則在清順治十年(西元1653年)完工。
台南.23
1661年4月,鄭成功在任職荷蘭通事之客家漢人何斌的引導下,通過鹿耳門港道,越渡台江內海,在攻克「普羅民遮城」後便改其名為「東都明京」,並設立「承天府衙門」,做為全島公家最高行政機構,俗謂『赤崁樓』。
台南.24
鄭成功之孫鄭克塽舉國降清,『赤崁樓』一度成為儲藏火藥的場所。1788年,乾隆晚年平定林爽文事件,清廷將平定過程刻成十塊長方形石碑,取「十全十美」之意,四面碑文以漢文撰寫、四面以滿文撰寫,另兩面則漢滿並用。
台南.25
該批記功碑均為花崗岩材質,碑首雕有雙龍,碑文滿漢各四邊,二者合壁者兩邊,所有石碑均是立於狀似石龜之「贔屭(龍生九子之一,貌似龜而性好負重,有齒,為神話中的靈禽祥獸)」上,因此一般人均稱之為「龜碑」。
台南.26
其中一面漢滿並用碑文分贈諸羅(嘉義),起初放在縣城東門附近的福康安生祠內,之後再移往嘉義公園內存放。其餘九座原本立於今台南市南門路附近的福康安生祠,1935年遷往大南門甕城,1960年再移到『赤崁樓』安置。
台南.27
矗立在『赤崁樓』南邊的九座「龜碑」,質料為花崗岩,俗稱「麻糬石」,產自金門烈嶼,為皇帝御製,所以碩大無比,高約315公分、寬約140公分;現為『赤崁樓』最醒目的地標之一,和翹脊飛簷的中式樓閣相映成趣。
台南.28
『赤崁樓』前身為1653年荷人據台時所建之「普羅民遮城」。此城是用糖水、糯米粉,攪拌石灰、蠔殼灰,疊磚建造而成,周長140米,樓高10米半,南北角各有一瞭望臺,還闢有古井與地窖兩所,作為儲水與存糧之用。
台南.29
歷經荷據時代、鄭氏治台時期,乃至清朝康熙年間,由於天災戰亂頻仍,「普羅民遮城」只遺留西面之門及東北角殘蹟二處,其餘皆傾頹毀壞;19世紀後半葉開始,中國式傳統亭台樓閣便逐漸取代了原有的荷式城堡建築。
台南.30
大士殿、海神廟、蓬壺書院、文昌閣、五子祠等建築,自清光緒5年(1879年)起先後蓋在『赤崁樓』的原址上。台灣日治時期,日本人則以海神廟和文昌閣、五子祠作為陸軍衛戍醫院和學生宿舍。
台南.31
台灣光復後,『赤崁樓』幾經整修,將原有的木造結構,改為鋼筋混泥土,並將主要入口由西改為南向;之後又在民國54年、81年兩度重修,在舊址地基上修建文昌閣、海神廟及蓬壼書院,遂成今日的規模。
台南.32
今時今日的『赤崁樓』已完全看不出當年荷蘭人所建之「普羅民遮城」的模樣,取而代之的是「文昌閣」與「海神廟」此兩座傳統閩南式閣樓,其中「海神廟」位於南面,「文昌閣」則位於北面,二者屋頂均是重簷歇山的表現。
台南.33
原「海神廟」目前懸以《赤崁樓》門匾,內部當作『赤崁樓』歷史沿革之展覽館,主要展示民族英雄鄭成功昔日驅逐荷蘭人,以及經營台灣的事蹟史略;廳堂正中央則懸有鄭成功本人的大型畫像,至為莊嚴威武。
台南.34
建物二樓則懸掛《海神廟》牌匾。此外,主建築東面之花瓶形門,相當別緻。瓶門上泥塑「白兔蕉葉」的紋飾,以蕉葉屬木,象徵東方,白兔則代表月亮,兩者有「玉兔東昇、吉祥如意」之寓意。
台南.35
『赤崁樓』現有兩棟閩南式樓閣,是立於原「普羅民遮城」改建之基座上,南北則各有望樓。二者屋頂均是中國傳統重簷歇山式的造型,重簷之間實即為二樓部分,四周繞以綠釉花瓶欄杆,堪稱典雅莊重。
台南.36
