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5 17:16:33水月

西安尋古記


 

(一) 明城牆回望長安

 

    我說過去旅行的時候,沒有非看不可的景色,也沒有非去不可的地方,然而在陝西,我的想法不一樣了。

 

    與其說是想法,倒不如說是心願,原來我在心中早已畫了這樣的一幅藍圖——秦、漢、唐這三朝的皇陵,是此行必到必看的地方。可抵達西安的晚上,還不知道自己藏了這麼個行動計劃,所以第二天仍不着急去看兵馬俑,在城內隨便逛逛,順道去城牆看看。坐地鐵的時候,生出奇怪的念頭,怎麼在這個曾經是十三個朝代的古都,乘搭的交通工具不是馬車!而城內四處都是準備過聖誕節的氣氛,節日燈飾也已裝上。古城的風光與任何一個現代城市沒兩樣,直到走近現存的明朝所建的城牆,時光開始倒流的感覺才油然而生。

 

    以明朝的鐘樓為中心,城牆環抱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從南門登上城牆,忽爾有點寒冷,想起崇禎帝朱由檢的命運,在逼迫皇后自殺、手刃妃子與公主後,再自縊了斷,是何其慘烈的境況。他內心的悲憤絕望,也許沒人能感受得到,但歷史給他留下了這麼個傷心的記載,到底教人唏噓。雖然崇禎在位的時候,明朝的國都不在西安,但他可能也曾經登上城牆,如我一樣稍稍感到寒冷。

 

    窮途末路中,崇禎為籌措軍餉抵抗叛軍李自成費煞思量,終究沒有財力打這場仗。在眾多關於這段歷史的傳說中,李自成攻破京城獲得了巨大的皇家財寶廣為流傳,乃至有人說崇禎亡國是自找的,假如他不是寧死不肯動用自己的金庫,便不至於全無反抗能力。但我以為這不大可能,生死存亡之際,再吝嗇的人也不可能為錢捨命,更何況是一個皇朝的君主!

 

    在城牆上騎自行車,夕陽漸漸西沉,濃重的霧霾使天空全然一片灰暗,與火紅的落日形成強烈對比。天色向晚,仿佛一個朝代的謝幕,從輝煌的、火一般灼熱的紅豔,沒入一片蕭瑟的黑暗。沒有霞光的餘暉,有的,只是突然而來的晚空,寂靜而渺茫。

 

    西安的與眾不同,是她曾經的繁華極致,同時也歷盡滄桑。

 

(二) 始皇陵之大,澳門城之小

 

    朋友們聽說我聖誕假期去西安的即時反應不一:有不感興趣的;有說那邊很冷的,也有推介我去回民村吃涼皮的。至於兵馬俑這個必去朝拜的勝地,卻沒人提起。說起來也是,很多人早已參觀過這個世界第八大奇蹟,是我落後了。

 

    無可否認,我印象最深的是二十多年前《秦俑》這部電影,然後就是十多年前的香港電視劇《尋秦記》。無獨有偶,兩部影視作品都是小說改編,前者是李碧華所著,後者是黃易。而兩部小說都用了穿越時空的橋段。使得我站在臨潼驪山的兵馬俑博物館廣場中,吹拂着零度的寒風,為了無法穿越而有些心有不甘。如是者,每走一個展館,都得面對一次現實。當一、二、三號坑都走完,必須看的展品都看過之後,雖然有不枉此行的滿足感,但同時也覺得幻想破滅了。那種與陶俑咫尺天涯而不能觸摸的失落感也滿載於心。我是不是貪心了?是的,要是把那欄杆拆了,或有特許人員帶我進入陶俑坑,哪怕只是摸一摸陶俑的肩膀也好啊!

