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31 12:41:25→☆ 魅格格 ★←

【陳克華專欄】遙想愛滋當年。(2013.10.31)

【陳克華專欄】遙想愛滋當年

轉眼之間,摯友Allen已經離開人間快20年了。陽明大學醫學系第一屆畢業的他,並不是我認識的第一個因愛滋而走的同志醫師朋友。但每當想到他,淚水總不聽使喚地浮現。
1996年,Allen走在雞尾酒療法正式上巿的那一年。近20年來雖有新藥,但多數人們對愛滋近乎本能的嫌惡與恐懼依舊,「愛滋=同志」的無理連結依然牢不可破。然而據我觀察,卻有一個新的「愛滋無感族」在台灣年輕一代悄悄浮現。
正當愛滋由「世紀天譴」的魔咒裡走出,漸漸邁入「慢性病化」之際,某些年輕世代輕易跨過往世代對愛滋的恐懼,而呈現「無感化」的怪異反應:「人要活那麼久幹嘛?」是出自我的一位年輕愛滋病人之口。他在斷續接受雞尾酒療法後失蹤一陣(據他說是不能忍受藥物副作用及家人嫌棄),再出現已有腦部感染,回天乏術。

「毒血」罐頭啼笑皆非

「激增!愛滋感染者每天6人確診」,報紙上聳動的數據,顯示著台灣愛滋感染不斷增加及年輕化。「愛滋男師0號轉1號,性交百人,13人感染判13年」、「有愛滋!同志情侶販毒手機狂約砲」,諸如此類聳人聽聞的標題,反映出台灣媒體一直以來都不當地將愛滋病與男同志做放大的連結,忽略了只要是不安全性行為、共用針頭等高危險行為,不管男女,喜歡男生還是喜歡女生,都有可能染上愛滋。與其激情過後整天處在不確定的忐忑中,不如過程中保護自己,也保護對方。不是嗎?
日前收到一封令人啼笑皆非的伊媚兒,驚聳猶如恐怖電影劇情:曼谷愛滋男將自己的「毒血」污染出口罐頭。引發一陣瘋狂轉寄,也足見大眾對愛滋的認識不足。我只淡淡回了寄信的朋友:這樣的罐頭不毒,可以吃,吃了也不會感染。而這封居心可疑的伊媚兒除了使泰國經濟蒙受損失,更為「愛滋及同志之污名化」更添一例事證。愛滋可以預防及治療,也不是同志的專利,就這兩個簡單的觀念,要建立有這麼難?可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了。

陳克華《我的雲端情人》

陳克華《我的雲端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