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25米羅基金會
若三千年後有人看到我的畫,
我希望他知道我不僅幫世人解放了繪畫,
也幫他們解放了心靈。
~米羅~v
這是米羅於1983年,畫完生命中最後一條水平線,為自己寫下的定義。
「沒想到,米羅還會打毛線!」
R抬頭望呆了錦織地毯,不住驚嘆!
米羅快八十歲了,才開始打毛線,這是他後期的作品。這幅完成於1979年的大掛毯,在我眼前證明了一件事:只要男人願意,也可以打出漂亮的毛衣。米羅從素描到油畫,從雕塑到紡織作品,證明這藝術家的潛力無窮。米羅不是怪獸,他也是人,我們也是。照理說,每個人應該都潛力無窮。我相信只要我願意,我也可以做上彩合成樹脂雕像,只是賣不出去,不過可以放家裡客廳。哪天老了有閒打毛線,也可以打件大的掛客廳牆面。到時,我家也是XX基金會。
不過,我並沒有這樣做,因為這樣就辜負了米羅的一番心意,那我就白來了米羅基金會。
再看一次:
若三千年後有人看到我的畫, 我希望他知道我不僅幫世人解放了繪畫, 也幫他們解放了心靈。 |
很幸運地,我二十年後就看到了。
如果我只是模仿,如何解放自己的心靈?
往樓上走,攝影機繼續。走過樓梯,“梯子”說話了。
梯子是米羅早期畫作中,最愛出現的主題。梯子是超現實主義工具。工具是指暫時性的必需品,任務完成後,即可丟棄。米羅的梯子跨在夢與現實之間,它意指:若什麼東西是跨在夢與現實之間的,那它在任務完成後,就是可丟棄之物。比如說機票,機票不是目的地,是工具。樓梯不是目的地,是去二樓的工具。現在我們的重點是要去二樓,目的是更上一層樓。
米羅繼續在畫中說明,夢在天堂,現實在地獄,二者之間的梯子是虛擬。被地心引力拉著的身體上不去,走不過虛擬的梯子,所以需要藉助“小丑”之身,遊戲人間,才能穿越。所以當我們走過樓梯,到了二樓,各式各樣的小丑已掛在牆上列隊歡迎。
羅的小丑很有代表性,他畫的小丑很討喜,不規則的身體和畸形臉,組合起來還是很可愛。這些小丑再度證明,美不僅屬於規規矩矩。我想模範生的標準,有待重新定義,否則模範生當不了藝術家。
接在小丑之後出現的是女人。米羅的女人與人物系列被稱為:野蠻繪畫。他修改日常生活中的人物,用透明化的線條看待透飢餓的吞噬;用變形手法表現死亡意識的掙扎。
很野蠻,但很真實。藝術裡的飢餓,有很大的空間。大部分的藝術家習慣飢餓,一方面是等不及掌聲;一方面是等待某種化學變化。米羅承認過:
“我長時間坐著不動,盯著工作室空空的牆壁,試著將這些形體捕捉在紙上或是畫布上。”
”1925年,我幾乎完全根據幻覺作畫..”
“造成幻覺的原因經常是飢餓感。”v
超現實主義作家,最愛玩這套。我不是藝術家,沒故意讓自己飢餓過。對我而言,飢餓較常發生於被迫,目前還沒自願過。所以,我不太明白飢餓如何帶來幻覺作畫?於是,在一個突如其來的颱風天,我終於有機會體驗了!我有泡麵,但我決定不泡。我想試試:自己有沒有超現實主義天份?
餓,是幻覺,沒錯。
因為餓過頭了,就不餓。然後,就可以瘦。各位愛美的女性同胞,試試超現實主義減肥法,便宜又有效,米羅教的。這個新發現,我將它列為,生活“雕塑”範圍。不過,別太常做,那會接近死亡界限。飢餓的確是接近死亡的。在飢餓的邊緣似乎真有那麼驚鴻一瞥,的確存在著一種不很精準卻又真實能感覺到的點,在觸及那點的剎那,有個東西會馬上跳開!但“你”會很快地會自動接回來,自然反應,因為還不到真正離開的時間。而藝術家們就是在捉那個點,抓住那一剎那的死亡影像,你也可以稱為幻象。然後作上素描,修補上色,作品出現。超現實主義裡的飢餓是一個梯子,它是幻象,用完可丟,目的是:作品。
餓了嗎?提醒過你,要小心。
鏡頭繼續拉到一條細長的死亡通道,牆面有一系列作品,是由一條線,分別在白布上構成的三聯畫。打開麥克風,米羅說:
” 我感覺到就是這個了..完成畫作那天,他剛好被處死,我並不知道他的死訊。一條線就要斷掉了,我將這幅三聯畫題為「死刑犯的希望。」 ”v
米羅畫中紀念的死刑犯,是一位加泰隆尼亞民族主義者:普伊格。米羅這張“死刑犯的希望”,如同畢卡索的格爾尼卡,內含民族意識的精神,是一種生命邊緣的吶喊!無聲,但永遠被聽見。
這套三聯畫,我看了很久,看不懂?所以下樓去紀念品販賣部再買回來,又看了很久。三張畫上各有一條線,彎度不一,長度不等,各有一團髒髒的東西陪著,各為紅、藍、黃三色。這是什麼意思?看不懂,其實可以不要理它的。可是很奇怪,我就是覺得它好看,想看它,怎麼辦?
