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撒的面具-千萬別當魯迅筆下的那種導師
凱撒的面具-千萬別當魯迅筆下的那種導師
台灣每次票選十大最受信賴的人,李家同教授一定名列其中,但這位最受信賴的人,其實也是一個最受爭議的人。
李教授被那麼多人信賴,跟他的學術專業無關,學院裡比他更學有專精的教授多得不計其數,但很少有人像他一樣,在社會上有那麼多粉絲,那麼大的影響力,他寫的書本本暢銷,他的演講現場也常常人滿為患,他像個佈道家,到處傳播勵志的福音。
但譽之所至,謗亦隨之;不過別人對他的謗,並非無的放矢,每次都是因為他自己的言論而惹禍。僅僅過去一年,他的惹禍言論就包括:「學生功課不好是因為看了太多漫畫」,「網路文章看多了會笨」,「祇有笨蛋才看ptt」,「成功的人不會用facebook」,以及最近的「大學生到偏鄉山區服務是白痴」等等。
李家同已是七十多歲的老人,退休後仍四處奔波勸人勵志,精神可佩,也用心良苦。但「重為善,若重為暴」,他雖然自認講的是善言,做的也是善行,但他之所以常常引發爭議,就是因為他忘了「重為善」的道理,忘了要節制自己。
所謂節制自己,包括不能以己度人,犯了認知的錯誤;也不能以古非今,犯了價值的錯誤;當然更不能以己非人,而犯了傲慢的錯誤。
但看看他過去一年的眾多語錄,例如:「我每天都看七份外國報紙,我的學生也絕對要看BBC新聞」,「瀏覽社群網站,十分鐘就算多了」,「閱讀網路文學長不出智慧」,「讀網路文章不如讀偵探小說和法官判決文」等等,再加上那些替他惹禍的言論,就可以瞭解他在勸人勵志時,確實經常是以己度人、以古非今並且以己非人;當然,類似「笨蛋」、「白痴」這種充滿不屑與歧視的字眼,竟然也出自這位勵志導師之口,更令人匪夷所思。
更匪夷所思的是,他的言論雖然引發那麼多爭議,他卻很少從善如流,別人罵他老古板跟不上時代,他卻說「正因為我太不傳統,所以他們無法接受我」,網友對他群起攻擊時,他的反應是「為什麼要重視網友的看法?網路評論絲毫不代表民意」,「網友的批評我都是聽說而已,誰叫他們不敢直接寫信給我?」「我走在街上從來沒有人罵我,在清華、交大、台大也沒有學生說討厭我」,「我不曉得那些亂批評的網友是誰,當然也不在乎他們的看法」。
更能表現他這種「自反而不縮」卻仍「雖千萬人吾往矣」的一個事例是,有次他應邀上電視節目,錄影進行中突然出現「ㄟ」的音效時,李家同當場翻臉:「我不能接受這種音效」,「幾十年來沒有人能在我演講時打斷我,連總統都不敢」,「再出現這種音效,我就走人」,這幕畫面雖僅短短一、二分鐘,但卻是李教授個性最逼真的寫照。
他教了一輩子書,既為人師,當然已經很習慣教導人與教訓人,但比「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更嚴重的「大患」,卻是「若好為人師,則自足而不復有進矣」,喜愛讀古書的李教授如果能翻翻朱熹在《孟子集注》中引用王勉的這句話,也許就能瞭解他的言論何以動輒引發年輕世代的反彈,也更能讓他扮演好社會導師的角色。
魯迅當年雖被人譽為青年導師,但他卻寫過一篇以〈導師〉為題的短文,勸告那些想尋求導師的青年,「又何須尋那掛金字招牌的導師?」「問什麼荊棘塞途的老路,尋什麼烏煙瘴氣的鳥導師」,他這篇文章寫於八十五年前,但他的棒喝卻顯然全無效果,中國大陸這幾年各行各業普遍流行導師熱,精神導師、生活導師、創業導師滿街走,連大學也公開招聘所謂的人生導師,也難怪有幾位「魯迅今之傳人」要痛批說:「今天的青年導師往往不是引路者,而是落後分子」,「青年導師必須首先是青年」,「老一代引導的,祇是返程,而不是前路」。
台灣的青年導師雖然不像大陸那麼多,但少數像李家同教授那樣的人,一旦被人譽為導師後,就該牢記魯迅的教訓,千萬不要變成他筆下的那種導師,在不知不覺中帶領年輕人和社會,一步步走回荊棘塞途的老路。
(作者為中國時報前社長)
上一篇:虎媽可讚羊媽也成功
下一篇:買房當儲蓄 單身女郎變富婆
請問我可以分享到FB媽?
這篇寫的真好
如果一個人不能再為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
那真的是不要再影響社會的好=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