 

    如果說澳門與秦始皇扯上關係,大抵沒人相信,但事實如此。在兵馬俑博物館約一點五公里以外的始皇陵,陵園內的公職導賞員一再強調,不要聽信那些不專業的導賞員胡編亂說,遊覽國家文物的經歷之所以珍貴,不是你可以看到多少寶物,而是它的歷史價值。然後突然提到澳門說:“始皇陵與兵馬俑的總面積等於兩個澳門那麼大。”害得我以為自己的普通話聽力差了,回頭問女兒,她也聽到是說澳門。的確,五十六平方公里真的就是現今澳門的兩倍,只是我料想不到澳門在西安人的認知裡也是響噹噹的小。這位導賞員不是知道有兩個澳門人才這樣比擬的,我們擠在同一輛博物館門票包遊陵園的大巴上,與三十多個人一起聽講,沒有人問誰是哪裡來的,在他提到澳門前我們也沒開口說過話。

 

    兵馬俑是啥樣子的,不必詳加描述,網上圖片多的是。我只想說,相較於外國的古蹟,秦始皇陵因其歷史底蘊,更能讓我着迷。

 

(三) 未見皇帝先見撲克臉

 

    歷史不是一塊石碑、一口湯池,就可以教人沉吟感嘆的,因而看古都文物,得依仗歷史的解說。然而,哪一段歷史記載是完全真實未經修飾,就不好說了。

 

    告別秦朝,是時候走一走漢、唐。參加了當地的一天團,那天正是1224日平安夜。因為要去的陵墓路途遙遠,所以大清早便要出發。預先約定在酒店門前上車的服務並沒有兌現,導遊在電話裡要求我們走到另一個點上車,然而等了好一陣子也不見,原來大巴停在別處,我們又得往回走。

 

    上車後,導遊要大家注意的第一件事情,是平安夜的西安城交通管制措施。城內的地鐵站會關閉,晚上七時後只有公交車能開進城內。換句話說,團友中若有住在城中的人,回來時要麼徒步進城,要麼自行坐公車。所謂的回程“送到酒店門口”也是空話。導遊一再強調是交通管制的問題,不是旅行社安排不周,硬生生忘記了平安夜年年都是同一天,而交通管制又不是這一年才有的事。報團的時候怎麼不提這一點,而用“接送都在下榻酒店門前”這種噱頭?被問多了,導遊還發了脾氣放狠話說:要不我走路送你們回去滿意了吧!

 

    不幸的是我第一次在內地參加一天團,便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所幸的是團友都是情商不低的人,沒有誰與這位導遊開戰。大家都忍了,默不作聲。我好奇這位年輕的導遊如何練成一張撲克臉,開始幻想她是昨天沒睡好,還是跟男友吵了架。想起澳門也發生過導遊不禮貌對待遊客,甚至丟下整車人不管的事。難道靠旅遊業吃飯的城市,都在歌舞昇平的表象下,包藏了一枚枚浮躁的地雷,一不小心便會炸開了?在一個大城市裡,要求當地的旅遊業者對客人服務周到應該不算過分,碰上導遊的黑臉是小事,有個別團友發問還被呵斥不聽書呢!

 

    西安給人的感覺是平和的,可能正是因為這樣,導遊的無禮才沒有遭到還擊。近兩小時的車程,一整車人極其安靜,彷彿在沉澱一種叫做莊嚴的氣氛,才配得上皇陵的肅穆。

 

(四) 發思古之幽情

 

    必須承認,去旅行的時候我的腦袋處於休眠狀態。一如電腦的省電功能,閒置一段時間之後,便自動休眠一樣。因而在西安發生本來想去的是漢武帝的茂陵,結果卻去了他爹漢景帝的陽陵的事,對我來說不足為奇。

 

    經過滅秦和楚漢相爭的戰火摧殘,漢朝百廢待興。劉邦的政令是節儉,同時減輕國民的賦稅和徭役。然而,畢竟事死如事生的觀念是那麼根深蒂固,景帝的陪葬品也不少,不過陶俑的尺寸相比於秦始皇的兵馬俑,屬小巫見大巫,玩具似的。而陽陵的面積,與在始皇陵那天一樣,這次的導賞員也這樣比擬:“跟澳門一樣大”。那一刻,再一次覺得澳門真的小得可憐,儘管這一點我很清楚。所以到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不敢想像它有多大,那兒的神道就有四公里長呢!

