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2 01:03:24太皮

魯蛇或人生勝利組:贏在射精前不如贏在終點線



贏在終點線

太皮

 
 (有些廣東話口語,為傳神起見就不譯做國語了,有興趣可以留言查詢)

就快又到四年一度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八年前,我曾參與北京奧運採訪,在北京呆了二十多天,雖然記憶猶深,有時想起卻又好像發夢一般。現在媒體上宣傳奧運的氣氛濃烈,容易使人觸景生情(我只是奇怪怎麼又是阿叻引起話題?),我與四年前差不多時候一樣,開始有點感觸:這麼快又四年了!(其實這種感觸在世界盃和歐洲盃等盛事舉行時都會出現) 

好,開場白講完,開始入正題。奧運競技場,是成名地,也是英雄塚。體育競技其實是世上屈機事之一,按照我們大部分人平時「差不多先生」上身的處世態度,貴一蚊還是平一蚊,快十秒還是慢十秒,多條菜或少條菜,我們都會在心裡說:求撚其啦!但體育競技不同,以籃球比賽為例,比分若是咬得緊的話,最後一秒是投入兩分波、三分波還是入樽加罰球,都關係到勝負,馬虎不得。

田徑短跑更屈機,幾個人一起跑,到達終點的時間其實只差之毫釐,在第一名跑過終點線時,你只要搓一搓眼,保證你睜開眼時會見到所有運動員都已經站在終點線後喘氣了。短跑的第一名往往只與第二名差0.0X秒,與第四五六名也只差0.X至一兩秒,理應大家都是同樣優秀的健兒,奈何榮耀只歸冠軍所有,其他人則由比賽前有鏡頭認認真真影住和有旁述介紹,到變成陪跑分子沒人記得,回到老家甚至還要抵受來自資助單位和鄉親父老的壓力,也只因差在那0.0X秒。

也許亞軍和季軍能一起站在頒獎台上好似好威,只是最後都成為冠軍的陪襯,升旗時還得裝模作樣地尊重人家的國歌呢!世人心中只有冠軍,沒人會想起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浪費的0.0X秒。就是那充滿偶然成分的0.0X秒,令到歷史充滿變數。

運動員能否成為「人生勝利組」只是一線之差,尤其在內地當運動員,攞過金牌混得好的長搵長有(寫包單今屆奧運之後金牌運動員就會來澳門和香港提升一下民眾的愛國情懷,而兩地政府例牌會送一筆獎金給他們),混得不好的,要幫人擦背或只能乞食,差天共地。劉翔深明此道理,寧願完成不了比賽,也不能夠輸,輸了身價就大打折扣,不跑卻永遠戴着冠軍光環,甚至促使「劉翔,13億人陪你單腿蹦」的金句出現。

現在「贏在起跑線」的討論很熾熱,競技比賽雖然也講求起跑線的重要性,但其最終目的是「贏在終點線」。這令我想起,所謂「贏在射精前」(有港媽接受採訪時表示,小孩子不單要贏在起跑線,也要算好孩生出生的日子,所以是贏在射精前)的講法是多舊魚的,幾代貧窮的人就算日日射精,其後代起跑線也比富人退後十萬八千里。之前看過一幅漫畫,兩個年輕人站在起跑線前,形象卻大不同,窮青年拉着木板車,上面坐着病懨懨衣衫襤褸的父母,富青年則坐在房車車頂上,由身光頸靚的父母開車,十分生動地表達了,起跑線的選擇應該要推前至投胎之前。



有人說人生就像長跑,但我覺得更像是汽車聯賽,比賽中設有不同的分站冠軍,人生勝利組要永保勝利是相當困難的,只有一兩站勝利就了不起了。比起贏在起跑線,我認為影響一個人成功與否,取決於他成長的環境是否理想、取決於與他一起比賽的競技者是否優秀,如果是正面的話,窮小子也有出頭天。

贏在起跑線是否重要?贏在起跑線的人是否一定能贏在終點線?我之前在友報寫過篇文章,不妨拿來回應這個問題:

「用『結果』的眼光看,當然笑到最後的才是贏家,但用『過程』的眼光看,曾大笑過的人已經贏了,沒有結果的愛情也是愛情,沒有笑到最後的勝利難道不算勝利嗎?他們曾經的勝利,是那些最後勝利的人沒法嘗到的滋味。只是,這是一個只問結果不問過程的社會,肯德基家鄉雞創始人山德士上校到八十幾歲才成功,我們認為他是人生勝利組,儘管他之前經歷過重重挫敗。又例如《寶貝智多星》的主角Macaulay Culkin曾紅遍全球,但成年後沒多少出鏡機會,甚至染上毒癮,在電影界來說,他現在已是徹底的Loser了,只是,他仍被評為史上五十位最偉大童星之一,那麼他到底是勝利還是失敗?」(摘自〈人生勝利組〉,收錄於散文集《夜遊人》)

有個故事,叫「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說的就是「孔融讓梨」的孔融,雖然他下場好悲慘,累全家被曹操處死,但「孔融讓梨」的典故卻流傳千古,真不知他的人生是贏還是輸。可惜的是,競技比賽是沒有「前段勝利」或「中段勝利」的說法的,只有最後的勝利者才笑得出。比賽是比賽,人生是人生,不過皆說明了起跑線其實不太重要。

話時話,「魯蛇」的稱號可以是自稱或由別人強加,但「人生勝利組」一般都由別人頒授,例如林志穎不會說自己是「人生勝利組」,若有人不停強調自己是「人生勝利組」,就有點矯揉造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