「飛簷翹脊」是指屋角的簷部向上翹起,若飛舉之勢,常用在亭、台、樓、閣、宮殿、廟宇等中國傳統建築的屋頂轉角處,其四角翹伸,形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此種技巧不但有利於排泄雨水,更增添了建築物向上的動感。
台南.37
早年『赤崁樓』緊臨民宅,出入口設於今赤崁街側。二戰期間,台灣總督府以防空為由,拆除民宅,闢建臺町地內1888坪的防空空地(敕開空地)。戰後該空地一度成為攤販聚集地,後由市政府整頓環境後,改作花園廣場使用。
台南.38
「文昌閣」亦作為展廳使用,一樓展示出古代科舉制度的史料,對於中國歷代朝廷官員的考試、晉用有著豐富且詳細的詮釋。二樓則祀魁星,右手握硃筆,左手拿墨斗,一足踏鱉首,一腳踢星斗,以象徵「獨占鰲頭」之意。
台南.39
在「文昌閣」的廳堂之上,目前仍懸有清朝官員沈受謙所題之《文昌閣》牌匾。沈受謙於光緒十年(1884年)接替胡培滋,擔任台灣府台灣縣知縣,管轄今日台灣南部之嘉義縣市、台南縣市全境,以及高雄縣部份區域。
台南.40
「海神廟」與「文昌閣」二棟建築皆位於台基之上,台基中間均有龍形御路設置,牆面則開書卷形之窗戶。整座高起之基座周圍,砌以磚造欄杆,南面之欄杆還立有12隻雕工精美細緻的小石獅,約在清光緒年間雕造。
台南.41
昔日荷人所築之「普羅民遮城」,主體呈四方形,上有磚房一幢,另東北與西南角各置一凸出的「稜堡」,作為瞭望亭,為圓頂六角柱型建物。可惜目前只遺留西門及東北角的殘蹟二處,可以清楚的看到當時疊砌的磚材。
台南.42
「普羅民遮(Provintia)」的荷蘭語意為永恆,但諷刺的是該建物自建成後數度遭逢天災人禍,例如:五子祠毀于颱風、蓬壺書院毀于地震,文昌祠毀于太平洋戰爭,而荷式城堡則在中法戰爭時期,被臺灣知縣沈受謙拆毀。
台南.43
從創建至今,『赤崁樓』歷經三百多年的變化,樓房之增修次數頗多,原有的木造結構已改作鋼筋混凝土,但其在府城所扮演的角色,卻一直十分重要,可說是台南市的精神象徵之一;於1983年被內政部宣布為國家一級古蹟。
台南.44
目前『赤崁樓』分作三層,高台之上為以磚石砌成的中式樓閣,高台牆邊則有九隻贔屭各負丈餘的石碑,是清乾隆皇帝親撰旌表平定「林爽文事件」的御碑。此外還有別處遷來的斷足石馬、鄭公墓道碑等古物,頗為特別。
台南.45
『赤崁樓』南面樓基城垣旁立有二十多塊大小碑石,因規模僅次於南門碑林,因此被稱之為「小碑林」。西面庭園中亦佈滿石馬、石陀與技勇石等歷史文物,整體而言就像是一座戶外的歷史博物館。
台南.46
1786年,助官府平亂的民兵首領鄭其仁在「林爽文事件」中陣亡,葬於原國姓爺之墓穴。傳說石馬不願為其守墓,夜裡化為妖怪騷擾百姓,被憤怒的村民斷去前腿雙足,防止其再度作亂;後來為了美觀考量,才又將雙足補上。
台南.47
「蓬壺書院」前身為檨仔林街的「引心書院」,創建於清嘉慶年間,曾改為台灣縣書院。之後因故廢置,台灣知縣沈受謙遂於光緒12年(1886年),在今赤崁樓西側購地設置「蓬壺書院」,戰後失修,只留下面寬三開間的門屋。
台南.48
位於台南市中西區的『祀典武廟(大關帝廟)』,與另一國定古蹟『赤崁樓』僅一街之隔,廟內主要奉祀關聖帝君,為17世紀中葉(廟方文獻記載為西元1665年官建),鄭氏王朝所建之小型關帝廟(關帝廳)擴建而成。
