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27 20:53:06阿好

雖敗猶榮的嘗試:求婚事務所

大部分的偶像劇,還是按照連續性的劇情來走,走到哪兒是哪兒,而不具有日劇裡頭那種「一話完結」的結構。《求婚事務所》大概是第一個,企圖以單元式的包裝,向「一話完結」靠攏的嘗試,它結合了當時偶像劇最大的卡司,並且橫跨老中青三代、影視歌三界,是個野心很大的計劃;但最後為何沒有獲得成功,是個值得觀察討論的議題。


就如同導演鈕承澤一開始所標榜的,這是一齣「趨勢劇」。從日劇挪用而來的這個名稱,擺明了就是要向日劇看齊。首先,《求婚事務所》的主旨當然必須是愛情──說實在的,日劇的前十年也都是在處理「愛情」這個議題,用盡各種角度、各種方式去探討各式各樣的愛情,一直到現在也都還在處理當中……所以,以愛情做為偶像劇的主要訴求,的確是一種放諸四海(市場)皆準的方式。

接著,劇情加入職場日劇的元素:這是一家公司,名為「求婚事務所」,專門辦理他人的求婚事件,藉由每個顧客所委託的不同案子,職員在策劃的過程中,也漸漸明白愛情的真諦(之類的)。

一個個不同的案件,成為不同的事件、不同的故事,而每個單元都邀請到最適切的明星擔綱演出,就像為他們量身訂做一樣。本劇共分七個單元,我將每個單元列舉如下:

第一單元:麻雀變鳳凰
演員:吳建豪、Hebe
故事:食品公司小開愛上電子花車女郎,但遭眾人反對,最後小開與女郎私奔落跑,留下小開助理沒有頭路,只好出來開「求婚事務所」。

第二單元:戀戀風塵
演員:伍佰、小S
故事:臥底警員阿杰化身魔術師混入夜總會,巧遇初戀女友小虹,如今竟成為大哥的女人;阿杰想救小虹出火坑,於是委託「求婚事務所」,要向小虹求婚。

第三單元:情書
演員:藍正龍、大S
故事:小鳥與樹感情很穩定,但小鳥想結婚、樹卻在意經濟穩定,兩人常因此爭吵;小鳥在一次爭吵後出走,卻因車禍身亡,於是樹想為小鳥舉行冥婚儀式。

第四單元:畢業生
演員:李威、葉童
故事:大學生小武愛上同學的母親Joy,歷經種種尷尬場面及眾人反對,仍然堅持要在一起。

第五單元:致命的吸引力
演員:張國柱、沈時華、潘儀君
故事:因為兒子夭折而冷淡的一對夫妻,因為第三者已懷有身孕而被強勢介入,到了即將離婚的那一刻,卻意外讓當年造成婚姻失和的那個記憶現身,挽回了兩人的婚姻。

第六單元:克拉瑪對克拉瑪
演員:鈕承澤、陸明君
故事:夫妻離婚後把一對雙胞胎女兒拆散分開生活,多年後巧遇卻爆發口角,但卻證明兩人還是最在乎彼此,一對雙胞胎女兒想要撮合父母破鏡重圓,遂自導自演綁票事件。

第七單元:你是我今生的新娘
演員:唐治平、黃紹祥、錢韋杉、李康宜
故事:有關於求婚事務所成員之間的情感糾葛以及圓滿大結局。

每個單元都由一線明星擔綱,並且結合當時偶像劇的各路人馬,例如柴智屏旗下的F4吳建豪、偶像團體SHE的Hebe、甚至是搖滾巨星伍佰、綜藝界主持人小S、港星葉童、實力派老演員張國柱、沈時華、以及鈕承澤自己的愛將李康宜、李威;當時還在熱戀中的大S與藍正龍共演情侶,更是一大話題。

七個單元的名稱均取自於經典的愛情電影,從這點就可以感覺到當中有一股決心,就是要把老梗貫徹到底,讓觀眾產生親切感,每個單元也都不辱其名地展示了存在於人世間的種種愛情樣貌。

這樣的《求婚事務所》,看來具備了一切偶像劇的致勝元素:大卡司、浪漫愛情、俐落的單元故事、經典台詞、日劇few、稍微脫離現實的理想熱血、甚至連道具佈景和原聲配樂的執行度也都很高。甫上檔時,影迷與媒體的期待度其實不輸台版《白色巨塔》;為何最後會開出那樣的收視率,真的值得好好檢討一下。

