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天鴿吹醒的不死鳥
鄉魂旅思(九十)
澳門:天鴿吹醒的不死鳥
太皮
還在上周二(2017年8月22日),澳門市面仍一片風平浪靜,除了一些人因次日要放假或出行而特別關心颱風天鴿的動向外,相信沒太多人注意這個即將形成的惡魔,就算注意了,也許意識仍停留在天鴿會吹向台灣以北,而非澳門,殊不知,天鴿已俏俏改變方向,而我們仍懞然不覺,大禍即將臨頭。
對於這次颱風,我武斷的肯定,每個澳門人將來都會有說不完的話題。事實上,政府也沒辦法建一堵“李氏力牆”來阻擋颱台,災害一定會出現,大廈一樣會搖晃得令人心驚膽戰,儘管天災避無可避,但預報是今次風災最大問題,預報做得好,可減少人命傷亡和財物損失。
有預報,有關部門可以先做一些設施保護古建築和古樹,電力公司和水公司也會嚴陣以待,而市民也可以替門窗做一些防風準備(過往經常看到的防風公益廣告這兩年好像消失了),還會儲備食物和食水,並避免前往低漥地區。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今次整個颱風前的氣氛都十分怪異,非但沒令人提高警覺,反而有一種錯覺令人放下戒心,以為今次打風又是流料。
我越來越覺得今次風暴潮可用“海嘯”來形容(風暴潮本來也叫做“氣象海嘯”),超過5.5米高的水位(水務局說停電了監測不到5.5米後的數據,可能更高),不但來得快,退得也快,等於讓澳門的西海傍受了兩次衝擊,任你宇宙級的排水系統也無用,因為沿海地區都在海平線以下。雖然政府做得不夠好,但這次天災的成分更高,因此,任何人都沒資格對受災群眾幸災樂禍。
歷史原因,內港大部分地面海拔都不夠兩米,而普通潮漲時海水已有兩米高,高於兩米就會出現了海水倒灌,解決這個問題,最理想方式是將整個內港建築物完全推倒,將地面墊高幾米後再重新興建,又或者將內港填平,一了百了——這些想法都絕對是天方夜譚。也有人建議過堤壩方案,但涉及徵地和收窄河道,似乎也難以實現。政府目前正計劃興建的擋潮閘能減低風暴潮的影響,也許是現在可以選擇的最好方案之一。但任何措施,都沒可能一勞永逸,居民提高警覺意識還是相當重要。哪怕是美國這麼先進的國家,在受到颶風襲擊時也要水浸停電和疏散居民。這次天鴿天災還打醒了澳門人:一,澳門並非沒有天災;二,澳門並非福地;三,打風會死人。
說起打風死人,澳門就曾經發生多起“會死人”的風災,最著名的是發生在1874年的甲戌風災,一共有五千人喪命,而1983年颱風愛倫襲澳,也有傷亡紀錄。我也記得,小時候有次八號風球,從新聞得知,不記得是一位小販還是一位清潔工,給從高空被風吹下來的硬物擊中而喪命的事件(也許發生在香港),一直緊記着,打風時都怕飛來橫禍,除了工作必要,我都會留在室內。
因此,我對於新聞採訪八號風球的交通狀況的一些角度大惑不解(當然,的士宰客的行為還是可以講講的),其中一位滯留在機場的旅客還投訴沒巴士沒發財巴呢。打八號風時就應該留在室內安全地方,仍有人在街上走動,問題不是交通,而是甚麼人讓那些人冒險走到街外?是僱主不理員工安危強行要他們上班嗎?人們常常討論澳門要有全天候通車的橋樑和隧道,問題是整個外界環境都不安全了,那些全天候通道還是留給警隊和醫院使用吧!
當然,天鴿也刮起了澳門人的良善品格,連日來大家儘管家裡也是沒水沒電,但仍組織義工,清潔街道、給孤獨長者送飯送水,令人動容。這些義工當中,大部分是十多二十幾歲的年輕人,這些年輕人在已經富裕的澳門成長,比起上一二代(這裡的代以十年為計),他們對社會更有歸屬感和使命感,這令人覺得澳門還是充滿希望。澳門是一隻不死鳥(菲尼克斯),未來將在這些年輕人的帶領和參與下,邁向更光輝前途。
人參糖:http://www.hamer.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