台南.49
『祀典武廟(大關帝廟)』位於『赤崁樓』正南方,俗稱「大關帝廟」或「武廟」,係為了區別在台南市新美街上的另一座被稱為「小關帝廟」的開基武廟而言。是全臺規模最大,且唯一擁有「祀典」尊崇的武廟。
台南.50
坐北朝南的『祀典武廟(大關帝廟)』,特色為八公尺寬,廿公尺長,縱深式配置的三開間、三進兩廊式廟宇建築。左側朱色山牆矗立路旁,屋坡由前而後,依各殿的高度呈現起伏的變化;飛簷斜頂的山牆,造型頗為美觀。
台南.51
『祀典武廟(大關帝廟)』以其建廟之早、文物之豐、格局之壯偉、地位之尊崇,於民國72年(1983年)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經多次整修後,現存廟宇除內進的觀音廳稍與原樣不同外,該廟大致呈現1840年重建後的格局。
台南.52
『大天后宮(台南大媽祖廟)』與『祀典武廟(大關帝廟)』相去不遠,是全台最早由官方興建且列入官方祀典的媽祖廟,為府城公廟,每年舉辦迎媽祖活動時,擁有跨越府城內各個廟境募集經費的權力,有「通城虎」之稱。
台南.53
廟址原為明朝寧靖王朱術桂的府邸,清康熙22年(1683年),水師提督施琅攻佔臺灣後,鑒於臺灣人民對於媽袓信仰的虔誠,為收服民心,乃奏請朝廷將寧靖王府改建為媽袓廟,並將媽祖晉封為「天后」,廟稱『大天后宮』。
台南.54
『大天后宮』的主軸線上依序是三川殿、拜殿、正殿與後殿,合稱「四進」,是面寬三開間的四殿兩廊式配置。正殿內尺寸碩大的媽祖神像是約300年前一位大陸泉州師傅所做,可說是臺灣泥塑雕像的代表之一。
台南.55
桌上的供品頗為特別
台南.56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廷戰敗,被迫割讓臺灣、澎湖給日本,前清臺灣巡撫唐景崧成立了「臺灣民主國」對抗來臺的日軍,而『大天后宮』後進的一廂房,曾短期被第二任總統劉永福充用作「臺灣民主國」的總統府。
台南.57
一般廟宇門上皆繪有門神,而『大天后宮』為了顯示天后的尊貴,不繪門神,而改以門釘來裝飾。廟內前清施琅將軍於康熙24年(1685年)所立之「平台紀略碑」,是台灣現存最早的清碑,書寫攻台之經過及善後處理的方法。
台南.58
一大早就湧現排隊人潮的【武廟古早味炭烤三明治】
台南.59
屢獲各大新聞媒體採訪報導
台南.60
吃過一次就會念念不忘的好滋味
赤崁樓-
地址:台南市民族路2段212號
電話:06-299-1111
開放時間:白天08:30~17:30 & 夜晚17:30~21:00
票價:全票50 / 半票25
觀光局網站介紹:
http://taiwan.net.tw/m1.aspx?sNo=0001119&id=10889
推薦部落格:
http://forestlife.info/Onair/202.htm
http://viablog.okmall.tw/blogview.php?blogid=318
圖片來源:http://sharepoint.fhes.tn.edu.tw/teacher/tnrisu/original/index.html
鶯料理 >> 台南測候所 >> 連得堂(煎餅) >> 赤崁樓 >> 祀典武廟 >> 大天后宮
台南.1