綜合一切賣點的《求婚事務所》,為何在收視率上仍然吃了敗仗,撇開觀眾的因素之外,其實還犯了結構性的錯誤。

從頭說起,第一集的卡司:吳建豪、Hebe,可以看出是借用偶像團體人氣的一個組合,然而這兩者皆不是團體中人氣最旺者,因此也不具有話題性。雖然不知是否為導演刻意安排「倒吃甘蔗」的效果,但電視劇的第一集是至為重要的關鍵,以吳建豪+ Hebe的組合,難以扛起收視率重任,題材也是所有愛情劇當中最為老套的「麻雀變鳳凰」,兩人的表現只能說是恰如其分,缺少驚喜,令眾人只得將期待放在第二單元:小S和伍佰的組合。

小S+伍佰的組合應該是最具有話題性的,以新手而言,兩人的表現也的確有可圈可點之處,然而放在一起看卻有格格不入的不自然感覺,加上這個單元的劇情也算是相當戲劇化而離奇的(躲債、黑道、酒店、加上求婚的條件是天邊出現三道彩虹),讓這個單元在整齣戲都會感與現實感的基調之下,顯得有些突兀。

這個單元還顯現出《求婚事務所》的一個大問題。

第二單元的求婚任務是:小虹曾經說過,除非天邊出現三道彩虹,她才要嫁給小杰;於是「求婚事務所」的成員開始尋找可以讓天邊同時出現多道彩虹的方法──最後找到的是利用三稜鏡的折射。

藉由一個「求婚事務所」的成立,將職場日劇裡的元素放進來:以愛與熱情解決一個個棘手的任務、同儕之間為了理想而一起打拼到天明、不同的工作義理之間的辨證與競逐……我推想這大概是編導原先的用意──讓「求婚事務所」成為世間男女戀愛終成眷屬的推手,並且添加了一味X世代「以戀愛為人生終極追求」的懷舊調調。但這個行業的設定實在也太「超現實」,夢幻到感覺就不像真實存在的行業;這就好像是「破梗」了一樣,一旦沒有了說服力,故事也就不那麼吸引人。

這個行業雖然設定得很前衛,但是一個一個單元式的案例,卻又老舊到不行,在每個故事的開端,劇情彷如重新搬演那些引以為單元名稱的電影,例如〈麻雀變鳳凰〉就是一個窮女孩和有錢人產生愛情、〈畢業生〉就是愛上朋友家的長輩等等,雖然其後還是會出現不同凡響的轉折(編導還真是篤信「倒吃甘蔗」這一套),然而吸住觀眾眼睛的關鍵期已經過去,可看點延遲出現,按照電視劇的步調來看,只能說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

前兩個單元,已經明顯看出,當初觀眾的期待,與實際戲劇呈現出來的樣貌,存在不小的落差;會留住的觀眾,可能就是一些同樣期待「倒吃甘蔗」效應出現的觀眾,等著看後面會不會比較好。

第三個單元,我個人認為是整體表現最好的一個單元:〈情書〉,男女主角雖然是情侶同台,但充分流露出自然的情感,並且將李一龍(鈕承澤飾)、李一珮(李康宜飾)的兄妹情感巧妙地織進來。但是個別單元的成功,也正好暴露出劇情主軸──唐治平飾演的唐冠軍、錢韋杉飾演的黃小琦、李一珮、李一龍,以四人為中心所展開的故事──缺乏吸引力:觀眾第一認同的對象,不是劇情主軸裡的主角,反倒是個別單元的角色,因此當編導意圖以劇情主軸來串起觀眾的收視習慣時,其實是會失敗的。

我個人認為《求婚事務所》最大的問題,其實在於「強枝弱幹」的錯誤劇情配置。先天上來看,若是將每個單元拆開來獨立討論,都是水準以上的小品故事,演員組合與魅力更是沒有話說;相對地,主軸就顯得弱了許多。

