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22 01:04:23尼可拉賽

150萬的掙扎

今天看了一些討論,有關棒球隊拿到第五名,能獲得150萬的獎金。某些媒體認為不應該得,瘋狂死忠支持者認為應該拿。

我想不是身為運動員,一般球迷很難猜測球員的心思。

網路上的討論,許多都是護主心切的球迷一相情願的想法。

例如:之前亞運徵召郭泓志,許多球迷都喊著不要接受徵召啦。徵召受傷前途就沒了。但是郭泓志卻說要打。曹錦輝也是受傷,但這次北京奧運他展現強烈的徵召意願。

這就是把自己的價值觀建構在他人的身上。

網路上的論調很多都看到爛了,大概都是一些高中大學生的『自我心聲』。

接受徵召,換來什麼?受傷誰負責?往後怎麼辦?旅外的機會錯過損失更大?

一連串的否定只為了球員的健康、球員的『錢』途。

但是那些人忘記,球員怎麼想?

我如果是球員,如果能為國家打場球賽、能站在世界性的舞台中與他國球員切磋,不知道多好。

這僅是單純的想法,單純的運動家的思維。

大家都長大了,都有自己的思考模式,不是誰誰說了就算,當金錢與夢想取其一時,要金錢或者要夢想自有拿捏。

那些接受徵召的球員,真的如一些球迷講得如此可憐?難道他們腦袋瓜都不會想?真實性是當一人放棄國家隊名額時,會有兩人搶著要。

『如果打國家隊是值得的,那我會甘願冒任何風險。因為值得,所以我甘願。』

絕不可能像一些球迷所言,不接受徵召會被批判。事情的決定性絕對不是在這頂『愛國』的帽子上!

所以看到一些陳腔濫調的『愛護球員為出發點的自我想像文章』其實我都覺得有些好笑。

我長那麼大了,別人叫我去死我就去死?每人一大把年紀了都有思考能力!

回到主題,150萬的拿與不拿。

150萬當然可以拿,因為這是獎勵規章下的產物,第五名就是第五名,能獲得多少的獎勵是合情合理的。

今天棒球隊之所以被批判,甚至被認為不值得拿150萬元,說穿了,就是因為球迷期待心大過實際成績。

這是一種無形的壓力,也是一種無形的推力。

如果今天拿了第五名,結果大家都一面倒的鼓勵稱讚,那會怎樣的情形?我想棒球水準不會進步,球員也不會努力增進自己的實力。

陳致遠2003年亞錦賽吞下11k,這位在台灣職棒的大明星獲得了這麼難堪的紀錄,如果大家都安慰:你好棒,別在意了,是對方實力太強、你狀況不好等等好言好語,陳致遠會記取恥辱與龐大的責難,並且發憤圖強嗎?

看看當時的報導:
==========================================================
「打不好就是打不好。」陳致遠表示,自己的狀況其實不差,不會緊張也沒有壓力,但被主審的好球帶很大所困擾,外角球揮棒會打不好,不出棒就會被三振,令他不知如何是好。他了解自己這樣的表現很差,台灣很多球迷對他感到非常失望。

他說,來到日本才知道自己是與別人不同級的,當在中日之戰被松坂大輔三振2次之後,當下馬上覺得是他們2人是兩個不同世界的人,松坂大輔的球很活、會跑,無法確實掌握到他的球,這是實力問題,不如人家就要回家繼續苦練,即使國內沒有同級數的投手,也可以拿投球機進行練習。
===========================================================

如果不是這樣的受辱,如果不是『K金戰士』的封號恥辱,怎會有雅典奧運的優異成績?

球員與球迷是相互相成的,尤其是職業球員。

張誌家怎樣來的?打國家隊出名的。蔡仲南怎出名的?打國家隊出名的。羅國輝、林哲瑄怎出名的?都是打國家隊來的。

台灣就這麼小,媒體的焦點都會集中在國際重大賽事,而這些重大賽事就是球員成名的大好時機。

台灣民眾雖然早已經失去以往狂熱棒球的風氣了,但是對於棒球,還是比起其他運動更能激起潛藏在心的棒球因子。

當連平日不看球的人都知道誰是誰時,那他就出名了。

出名有什麼用?對於職業球員而言,出名就是商機。

所以叫職業球員不打國際賽事?我想球員十個有九個否定!美國職棒會有這樣的事情,因為他們身價他們的名氣不需要靠國際賽事來提升,但是台灣需要,無論國情與現實,國際賽事的參與都是能提升他們身價的最佳辦法,因為國內沒有蓬勃發展的職業棒球。

當張誌家投出精彩好球後,他的身價就從此不同,當蔡仲南力抗日本菁英後,從此蔡仲南成為明星,也幫他在合約上獲得了高額的金額。

八搶三資格賽,原本僅有專業球迷認識的羅國輝、林哲瑄因為表現優異,所以此次也變成人人皆知的大明星,儘管他們僅是培養期的小聯盟球員。

每人都想上大聯盟,因為大聯盟的福利待遇是誘人的,但是不見得每人都有機會上大聯盟,可是當這些沒有機會進入最高殿堂的球員回國之後,他們身價與知名度並沒有因為挑戰失敗而減少。

如陳金鋒,勇敢的挑戰大聯盟,但是失敗了,回國得到的待遇是國內頂級的。為何?因為他在國際賽事的優異表現獲得認同,許多球迷都認識他。

反觀如黃俊中,他也是挑戰美國大聯盟,也同樣失敗,卻沒有辦法與陳金鋒享有高規格的待遇,因為國際賽事他尚未建立起自己的名聲。

所以,打國家隊不要把它說的『對球員都無益處僅有壞處』,事實上,這是提供一個機會的舞台,有得有失,只要想在國內討生活,參與國家隊是利多於弊。
再回到150萬的拿與不拿。

會有這樣的輿論,讓球員難堪、壓力,無非是讓球員有進步的動力。既然球員與球迷是分不開的,既然球員選擇這種職業,那就必須要顧及球迷的感受。

拿錢絕對合理,但是更要承受那些『不應該拿錢』的球迷所發出的訊息。

單就比賽來看,這次中華隊表現確實很糟糕,許多關鍵的時刻其實都無關技術層面,而是取決於心態。

如果大家都很拼命、都沒有嚴重缺失,依然打的如此不佳,我想那些負面的聲音會少非常多,但是事實上,中華隊確實很多可議之處,光是調度就有很多問題。

如果球員能記取這次球迷的責罵,這樣才是球員的福氣。如果運動家的精神是不服輸,那身為運動員應該趁著這股壓力努力使自己變更強。
如果只是全面的安慰、鼓勵聲,那我很懷疑會有多少球員有上進心。

上進有很多方式,有時候,羞辱是最有效的。

球迷與球員是分不開的,就台灣環境而言,國家隊與利益也是分不開的。

如果承受不了這樣的壓力,那應該選擇其他的職業。

每一項職業都有壓力。

150萬,該拿,但是期望這150萬的爭議,能引出球員內心向上的企圖。

忠言逆耳,聽多了安慰的話,僅是使自己更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