常常我們習慣將自己置身於事外,表示一種“與我無關”的立場。問題是:與我無關,我幹嘛看?我看了,就不會與我無關。我喜歡看它就表示,我認同了它,選擇了它。但好笑的是我認同了什麼?我自己竟然不知道!大腦無法介入藝術,問題就是在這裡,你不能去分析它,它無理。當你在分析的時候,你必須退開,才有辦法理性。而當你戀愛的時候,你是身歷其境的。面對藝術你必需感性點,進去參與,進去畫裡,就會懂。
如果我是畫裡的那條線,我會以任意形狀出現,這線是自由的,並沒有封死。但一般情況下,這線卻是捲向自身的,像一種保護政策,把自己圍起來,只露一邊透氣。需要包圍是因為有外力,外力就是那團有顏色的東西。第一張圖中,紅球在線外,我認為那就是社會的壓力,紅色是危險警訊;這張圖像是一條頑強的線,在對抗高壓強權的紅色火球。接著紅色火球用無情的藍色,強行進入界限內,這是第二張。最後一張,白布被“砍”下一道裂痕,線變短,質感變輕,往畫外飛去;高壓強權仍停留在框內,變成理性的黃色。斷了線的生命,往另一方,帶著短短一線希望,離開。
死了,還有什麼希望?
那個希望就是:如果有一天,“我”能看得懂這畫。 精神不死,就有希望。 |
我不知道米羅的原意是否為這樣?不過,米羅的原意為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感受到的東西。這畫影響了我,這就夠了。我想沒幾個人能逃得開社會的壓力,不管是小到個人或大到國家民族,我們很難活得很自己,因為人不可能離群索居,關係存在,難免有壓力。怎麼辦?死嗎?那也要看怎麼死法。建議你:藝術性的死法,可以讓你重生好幾次。請再把畫看一遍。把保護自己的線,剪短點,轉一下方向,可以飛了,就有希望。
那條線是什麼?那條線就是紅色之旅中,我一直想燒掉的東西:自我。
燒掉自我,那疼猶如死亡般難以承受。畢竟我也是花了好久才養大它的,現在要我燒了它,不痛不養是不可能的。用了二、三十年學了一身功夫,築起一道牆,結果現在要全給放了,全給拆了。你說,這是不是場遊戲?是不是場幻影?
書上介紹過,米羅這三聯畫相當出色。第一次看時,心想: 只有三個顏色、一個點、一條線,構成一個畫面。我一點都看不懂出色在哪裡?
有一天我突然看懂了,就想:了不起!只有三個顏色、一個點、一條線,構成一個畫面。
心得是:名畫就像觀光景點,因為它存在某種價值,所以人家介紹你去看。你也可以跟團去看,只要看懂了,自助還是跟團,其實是沒差的。
米羅的作品中,我最喜歡的其實是星宿系列。
不過很可惜這二十二張畫,大部分都被私人收藏,這裡只有零星的幾張。只好到紀念品販賣部去找,我買了一套2003年星宿系列的桌曆,一個月換一張,天天看,就是看不膩。我很想建議製作星光圖的商家,將米羅的星宿系列,做成螢光貼紙,把它們貼在天花板上,每晚作夢前,還可以躺著來一段藝術之旅,那不知道會有多幸福啊!
藝術之旅最不同的一點是:我們雖然一起出門,但到了“景點”就自由活動。各逛各的,而最後的集合地點,通常就是紀念品販賣部。走到這裡,通常也就接近出口了。離開前再看一眼,客廳裡的毛線地毯,我想米羅編這幅毛線圖,應該不是要我們學他打毛線吧。看著他用鮮艷的色彩交織出來的小丑,嗯,我想我感受到的應該是:
一個小丑在客廳裡的生活藝術。
一個小丑在客廳裡的生活藝術應該是什麼呢?
這還要我講嗎?你家客廳又不是我家,自己想。
一階一階下樓梯,慢慢出了大門廳,前院有個“變形人”聳立,小變形人像青銅色的ET。
哈!哈!太可愛了!我們受不了,要拍照。
我和R一人站一邊,等P忙著幫我們對焦時,R握著小ET的手說:「米羅啊米羅!為何你有這麼多不一樣的想法?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呵呵,開什麼玩笑,藝術家要是沒有這麼多不一樣的想法,我們今天就不會有機會認識一個叫米羅的藝術家了!不是嗎?這是藝術家的特質,也是他們對自己不斷要求的條件,不玩一樣的東西。如果我們想學藝術家的精神,應該要學這種不重複的精神。不是學怎麼打毛線,而是要感受到毛線裡的精神溫度。
不過據觀察,台灣目前藝術與人文的培訓方式,是要小朋友回家“打毛線”。結果小孩不會,就叫媽媽打,結果媽媽也不會,客廳就打結,亂成一團,壓力就來!接著....唉,自己想吧。
u米羅基金會:Fundació Joan Miró,位巴塞隆納-蒙居易區。 v參考書目:米羅-星宿畫家,發現之旅-時報出版 |
上一篇:西班牙24靜態冒險
下一篇:西班牙26爛芭樂大道
La Fundación Joan Miró was planned by Joan Miró himself and the members of the fundation were also selected by Miró. So, it in many ways represented the spirit of the artist. Joan Miró’s works are amusing and interesting always, I feel.
我的牆上有一幅從米羅基金會帶回來的”音樂會”
我想我有一半的生活是活在超現實裡的..
老實說,所有的旅程裡,西班牙並不是我最喜歡的地方
但卻是讓我體會最深入的一趟旅程...西班牙影響我很多很多... 2009-08-08 10: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