在日劇裡的「一話完結」,往往是以單元故事的進行,漸漸堆疊出劇情主軸以及人物關係,在一個個單獨的事件裡,拉出不同的層次:先以各個人物的出場、描寫,成為「點」,點與點之間再拉出彼此之間的關係「線」,劇情線再交織成故事的「面」;每個單元裡單獨出現的人物,只是在於推動主軸人物行進、改變。

或許是因為考量到台灣的收視習慣、又或者是遷就電視台給的時段,總之《求婚事務所》播出時,是以90分鐘為一集、約莫兩三集構成一個單元故事,播出的結構往往變成:每個單元開始的第一集開始交代新單元的人物關係,並且鋪陳老梗/第二集才委託求婚事務所,展開單元故事(其中夾雜一些主軸的人物關係糾葛)/第三集,問題解決,帶出下一個單元,又開始交代人物與老梗週而復始下去……

一開始,因為第一單元開展,讓主軸的主角亮相的時間本來就不充裕,眼看著第二單元又接踵而來;每個單元平均1/3的時間還花在鋪陳老梗上面,劇情主軸能夠前進的時間算起來少之又少,真正吸引人的部分,往往只發生在最後的1/3。然而,小單元的故事三集便結束,節奏很俐落行進之下,就愈發顯得劇情主軸拖泥帶水、毫無進展,儘管最後陸續拋出的多個劇情線收束地很不錯,但還是老話一句:一切都太遲了。

於是龐大的算計終究功虧一簣,在故事節奏上、卡司組合上、新舊戲劇元素搭配上,《求婚事務所》都呈現出一種不協調的失衡狀態,讓它只能成為一個美麗的遺跡。

電視劇與電影很大的不同在於,電視劇往往是頭重腳輕、虎頭蛇尾,只要第一時間能吸引觀眾,「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收視率到結束都不會太差(一旦黏上了就不能輕易甩掉);電影卻因為把觀眾的行動自由給限制住了,無法任意「轉台」,只能乖乖看完或中途離場,所以中間的過程也許可以枯燥一點、取巧一點,但是有好的結局就非常重要,幾乎可以左右電影的成敗。「倒吃甘蔗」這件事,下次請留在電影院裡,別再帶到其他地方了。

其實我對《求婚事務所》的感情是相當深的,因為從這齣戲裡可以看見太多太多的努力與認真──包括它是如何地努力用日劇的思考方式來建構台灣偶像劇、包括它非常精準細緻的執行度、包括它想在各個方面都做到好的龐大野心、包括演員毫不油滑的清新演技、包括它如何貼近都會上班族群的生活、想望與愛情──尤其是最後這點,對於像我這樣年紀稍長的偶像劇觀眾來說,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絕無僅有了……


春藥哪裡買 2020-01-13 07:02:39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pip 2007-11-29 08:51:28

不用感謝我 其中後來跟我沒啥關係哩
只不過 在最初最初之時 我曾很白目的建議
可不不可一話一完結 (但)

不過 一話一完結這 是挺難做到的
不論在卡司或經費上
台灣的演員沒日本那麼多及那麼好
而 好不容易找來的卡司 又得要盡量用才行
兩難說實在的 反正整個是一種 時勢使然

當然 我必須說 即使在我麻有參與的單元如情書
我麻自己在看時 也知道 在節奏上 結構上 有哪些問題(變成影像後 都會比較清楚知悉)
不過 在做的當時 我想所有人都有盡力就是

aho 2007-11-16 16:10:41

對啊,這件事還是爬你家留言看到的,也太了不起了,知道之後久久不能言說......

《求婚》對我而言之所以珍貴的原因,
就是因為它的年齡訴求是比較高的,
我之前應該也有說過,
這群人正好是日劇韓劇交替的時期,
台劇作為一個後起的劇種,其實很吃虧,
這些人都被日劇、歐美影集養刁了胃口,
對台劇自然諸多挑剔,
所以現在的台劇,都是以20歲以下的小孩為訴求,
劇情也越編越幼稚,
早期像《來我家吧》,或像求婚這種都會成熟路線,
根本已經沒有了,
熟齡觀眾長進的就看CSI(還好我有看),不長進的就看韓劇(我還是有看)
市場導向太明顯、太偏頗,
真是還好我們有[求婚],感謝pip!

前陣子看棒棒堂(對,這個我依然有看...)
這些小孩連科學小飛俠都不認得
(讓我很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