【康橋商旅】赤崁樓館位於台南市中西區,驅車前往碩果僅存的林百貨及赤崁樓都只需3至5分鐘的車程。優良的住宿環境與服務態度一直深受眾多網友喜愛,更是家庭旅遊、背包客以及商務客最佳的住宿選擇。
台南.2
「鷲嶺」為臺南老城區內地勢最高處,海拔約12~14公尺,位置約在現今湯德章紀念公園(民生綠園)周邊,附近有北極殿(大上帝廟)、天公廟(台南天壇)、台南測候所等歷史建築。
台南.3
臺南當地有句諺語「上帝廟埁墘,水仙宮簷前」,意指鷲嶺之上的北極殿階梯,與鷲嶺之下的水仙宮屋簷同高,反映地勢的落差。其與崙仔頂、山川臺、山仔尾、赤崁、尖山、覆鼎金合稱為「府城七丘」或「鳳凰七丘」。
台南.4
中日甲午戰爭末期,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近衛師團進攻台灣時,聽說神戶有位廚藝頂尖的年輕廚師,便將他帶來台灣,這人就是台南府城『鶯料理』的創辦人,有「台灣第一刀」美譽的天野久吉。
台南.5
天野久吉後來買下『鶯料理』所在地並動工興建屋舍,占地200坪,所有權人登記為長子天野彥一郎,是日本大正年間府城最高級的料亭,當時和『寶美樓(現民族路、西門路口的法國台北婚紗)』並列台南和洋兩大料理名店。
台南.6
『鶯料理』因靠近台南州廳,加上經營者天野久吉是料理名人,其招牌的燒鰻飯更是名聞遐邇,成為府城政商名流交際應酬的重要場所,許多重大決策、事情都是在杯觥交錯中談定,故被稱為是當時的「地下政治中心」。
台南.7
大正12年(1923年),皇太子裕仁(後來的昭和天皇)到台南巡視時,下榻於『知事官邸』,並指名『鶯料理』負責供應餐食。昭和3年(1928年),因生意興隆而陸續增建,成為有平房式中棟、裡棟以及二樓式表棟的L型建物。
台南.8
二戰結束,『鶯料理』收歸國有,曾為台南一中退休教師宿舍。後因長期荒廢,民國92年市府將地目從商業區變更為廣場用地。民國101年,工務局斥資1500萬元修復五棟建築中的三棟,不堪修復的空間則以意象方式勾勒原貌。
台南.9
俗稱「胡椒管」的『原台南測候所』,落成於1898年,外觀以圓形建物和寬煙囪塔樓兩種構造組成,為台灣日治時期初期官方興建的少數大型建築之一,不但年代久遠,更是台灣現代氣象觀測的啟蒙地。
台南.10
底下的圓形建物,直徑約略15公尺,其構成的建物面積為180平方公尺,合約50餘坪;上方則置有直徑寬約3公尺、高約6.5公尺的煙囪塔樓狀之中央圓塔風力計。該官署建物連同上方中央圓塔風力計共高11.6公尺。
台南.11
『原台南測候所』不但是19世紀末期台南市最高的建築物,也是當時台灣少見的高聳建築。因同時期明治年間所建之測候所(包括日本本土)均已拆除重建,內政部遂於2003年指定其為國定古蹟,整修後開放予一般民眾參觀。
台南.12
巷窄路狹的崇安街,是清代城外經大北門進入府城的必經之地。百年前,街上商店林立,熱鬧非凡,其中以煎餅連、藥店川、紙盒店最為有名,後來因道路修建、傳承不易等因素,如今只剩有「煎餅連」之稱的【連得堂】。
台南.13
【連得堂】專司販售口味道地、用料實在的日式煎餅,早年曾風靡全府城;其店名是取創始人蔡清連與蔡清得的字尾而成,如今巷內店面依舊保留百年前的樣子,民眾一腳踩進老建築裡,彷彿重回往日時光。
台南.14
