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6 10:47:46FB :彭可欣

西班牙24靜態冒險

9/3 靜態冒險

 

一杯咖啡喝下去,要多久才會產生藥效?

藥效的影響力會持續多久?

假設:曾有一位創意人,喝了一杯咖啡,

過了幾分鐘,也許幾天,他想到了一句台詞:“好東西要跟好朋友分享。”

寫完他拿去交差,於是這句話被搬上電視廣告,接著成了街頭巷尾裡好朋友的貼心話。

請問:產生這句話的‘那杯咖啡’,就那杯咖啡的藥效而言,現在還具不具影響力?

 
 
   這就是一杯咖啡的藝術。

 

咖啡有藝術性;藝術有咖啡因。

咖啡和藝術的藥效,同樣具有潛伏期,影響力幾乎綿綿無絕期。

我認為藝術是危險的東西,就像咖啡。

咖啡是非洲土產,潛藏叛逆基因,黑人的爵士樂是證明。

藝術家喜歡喝咖啡,在半夢半醒間,尋找創意泉源。

若在夢裡,接近潛意識資源;若醒得過來,就有機會看破界限。

往內挖掘也好,往外打破界限也好,都是為了變得和現在“不一樣”。

我們想喝一杯咖啡,多少帶有“想變得不一樣”的心理需求,

只是那個“不一樣”,因人因時因地而異。

高第作品

當我們接近藝術時,同樣也多少帶有這樣地目的。

藝術,的確具有改變人心的隱形力量。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二十一世紀特別流行藝術療法的原因。

音樂療法、色彩療法、舞蹈療法都是這種新興行業,全被歸類為另類輔助醫療。

一種東西能被拿來治療,就表示它有藥效。

是藥的東西,就有二面。一面變好;一面變壞。

就看怎麼用?這就是危險性。

進了藝術館就像進了醫院,如果你看了沒感覺,那沒差,就像沒吃藥,不會有藥效。如果看了有感覺,就要小心了!因為藝術的藥效,不是三二天,也不是暫時的鎮定劑,也不是快速的興奮劑,它的潛服期很長,發作通常是一二年後的事。危險的是,你無法預期它會如何影響你?唯一肯定的是,一定有影響。

這樣講會不會太嚴重?

讓我用音樂來解釋:聽不懂古典樂的人,就是聽不懂;聽得懂的人,就會著迷,陷得很深。古典樂具有這種嗎啡的力量而且很強,所以音樂療法裡幾乎都用古典樂,不強怎麼醫病?

古典樂裡的精神酵素,都是用“年”累積製作出來的。聽不懂,就算了;聽得懂,用藥就要小心。我認為最好別亂聽。你別以為莫札特的歌聽一個小時沒關係,勸你最好不要。莫札特的音樂,高頻、音群快速、高低起伏激烈,這種音樂能刺激思考沒錯,但刺激一個小時,你也會腦神經衰竭。所以說,用藥要小心,沒事別亂聽。若有機會看電影“鋼琴師”,你就會明白藝術的力量,多麼足以讓人變得“不一樣”!

但並不是說,每個人聽到這種音樂就會捉狂。敏感度高的,接收得到,藥效就強;敏感度低的人,接受不到,就沒影響。應該是說多少有影響,只是接受的量太少,看不出效果。

沒有接收力,就像沒有天線一樣,收不到也不會有影響力。

這種接受的能力,就是感受的能力,是現今全世界都在文藝術復興的課題,叫:感受力的培訓,也有人稱為:美的學習。我們九年一貫裡的藝術與人文課程,就是跟上時代的這個腳步。基本上,看來是挺好的。

不過,這種感受力,也就是我說逛美術館有危險的地方。

感受力為什麼會危險呢?

因為去接近藝術時,它的影響力,不在大腦的控制範圍內。

它是屬於靈性與靈性之間的無言對話,類似愛的化學效應。

是大腦理性語法無法介入的空間,這就是有危險性的地方。

藝術的影響力不在腦袋可掌控的範圍,不在理性分析的介面。

這種不可掌握,不可計量的無形力量,存在不穩定的不安全感,具某種潛伏性危險。

藝術經由感官接受,由心靈接管,潛藏於體內,而未來的發展,目前不可預期。

參與者要有冒險精神,允許任何可能的發展。

但又因這種不可測的未知感,具有某種冒險的刺激度。

所以吸引人的好奇心,像極了旅行的魅力。

故通常在旅行中,我會慎選“藝術醫院”參觀,

一旦進去了,就任其發揮。這種旅行中的藝術之旅,我將它歸類為:靜態冒險。

在進入藝術之旅前,食衣住行要先打點OK

體力不行時,精神狀況也是零蛋。

精神不佳,進藝術館,能吸收的就有限。

幸運地,我們定居巴塞隆納的二顆星飯店,不但穩定了住的品質,早餐的問題也已解決了。我們不用再到處找早餐店,也不用早起用鋼杯燒開水。地鐵也已全盤掌握,不用再費心研究。看來一切都已準備就緒,現在,就差一台攝影機了。

 

大部分的藝術館都不准帶相機和攝影機,對我來說,都無所謂。因為以我的技術而言,怎麼拍也拍不過明信片。不如買明信片,差別只是少一個我在裡面。

重點是,我該被拍在藝術品裡面?還是藝術品該被拍在我裡面?就我的經驗而言,我採用後者。所以我自備一台攝影機,將所有畫面一一掃入眼裡。這台個人專屬攝影機,叫雙眼牌,你也有一台。

一進藝術館,我的攝影機就開始啟動,我走馬看花,掃瞄一遍,約二個小時,我的腳也差不多快沒電,這時就可關機。然後,進紀念品店,考慮掏錢。

請注意我帶的是“攝影機”,不是“個人電腦”。所以,看的過程就只是看,沒有技術性分析。這個看,是不經大腦的,是跳過中央處理系統,直接進入記憶體。

為什麼在這裡我要特別解釋呢?

因為如果你繼續往下看的話,我要此要特別聲名以下的“記錄片”,是從記憶體拿出來,途經時間發酵,再進後置作業,用“個人電腦”分析過,放入生活中實驗,經親身證實後,有效!最後才以文字記載存檔下來的。

也就是說,那天我在藝術館的當下,我是處於什麼都不知道的狀態。這個不知道的狀態,有一部分是故意安排的;有一部分是真實狀況。因為老實說,二小時內,能知道的,真的有限。

這就是我靜態冒險的模式。

表面上看起來風平浪靜,但骨子裡是千變萬化,歷時多年仍在風雲變色。

這種玩法我認為像極了爵士樂,在一個固定框架裡,給予個人自由發揮的空間。

好的藝術就該有這種力量,能給每個人在有限裡,玩無限的機會。

一幅畫,被畫出來了,就永遠長那樣。

每個人去看了,若感覺都一樣,叫無聊。

若每人每次看了,感覺都“不一樣”,那麼它就有屬於一杯咖啡的力量。

 

一杯咖啡的力量會怎樣?

前面說過了,會讓你變得不一樣。

說來說去,就是為了提醒你,小心點!以下的記錄片,具有危險。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國外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