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13 17:58:25水月

清明隨想

    復活節剛過去,與此同時,兒童節和清明節都一一過去了。今年三個節日湊在一塊兒,要說熱鬧,又好像有點兒那個,畢竟清明是拜祭先人的日子,用熱鬧來形容似乎用詞不當。

    可是呢,清明祭祖那場面又可眞是鬧哄哄的。

    我們家今年提早拜祭,早了一星期。但那天觀音堂香火鼎盛,不亞正清。下環街的燒臘檔,一大早就排了長長的燒豬龍,等買主來領。檔主高聲呼喊買主:澳門張先生、香港李太太。要不是清明時節,會以為香港阿蘇大姐的節目介紹了這檔燒豬,害得人家檔主忙昏了哩。“害得”在這兒也用詞不當。阿蘇只消豎起大拇指,店舖生意登時紅火,財源滾滾,哪有害人呢?不過聽說去年有一家本地的粥店,被“害得”要關門避風頭——小店人手有限,四方食客臨門,十分吃力,只好小休,讓人淡忘。

    還是說回清明吧。

    從前人們的習慣是,把祭過祖先的食物吃掉,在墳頭野餐。化了寳上過香後,大刀一揮,燒豬斬件。如今許多人不會這樣做,祭品都留下,尤其是在廟宇內拜祭的。浪費了食物,看着可惜。然而在越來越擠迫的環境下,有時候剛把食物放好,一息間香灰掉落,或近處化寳的煙塵來襲,食物都弄污了,吃了不衛生。

    新西洋墳有一番新景象,放眼望去,褚紅的瓦頂,碧綠的柱子,為墓塚遮蔭,都一式一樣的。遠遠望去,倒有幾分像舊式的平房。不過鱗次櫛比,太擠了點兒。孝思墓園那邊,轉眼又添許多新墳,看着看着,心裡泛酸。想起那句“他朝君體也相同”。

    據說“今夕吾驅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這副石壁對聯,立在香港跑馬地天主敎聖彌額爾墳場門外迄今幾近百年。原文是中世紀法國的查理曼大帝的老師以拉丁文所作,於1910年由一名神父把它翻譯過來的。出自基督徒手筆的這兩句話,讀來惆悵卻又發人深思。

    多年前我想好了自己的“歸宿”——黃土,現在卻有些遲疑。也許歸於烈焰比較合適,剩下的一把灰塵,想想還應歸於大海。聽說將來骨灰龕要設在工厰大廈,但孝子賢孫帶着三牲祭品上厰廈,恐怕是紅塵裡最荒誕的場景。

(原載澳門日報)  水月

上一篇:嘴動心也動

下一篇:錯過了時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