店內販賣的手工煎餅,堅持麵糊不加水只放雞蛋、牛奶和奶油,因此煎出來的餅特別香、脆、濃,吃過的都讚不絕口。第三代老闆蔡益勝於30多年前特地從台北訂購了半自動翻面的瓦斯烤爐,才能應付每天100台斤以上的訂單。
台南.15
在40、50年代,能夠吃到用糖做成的點心就已經是非常享受的事情,而「椪糖(又叫泡糖)」就是在那個時代下的產物,只用紅糖及小蘇打所製作出來的簡單滋味,現在已經非常少見了。
台南.16
位於台南市中西區的『赤崁樓』,前身為1653年荷治時期興建之歐式建築「普羅民遮城(亦稱省城、攝政城、紅毛樓、番仔樓;英文:Provintia,永恆之意)」,曾為全島統治中心,至清代已傾圮不存,僅留部分殘蹟。
台南.17
今日民眾所見的『赤崁樓』,大部分是漢人在原荷蘭歐式城堡的殘蹟之上,於1886年起陸續興建的儒、道教廟祠,包括蓬壺書院與文昌閣、海神廟。1960年,又由大南門城內遷來九座贔屭石碑,終成今日樣貌。
台南.18
自1653年創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的『赤崁樓』,為台南七處國家一級古蹟之一;係由南面的庭園、北面的閣樓,以及西面的書院所共同組成,庭園草木扶疏,立有國姓爺受降之雕像,靠閣樓之牆邊基土上則有九塊石龜御碑。
台南.19
『赤崁樓』從荷蘭人據台時期便是行政中心,西元1661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後,即改「普羅民遮城」為承天府治。清初台江尚未淤塞前,浪濤可直達府治之下,「赤崁夕照」是當時著名的【台邑八景】之一。
台南.20
早期的臺南市西部是一片汪洋,稱為「台江內海」,內海西緣沙洲環繞,其中位居鯤鯓之首的一鯤鯓(即今安平區一帶),是南島人西拉雅族臺灣社的世居地;而台江東岸則為平原區,是昔日平埔族赤崁社聚集之處。
台南.21
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海商李旦的調停下,和明朝福建巡撫南居益達成協議,放棄其在澎湖的經營,轉而登陸臺灣南部。荷人首先興築商館並拓展其規模成為一西式水岸堡壘,名喚『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
台南.22
之後荷人又向西拉雅族赤崁社取得土地,建立「普羅民遮街」(今民權路),是臺灣第一條有計畫興建的歐式街道。而在街道北方所修築的同名堡壘「普羅民遮城」,則在清順治十年(西元1653年)完工。
台南.23
1661年4月,鄭成功在任職荷蘭通事之客家漢人何斌的引導下,通過鹿耳門港道,越渡台江內海,在攻克「普羅民遮城」後便改其名為「東都明京」,並設立「承天府衙門」,做為全島公家最高行政機構,俗謂『赤崁樓』。
台南.24
鄭成功之孫鄭克塽舉國降清,『赤崁樓』一度成為儲藏火藥的場所。1788年,乾隆晚年平定林爽文事件,清廷將平定過程刻成十塊長方形石碑,取「十全十美」之意,四面碑文以漢文撰寫、四面以滿文撰寫,另兩面則漢滿並用。
台南.25
該批記功碑均為花崗岩材質,碑首雕有雙龍,碑文滿漢各四邊,二者合壁者兩邊,所有石碑均是立於狀似石龜之「贔屭(龍生九子之一,貌似龜而性好負重,有齒,為神話中的靈禽祥獸)」上,因此一般人均稱之為「龜碑」。