 

    乾陵倚山而建,與其他朝代在地宮之上堆土包不一樣。著名的六十一蕃臣無頭石像,教考古專家傷透了腦筋。據說如今大致得出了最合情理的結論,是曾經有極強級數的地震把他們破壞了。至於為甚麼都是剛好震斷了頭部,而這些人頭石又不翼而飛,就只能是個解不開的懸案了。

 

    關於武則天的傳說很多,比如她的無字碑。是那位曾經當皇帝被廢,飽經磨難又重新上位的李顯,想不出如何描述母親的一生,還是武則天吩咐死後千秋功過任後世評說?偌大的陵園,無字碑與高宗的述聖紀碑距離不過十來步,教人不禁想,當時這位女皇帝在安排身後事時的欲言又止。平民百姓但求吃飽穿暖,帝皇之家驚濤駭浪,親情泯滅的戲碼各朝各代都在上演。

 

    處於休眠狀態的腦袋被這種另類的發思古之幽情觸動,覺得此刻與女兒手牽手,在寒冷的冬天,西安的大街上,分吃一條熱騰騰的番薯,便是人間美滿。或許正是這樣,我才只盼與女兒同遊,不在乎遊玩,只在乎在這一段時空裡,忘卻俗事紛繁,盡情感受與她一起的快樂。

 

    世事多變,人生無常。親情,才是人世走一遭最珍貴的紀念。

 

(五) 萬千寵愛的幸與不幸

 

    人生的幸與不幸,一定程度上在於自己的想法。不管是武則天、楊貴妃,抑或是為了在餘生忠於自己的追求而整容十多次的王女士。

 

    王女士年逾六十,不惜冒風險去整容隆胸。她在內地的各大媒體亮相,訴說三次失敗的婚姻,爭辯整容的需要,無論反對聲音多大,都沒能使她卻步。她決心要整容的理由,分別是要變得年輕美麗;替因難產死去的女兒活一次;尋找初戀情人等等。姑勿論理由充不充分,客觀而論,旁人對她的行為沒有評論的資格。至於一直反對她的兒子,除了擔心她的健康,恐怕也提不出其他理據了。

 

    在西安臨潼的華清池,看着楊貴妃的海棠湯遺址,想起白居易的《長恨歌》再自然不過,可我竟同時想起這位王女士!“溫泉水滑洗凝脂”,誰不愛美呢?經過文學作品的潤飾,楊貴妃與唐明皇的不倫關係,成了愛情佳話。即便這段所謂愛情有些牽強,世人都更願意相信,老皇帝與兒媳婦曾經兩情相悅,而不是父親用權力和手段搶了兒子的女人。所以有理由相信,人對情愛的辨析能力中,偏向以善意思維作答。回望過去的時候,人們也多半是把愛情善意美化,即便當時可能狠心拋棄對方,或者因愛傷心落淚。

 

    遊華清池的時候很多地方都在修繕中,包括西安事變的兵諫亭和蔣介石父子用過的屋子。不巧供遊人上山的索道車也在維修中,遙望相傳是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戲諸侯使用的烽火台,徒步登山的興趣不大,乾脆放棄。我那個“沒有非看不可的景點”的旅遊原則,看來除了秦始皇能打破,沒有別的誰了。

 

    如果愛可以包容一切,“被失戀”不正正是“不愛你”的鐵證嗎?但為何世人總要給分手一些其他理由,致使當事人糾纏於還可挽回的痴想中?想來不單文學作品可以忽悠人,因為人隨時可想出千百種借口忽悠自己。

 

    楊貴妃的湯池雖小,但精緻。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她,在水氣瀰漫、花香繚繞的浴池中,是幸還是不幸?也許,貴妃自己也不願多想。

 

(六) 馳騁沙場萬馬枯

 

    從四輪的車改用兩輪的摩托車代步多年,在每個城市遊玩時,自然會留意當地人使用的摩托車。

 

    剛抵埗的頭兩天,穿梭在人車繁忙的大街上,有一種莫名的異樣感覺,卻說不出哪兒不對。後來才驚覺,是聲音。在那麼多摩托車行走的街道上,該聽到的、由引擎和排氣管發出的噪音,都沒有。原來,西安人用的都是電動摩托車!

