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07 00:35:52→☆ 魅格格 ★←

阿強:別人家孩子是同性戀「一切都好」?(2016.01.04)

阿強:別人家孩子是同性戀一切都好?

該片中跳芭蕾的小女兒是同性戀

  文:阿強

  我是因為看了《一切都好》的電影宣傳,說裡面有同性戀情節才進的影院。我想記錄和觀察中國的大眾電影中,同性戀形像是如何一點點被“看見”的,所以,有同性戀內容的電影我都不會錯過。不過,如果不是製片方的宣傳,我懷疑自己能不能看懂張國立飾演的男主角管治國的小女兒是同性戀,實在太隱諱了!

  當父親管志國到達澳門時,小女兒跟女朋友一起去接爸爸,她對父親介紹說,“這是我特好的朋友”,父親照例是謝謝這個朋友對女兒的照顧,之後女朋友離開,父女倆一起吃飯。遇到一個大款對女兒動手動腳,管志國打了那個大款,父女倆怕被報復嚇得跑了。跑回到女兒的住處時,女兒走在前面先去開的門,她的女朋友馬上從房間裡跑出來,頭往外沒跟管志國打招呼,一溜煙地跑下樓了。

  房間裡的水龍頭還沒有關,兩人的合影照急匆匆地扔到了衣櫃裡,打開衣櫃時都掉了下來,進屋後,管治國先跑去關水龍頭,囑咐女兒一個人住以後走時要檢查水龍頭和電,不要浪費。

  電影中的情節到是符合很多同志的現狀,不敢出櫃,家人突然造訪時,說另一伴是好朋友,把合影全收走,與另一半一起的生活印跡短暫抹掉。

  至於父親悄悄跑到女兒工作的地方,看到女兒跟女朋友一起的那段抹淚的鏡頭,也許我太缺少“拉達”了,感覺生活中,女性之間經常有這樣的親密動作。

  管治國回北京前給女兒做了一頓飯,擺上了兩雙筷子兩個碗,這就差不多算交待爸爸接受女兒是同性戀了,我敢打賭,沒有點同志知識,真看不出來。到了最後,父親心髒病發作暈倒,用夢境一樣的對話,埋怨孩子們都騙他,說小女兒,“那姑娘不僅僅是你的好朋友吧”,“我不懂也不干涉,你們一起相互有個照應”。這兩句台詞並不是父親對女兒面對面說的,只是通過這個想像的對話,反映父親其實知道女兒跟另一個女孩之間的關係了。電影從頭到尾沒有提“同性戀”三個字,女兒不說,父親也不說。也許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神奇之處,什麼也沒有說,但是你懂得!關鍵是同性戀的事,很多人不懂啊!我遇到的很多家長就是沒有這根弦!

  最後因父親生病意外的家庭團聚,也沒有小女兒女朋友的身影(可能是劇情沒有涉及)。在中國文化下,能不能進入到對方的家庭聚會,往往能看出一個家庭對同性戀的接納程度。還是事關“看見”,你能不能被家族的人看見,還是只能在小家庭裡爸媽悄悄知道就行?這是完全不一樣的程度。就像中國同性戀一起生活都沒問題,但代表意識形態的廣電總局不允許同性戀電影公開上映一樣的邏輯。

  同性戀相關的戲份少之又少,製片方卻抓這個點放大宣傳,能宣傳也算是進步吧。電影里傳播父親接納女兒本是好事,不過,張國立在宣傳時說了一句“ 如果自己兒子是同性戀接受不了 ”,惹來網友批評。這就是我接下來要說的,在中國,很多人都是這樣,別人家孩子是同性戀沒有關係,只要我們家孩子不是就好!

  大部分國人都有兩種話語模式,一種是CCTV風格的,一種是家庭真人秀風格的,隨環境和說話對象而切換。如果你在街上問一個人,大爺大媽你對這事怎麼看,Ta可能說得是一套大道理,你恨不得想給他鼓掌,國人從小到大學得可能學得都是官話,就像官員一樣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兩種風格就像兩個頻道可以隨意切換的。所以,要看一個中國人對同性戀的態度,憑空問他怎麼看,得到的往往不一定是真實答案,如果你問,要是你的孩子是同性戀,你是什麼態度?這時候得到的答案更真實一些。可以總結出一句,有些中國人的價值觀往往取決於跟Ta有沒有利益關係。

  用王朔的話說,“中國人,不侵犯到自己的利益,誰死都和自己沒關係。一旦傷害到自己了,馬上就慘叫,叫得簡直哭天搶地”。

  張國立說得倒也真誠,他是名人,但名人也是普通人。演戲時可以接受同性戀,那是演戲,一回到現實生活,馬上就回到“別人家孩子是同性戀一切都好,但我們家的就接受不了”的模式了。

  (作者係同性戀親友會執行主任)

  來源:夫夫生活-阿強同志阿強:別人家孩子是同性戀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