台南.26
其中一面漢滿並用碑文分贈諸羅(嘉義),起初放在縣城東門附近的福康安生祠內,之後再移往嘉義公園內存放。其餘九座原本立於今台南市南門路附近的福康安生祠,1935年遷往大南門甕城,1960年再移到『赤崁樓』安置。
台南.27
矗立在『赤崁樓』南邊的九座「龜碑」,質料為花崗岩,俗稱「麻糬石」,產自金門烈嶼,為皇帝御製,所以碩大無比,高約315公分、寬約140公分;現為『赤崁樓』最醒目的地標之一,和翹脊飛簷的中式樓閣相映成趣。
台南.28
『赤崁樓』前身為1653年荷人據台時所建之「普羅民遮城」。此城是用糖水、糯米粉,攪拌石灰、蠔殼灰,疊磚建造而成,周長140米,樓高10米半,南北角各有一瞭望臺,還闢有古井與地窖兩所,作為儲水與存糧之用。
台南.29
歷經荷據時代、鄭氏治台時期,乃至清朝康熙年間,由於天災戰亂頻仍,「普羅民遮城」只遺留西面之門及東北角殘蹟二處,其餘皆傾頹毀壞;19世紀後半葉開始,中國式傳統亭台樓閣便逐漸取代了原有的荷式城堡建築。
台南.30
大士殿、海神廟、蓬壺書院、文昌閣、五子祠等建築,自清光緒5年(1879年)起先後蓋在『赤崁樓』的原址上。台灣日治時期,日本人則以海神廟和文昌閣、五子祠作為陸軍衛戍醫院和學生宿舍。
台南.31
台灣光復後,『赤崁樓』幾經整修,將原有的木造結構,改為鋼筋混泥土,並將主要入口由西改為南向;之後又在民國54年、81年兩度重修,在舊址地基上修建文昌閣、海神廟及蓬壼書院,遂成今日的規模。
台南.32
今時今日的『赤崁樓』已完全看不出當年荷蘭人所建之「普羅民遮城」的模樣,取而代之的是「文昌閣」與「海神廟」此兩座傳統閩南式閣樓,其中「海神廟」位於南面,「文昌閣」則位於北面,二者屋頂均是重簷歇山的表現。
台南.33
原「海神廟」目前懸以《赤崁樓》門匾,內部當作『赤崁樓』歷史沿革之展覽館,主要展示民族英雄鄭成功昔日驅逐荷蘭人,以及經營台灣的事蹟史略;廳堂正中央則懸有鄭成功本人的大型畫像,至為莊嚴威武。
台南.34
建物二樓則懸掛《海神廟》牌匾。此外,主建築東面之花瓶形門,相當別緻。瓶門上泥塑「白兔蕉葉」的紋飾,以蕉葉屬木,象徵東方,白兔則代表月亮,兩者有「玉兔東昇、吉祥如意」之寓意。
台南.35
『赤崁樓』現有兩棟閩南式樓閣,是立於原「普羅民遮城」改建之基座上,南北則各有望樓。二者屋頂均是中國傳統重簷歇山式的造型,重簷之間實即為二樓部分,四周繞以綠釉花瓶欄杆,堪稱典雅莊重。
台南.36
「飛簷翹脊」是指屋角的簷部向上翹起,若飛舉之勢,常用在亭、台、樓、閣、宮殿、廟宇等中國傳統建築的屋頂轉角處,其四角翹伸,形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此種技巧不但有利於排泄雨水,更增添了建築物向上的動感。
台南.37
早年『赤崁樓』緊臨民宅,出入口設於今赤崁街側。二戰期間,台灣總督府以防空為由,拆除民宅,闢建臺町地內1888坪的防空空地(敕開空地)。戰後該空地一度成為攤販聚集地,後由市政府整頓環境後,改作花園廣場使用。
台南.38
「文昌閣」亦作為展廳使用,一樓展示出古代科舉制度的史料,對於中國歷代朝廷官員的考試、晉用有著豐富且詳細的詮釋。二樓則祀魁星,右手握硃筆,左手拿墨斗,一足踏鱉首,一腳踢星斗,以象徵「獨占鰲頭」之意。