 

    摩托車就是機器馬,人類勞役動物的歷史悠久,騎騾騎牛騎馬不在話下。馴養野馬之後,更使戰爭史寫下了一頁頁血肉橫飛的篇章。一將功成萬骨枯,其中也少不了壯烈犧牲的馬。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秦國戰神白起,把趙國臨時派出來、毫無實戰經驗的趙括帶領的大軍圍困。趙軍糧草斷絕,殺盡戰馬充饑,最後到了人吃人的地步。這場戰爭教人悚然的是,四十萬大軍投降,卻盡數被白起坑殺。趙括成了被後世嘲笑的紙上談兵之流,而白起的神勇在這場慘烈戰爭後殞落,被秦昭襄王賜劍自裁,不得善終。

 

    冷兵器時代的馬,對一個國家而言十分重要。纍纍枯骨,從殉葬的馬和車中可窺見古人的殘暴與奢華。塞外遊牧民族之所以令人聞風喪膽,正因為他們人人善騎,且馬匹勝過中原的許多。秦國人分封在西陲,也是因為祖先秦非子替周天子養馬有功。人和馬都得為主人殉葬的年代,不是我們這些擦破了皮便雪雪呼痛的現代人所能理解的。我們僅能在遊覽古蹟之時盡最大的想像力,去感受一下古人的勇武,或悲情。

 

    天子駕六,諸侯駕五,在眾多考古發掘的大墓中,發現了陪葬車馬的話,馬匹的數量便成了確定墓主人身份地位的指標。要是古人看到今天以鐵馬代步的,都是一眾手無縛雞之力的人,與他們只有驍勇善戰的精兵,才有會騎馬馳騁沙場的境況大相逕庭,可能哭笑不得。

 

    在聖誕燈飾掛滿西安城的時候,法門寺的金光燦爛教人不禁聯想到滿天神佛,皆世人妄念生成。但珍藏於此的佛祖真身舍利,還是頗令人好奇的。

 

(七)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一個地方的遊記,應該寫多長或多短?我認為沒法給出一個具認受性的答案。正如參觀一處古蹟該花多少時間,也因人而異。有人一座佛像看一個月;有人研究它一年;也有人拍個照就走了。

 

    關於佛,我敬而不信。所敬的是佛祖以身作則,普渡眾生,肯吃苦,有智慧。不信的是佛法無邊,超脫生死。佛祖釋迦牟尼苦行悟出可以教化世人的道理,這好比哲學的生成,是一些特別會思考的人智慧的累積。懷着這樣一種心情,到了法門寺,被它肆無忌憚的商品化驚呆了!

 

    法門寺的佛光大道兩邊都有金光閃閃的菩薩像,賣紀念品的商場要急步走十五分鐘才走到出口。而佛塔地宮的進出設計,也佈置了必須經過商品店的安排。佛祖的指骨舍利,儘管獲得珍視、保護、朝拜,然而佛的本意並非如此。一千七百年前因舍利建塔,因塔建寺;如今因舍利建景點,因景點建商場。人的慾念沒有因念佛信佛而戒掉,更不用提五蘊皆空了。

 

    離開法門寺時天色向晚,隆冬十二月,寒風蕭瑟,帶着一肚子不解的“虛空”回到“紅塵”。橫豎與佛無緣,回到西安城直奔回民街。回民街的小吃種類太多,所以這已是第三晚光顧了。小時候母親經常用——眼闊肚窄——這句話揶揄我們幾個貪吃的小孩。意思很簡單明瞭,光長着一雙饞得發光的眼睛,卻沒肚量吃得完這許多食物。想不到今天的我仍然眼闊肚窄!這夜捧着填飽了的肚子閒逛,一所老宅院映入眼簾,還有皮影戲演出。

 

    不經意遇上這所高家大院,有點喜出望外,也有點夜探古宅的興奮。四百年歷史的明清風格建築,古雅而富麗,院中還有戲台。這是由明朝到清朝七代為官的高岳崧家,書香門第。當晚看的皮影戲是用秦腔唱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孫猴子一蹦一跳一個大翻滾,把法門寺太過商品化的不愉快記憶打得煙消雲散。

 

    孫悟空被如來佛的五指山壓了五百年,尚且未能參透“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紅塵中的我又何苦自尋煩惱!

()


(原載澳門日報)  2018.1.13,20,27; 2.3, 10,17,24  水月

上一篇:叛逆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