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09 11:38:46首府

救地球沒答案 願意行動最關鍵

救地球沒答案 願意行動最關鍵

 

980302

台灣立報 [mailman@mx.udnpaper.com]

 

【記者周依禪台北報導】

從旅行玩家、作家,到公益旅行家、NGO顧問,周遊列國、接觸不同階層的褚士瑩,對志工計畫、環保有一套自己的看法,昨天受金車教育基金會和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邀請,分享如何樂活救地球。

褚士瑩擔任4個國際NGO團體的管理顧問,投入緬甸草根社區發展、非洲盧安達生質柴油計畫、西藏流亡政府屯墾區的環境生態保護,及亞洲地區年輕NGO工作者的培力,同時代表英國Eco Positive碳交易管理顧問團體,將碳足印計量與歐洲專門倡議二氧化碳志願減量的碳權交易機制引入亞洲。

 

小小改變 大大節能

全球都在喊節能減碳,褚士瑩說,每個人小小的改變就能救地球,每個作法可能都有正反面影響,要怎麼做沒有一定的答案,「行動前多想一下,就能做得更好。」

從最簡單的日常生活,用吹風機、馬桶沖水幾乎是每個人天天會做的事,但吹風機的耗電量跟冷氣不相上下;沖一次馬桶要耗費多少能源?美國有1/4電力用於下水道,城市廢水排入河、海,目前全世界有4千多處「死亡地帶」,汙染導致完全沒有生物能生存。

褚士瑩說,很少人會思考生活中的小事,得耗費多少資源和成本,知道之後就會更謹慎。他分享四川震災的生態廁所計畫,有專家在當地建立生態廁所,外觀跟茅坑很像,但下方有兩個盆子,將排泄物乾濕分離,製成有機肥料,回歸給當地的農人。他們根本沒錢買肥料,如果排泄物全混在一起,就無法再利用。

「明天要做比今天更對的事情。」褚士瑩強調,公益旅行的目的,不一定是要改變什麼,最重要的是把訊息帶回來,像他隔23年到阿拉斯加旅遊,沒想到冰河後退200多公尺,他希望讓更多人知道。

褚士瑩認為,公益旅行是為了讓世界變得更好。很多做公益旅行的人,受益人是自己,卻沒有幫到對方。他在印度亞齊省時,有個校長跟他說,小朋友一個暑假有5個營隊,根本沒放到假,孩子好辛苦,要陪這些大哥哥、大姐姐玩,也有家長反彈,不同的志工團教給孩子的都不一樣,不知道學打鼓、唱歌、折紙,對孩子有什麼幫助?

 

旅行學習 更顯謙卑

「很多人成全我們,給我們服務的機會,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怎麼服務。」褚士瑩點出公益旅行的盲點,他在服務過程中,愈來愈謙卑,學會不要用自己的知識去判斷當地人,不在他們所處的環境中,無法體會他們的需要,應該多傾聽,了解當地需求。

很多志工去落後地方教英文、電腦,說要提升當地孩童的教育資源,褚士瑩說,其實他們教育程度不好的原因,是每天要走4個小時去打水,沒有時間上學、讀書,而不是學不到電腦、英文 。

很多人提倡太陽能發電,台灣部分縣市使用太陽能路燈,太陽能裝置利用蓄電池儲電,蓄電池使用壽命3年,一個約3千元,一個路燈要兩個蓄電池,電池和太陽能面板的處理,要耗費許多資源,這樣的太陽能是最好的選擇嗎?

 

作法好壞 因地而異

有機食物近年成為風尚,同樣的成本,種植有機食物生產的量,不足以負擔所需,是否造成另一層面的資源浪費?有觀眾問他,該去認養流浪動物,還是捐錢給流浪動物團體?

褚士瑩提出新觀點,做法沒有絕對的好或不好,有各種角度可思考,正確答案不只一個,就像有機食物不一定都是好的,但有機棉花卻是必要,因為棉花使用的農藥佔全美所有作物使用量的45%,種過棉花的土地,將不能再種植其他作物。

行之有年的舊衣回收,送到貧民區、災區,曾被認為是很棒的善舉,但褚士瑩曾看過,舊衣讓原本和睦相處的村子反目成仇,最後乾脆都不要,他認為,如果用當地人能負荷的價錢販售,收入用來雇用當地人蓋房子、開商店、學會交易,更能讓資源永續利用。

有現場觀眾問及台灣NGO的狀況,褚士瑩表示,台灣的NGO有潔癖,認為絕對不可賺錢或與企業掛勾、跟政府拿錢,導致能做的事情很少,每年募來的錢要花掉75%,無法作長期的計畫,只是消耗經費。

褚士瑩服務的一個英國慈善組織,成立營利性質的顧問公司,但所有利潤都回到慈善組織,褚士瑩認為,讓利潤能在當地活用,能讓幫助的範圍更大。很多人認養貧困地區的學童,一個月花幾百元,如果能將學校裡所有學童的資源集合在一起,會不會有更多可能?

褚士瑩以自己的計畫為例,他們讓受助對象自己選擇要怎麼運用資源,例如有一所學校選擇買一部小卡車作為計程車,除了載學生上下學,其他時間就在市區跑,賺的錢都回到學校幫助小朋友,而一台車可用30年,讓他們自己賺錢,而不是一直接受救濟。

 

看見地球的需要

褚士瑩說,透過公益旅行收穫很多,讓他看見地球真正的需求,以前工作一年只能做4個計畫,現在可以接到10個計畫,想做公益的人,不一定要加入團體或長期的公益行動,像大陸有「多背一公斤」網站,可得知旅行沿途哪些學校需要物資,他強調,不用等到身邊有不幸發生才關心,願意行動,世界就會改變。

觀眾問到星巴克是否真的壓榨咖啡農?褚士瑩回應,商人反映大眾需求,思考自己和地球的關係,比責備企業更重要,印尼是全世界咖啡產量最多的國家,台灣就消耗了1/3,種咖啡要砍熱帶雨林;軟綿綿的衛生紙,用的是超過200年的老樹,消耗的是加拿大的古木原生林,當你知道這件事,就已經有了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