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4 20:00:00太皮

片尾場景(Post-credits Scene),漫威影迷的信仰

 

 

 

鄉魂旅思(一零六)

片尾場景(Post-credits Scene),漫威影迷的信仰

太皮

 

作為漫威電影宇宙觀(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第十八部電影作品,《黑豹》(Black Panther)在美國本土因由黑人主演及其政治涵意廣獲好評,無論在爛蕃茄還是 Metacritic 等權威影視綜評網站,都獲得MCU作品史無前例的高分。但在華人社會,由於缺少熟悉的明星座鎮,儘管匯聚一班好戲之人且情節乾脆利落,還是未得到太大回響,反而有人大呼中伏。

 

我認為《黑豹》的主題尚算清晰,沒提出諸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大條道理,只在電影中不斷反問:瓦干達擁有超強科技和資源,安於一隅的治國理念是否正義?(可看出大美國心態)看着其他黑人同胞受苦受難,而瓦干達人民卻生活在超人類的社會裡,是否有責任去改變同一族裔(黑人)的生存弱勢?這些最初由叛變的皇弟提出的疑問,電影最後終於得到了答案。

 

《黑豹》是MCU中第一個以黑人為主角的電影,而稍後的Captain Marvel更會以女性為主角(儘管有報道指漫威已為黑寡婦的獨立電影進行劇本創作,但還是被搶去頭啖湯了),有趣的是,DC漫畫中也有一個Captain Marvel(因版權爭議已改名為Shazam),主角則是小孩子,也將電影化。兩部電影互搭便車,都將於明年上半年上映,將會是一時佳話。

 

《黑豹》可看作是《復仇者聯盟3:無限之戰》的前湊,如果錯過前者,大概就不能完全看得懂後者了。當然,看一下 YouTube上眾多彩蛋分析或者“四分鐘看完一部電影”等視頻也可以,但相信是Marvel影迷的話,無論如何都會撈汁看完本片的。

 

說起Marvel影迷,我想起大年初二在UA銀河看《黑豹》,發現竟然有三分一人留待放完Post-credits Scene(片尾場景)後才離場,人數比過去都多,可見MCU已越來越多捧場客。自從MCU開山之作《鐵甲奇俠》(Iron Man)引進提示續集劇情的片尾場景開始,等到放完Credits已是Marvel影迷的指定動作,我每次到影院看MCU電影,都不難找到同路人。

 

儘管有些片尾場景好無聊(例如《復仇者聯盟》中一眾英雄在吃雞卷),儘管有些則是純粹搞笑(例如《蜘蛛俠:強勢回歸》中美國隊長在講“耐性”的重要性),儘管片尾場景稍後便可以在YouTube等網站看到,甚至可以在維基等網站上看文字描述,但也不及留在電影院裡看來得新鮮和原汁原味。可以說,Post-credits Scene已是漫威影迷的一大信仰,作為一個忠實粉絲,必然等到畫面全黑才離開。

 

當然Post-credits Scene不是MCU首創,例如X-Men第三集,最後也曾出現X博士疑似翻生的場景,但不庸置疑,Post-credits Scene卻是由MCU發揚光大的,據報之所以有此設定,是漫威影業總裁Kevin Feige希望觀眾能留到最後看看有甚麼人參與電影製作,其靈感來自於年輕時觀看同樣有Post-credits Scene的電影《咪走堂》(Ferris Bueller's Day Off)時的感受。

 

在其他超級英雄電影中,同屬由Marvel漫畫改編的X-Men系列及DC的DC Extended Universe作品中,也有受MCU影響的例子,如前者在《死侍》及後者在《正義聯盟》中加入了Post-credits Scene(《死侍》主角還提到了經常在MCU片尾場景出現的Nick Fury的主演者Samuel Jackson的名字),可見這小秘技已得到普遍接受,觀眾也樂於等待。當然,想知道除了MCU電影外的超級英雄電影有沒有片尾場景,也可以搜一搜英文網站,那些看了優先場的記者會率先披露。(02/2018)

 

 

以下短片綜合了 MCU第一至第十六部作品的 Mid-credits Scene及Post-credits Scene,不妨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