台南.39
在「文昌閣」的廳堂之上,目前仍懸有清朝官員沈受謙所題之《文昌閣》牌匾。沈受謙於光緒十年(1884年)接替胡培滋,擔任台灣府台灣縣知縣,管轄今日台灣南部之嘉義縣市、台南縣市全境,以及高雄縣部份區域。
台南.40
「海神廟」與「文昌閣」二棟建築皆位於台基之上,台基中間均有龍形御路設置,牆面則開書卷形之窗戶。整座高起之基座周圍,砌以磚造欄杆,南面之欄杆還立有12隻雕工精美細緻的小石獅,約在清光緒年間雕造。
台南.41
昔日荷人所築之「普羅民遮城」,主體呈四方形,上有磚房一幢,另東北與西南角各置一凸出的「稜堡」,作為瞭望亭,為圓頂六角柱型建物。可惜目前只遺留西門及東北角的殘蹟二處,可以清楚的看到當時疊砌的磚材。
台南.42
「普羅民遮(Provintia)」的荷蘭語意為永恆,但諷刺的是該建物自建成後數度遭逢天災人禍,例如:五子祠毀于颱風、蓬壺書院毀于地震,文昌祠毀于太平洋戰爭,而荷式城堡則在中法戰爭時期,被臺灣知縣沈受謙拆毀。
台南.43
從創建至今,『赤崁樓』歷經三百多年的變化,樓房之增修次數頗多,原有的木造結構已改作鋼筋混凝土,但其在府城所扮演的角色,卻一直十分重要,可說是台南市的精神象徵之一;於1983年被內政部宣布為國家一級古蹟。
台南.44
目前『赤崁樓』分作三層,高台之上為以磚石砌成的中式樓閣,高台牆邊則有九隻贔屭各負丈餘的石碑,是清乾隆皇帝親撰旌表平定「林爽文事件」的御碑。此外還有別處遷來的斷足石馬、鄭公墓道碑等古物,頗為特別。
台南.45
『赤崁樓』南面樓基城垣旁立有二十多塊大小碑石,因規模僅次於南門碑林,因此被稱之為「小碑林」。西面庭園中亦佈滿石馬、石陀與技勇石等歷史文物,整體而言就像是一座戶外的歷史博物館。
台南.46
1786年,助官府平亂的民兵首領鄭其仁在「林爽文事件」中陣亡,葬於原國姓爺之墓穴。傳說石馬不願為其守墓,夜裡化為妖怪騷擾百姓,被憤怒的村民斷去前腿雙足,防止其再度作亂;後來為了美觀考量,才又將雙足補上。
台南.47
「蓬壺書院」前身為檨仔林街的「引心書院」,創建於清嘉慶年間,曾改為台灣縣書院。之後因故廢置,台灣知縣沈受謙遂於光緒12年(1886年),在今赤崁樓西側購地設置「蓬壺書院」,戰後失修,只留下面寬三開間的門屋。
台南.48
位於台南市中西區的『祀典武廟(大關帝廟)』,與另一國定古蹟『赤崁樓』僅一街之隔,廟內主要奉祀關聖帝君,為17世紀中葉(廟方文獻記載為西元1665年官建),鄭氏王朝所建之小型關帝廟(關帝廳)擴建而成。
台南.49
『祀典武廟(大關帝廟)』位於『赤崁樓』正南方,俗稱「大關帝廟」或「武廟」,係為了區別在台南市新美街上的另一座被稱為「小關帝廟」的開基武廟而言。是全臺規模最大,且唯一擁有「祀典」尊崇的武廟。
台南.50
坐北朝南的『祀典武廟(大關帝廟)』,特色為八公尺寬,廿公尺長,縱深式配置的三開間、三進兩廊式廟宇建築。左側朱色山牆矗立路旁,屋坡由前而後,依各殿的高度呈現起伏的變化;飛簷斜頂的山牆,造型頗為美觀。
台南.51
『祀典武廟(大關帝廟)』以其建廟之早、文物之豐、格局之壯偉、地位之尊崇,於民國72年(1983年)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經多次整修後,現存廟宇除內進的觀音廳稍與原樣不同外,該廟大致呈現1840年重建後的格局。
台南.52
『大天后宮(台南大媽祖廟)』與『祀典武廟(大關帝廟)』相去不遠,是全台最早由官方興建且列入官方祀典的媽祖廟,為府城公廟,每年舉辦迎媽祖活動時,擁有跨越府城內各個廟境募集經費的權力,有「通城虎」之稱。
台南.53
廟址原為明朝寧靖王朱術桂的府邸,清康熙22年(1683年),水師提督施琅攻佔臺灣後,鑒於臺灣人民對於媽袓信仰的虔誠,為收服民心,乃奏請朝廷將寧靖王府改建為媽袓廟,並將媽祖晉封為「天后」,廟稱『大天后宮』。
台南.54
『大天后宮』的主軸線上依序是三川殿、拜殿、正殿與後殿,合稱「四進」,是面寬三開間的四殿兩廊式配置。正殿內尺寸碩大的媽祖神像是約300年前一位大陸泉州師傅所做,可說是臺灣泥塑雕像的代表之一。
台南.55
桌上的供品頗為特別
台南.56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廷戰敗,被迫割讓臺灣、澎湖給日本,前清臺灣巡撫唐景崧成立了「臺灣民主國」對抗來臺的日軍,而『大天后宮』後進的一廂房,曾短期被第二任總統劉永福充用作「臺灣民主國」的總統府。
台南.57
一般廟宇門上皆繪有門神,而『大天后宮』為了顯示天后的尊貴,不繪門神,而改以門釘來裝飾。廟內前清施琅將軍於康熙24年(1685年)所立之「平台紀略碑」,是台灣現存最早的清碑,書寫攻台之經過及善後處理的方法。
台南.58
一大早就湧現排隊人潮的【武廟古早味炭烤三明治】
台南.59
屢獲各大新聞媒體採訪報導
台南.60
吃過一次就會念念不忘的好滋味
赤崁樓-
地址:台南市民族路2段212號
電話:06-299-1111
開放時間:白天08:30~17:30 & 夜晚17:30~21:00
票價:全票50 / 半票25
觀光局網站介紹:
http://taiwan.net.tw/m1.aspx?sNo=0001119&id=10889
推薦部落格:
http://forestlife.info/Onair/202.htm
http://viablog.okmall.tw/blogview.php?blogid=318
新聞台Blog小天使
2015-08-04 19:33:16
親愛的台長活力小太陽[Jim_Chen]:
恭喜您!您此篇文章投稿本週徵文「【活動】2015 ITF第十屆旅展公民記者徵選」,文筆極佳、切合主題,已通過小天使的審核了,您可至 http://mypaper.pchome.com.tw/index/solicit-weekly/193 瀏覽。也別忘了請親朋好友推薦您的文章,活動小組將從通過審核的文章當中,評選出優秀文章,評選標準文章內容70%、文章推薦數及人氣30%,將於投稿截止日後的七天內公佈喔。
版主回應
謝謝小天使
2015-09-11 21:27:52
親愛的台長
恭喜您獲選為ITF第十屆旅展公民記者~
再麻煩您盡快提供以下資料至小天使信箱:webadm2@pchome.com.tw,供主辦單位後續作業及製作名片喔!
匿稱:
姓名:
電話:
Email:
Blog網址:
FB粉絲專頁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