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20 08:56:12金子齡

檜意森活村

總覺得去年的時間過得很快,一眨眼,又到了歲末年終迎新送舊的最後一天了,回想起前幾年的跨年,沒有一次可以成功的跟大暖爐家族一起倒數,這一次的跨年剛好大暖爐家族也回到家裡了,而家中的新成員小寶貝也出生了,因此在最後一天的時候,可以跟大暖爐家族在家裡看電視倒數跨年,當天晚上,原本把小寶貝給安置睡著了,可是想不到在晚上10點多喝奶的那一個時間點,整個人精神恢復了,而且也試著要安撫她入睡,但是都沒有達到目的,彷彿她也知道當天晚上是一個重要的晚上,越要安撫她入睡,她精神就越好,到最後,整個人把頭跟身體都抬的直挺挺的看來看去,最後問她是不是要跟我們一起倒數跨年阿,她竟然露出甜美的微笑,來驅使人答應的請求,到最後,便在大暖爐家族及小寶貝一起在電視機前倒數的聲浪中送走了舊一年,雖然說這一次的元旦有4天的連續假期,不過好天氣只有前1-2天而已,後面幾天受冷氣團影響,天氣就變得比較不穩定,原本那時候想找一天到嘉義去走動一下,但是考量天氣因素及連放4天假的出遊潮,因此最後便選擇家裡附近的一些地點走動,而在新年度的第一個周末,冷氣團遠離,南部的溫度也逐漸回暖,於是便選擇了星期六到嘉義走一走,當天出門時,太陽還沒有很大,有點擔心會不會走日,想不到一到嘉義,太陽完全露出臉了,豔陽普照,在還冷的冬天可以曬個太陽,讓自己的身體暖呼呼的,是人生一大享受,同時由於艷陽高照,心情也愉悅了不少,而這一次到嘉義走動,設定的目標是最近在雜誌上看到的檜意森活村,當初看到雜誌介紹的時候,便對整個園區的日式建築所吸引,後來便上網尋找相關的資訊,原來這一個園區位於北門驛車站的對面,記得有一次跟大暖爐家族到嘉義的北門驛車站參觀的時候,發現對面的區塊是以木板所圍繞,那時候有看了一下工程看板上的計畫,但是沒有細心去研究,想不到1-2年的時間,該園區已經完工了,且配合周遭的景點,像北門驛車站阿里山森林鐵道嘉義車庫園區、交趾陶館等,形成了一個鐵道文化園區,把嘉義的特色展露無遺,當天便把車子停放在園區的路邊,便開始了當天的嘉義半日遊之旅。 


檜木森活村是以嘉義阿里山為出發點,耗資4億花了4年的時間才將此處建造起來,位在嘉義市東區,此處的面積約為3.15公頃,原有的歷史建築就有28棟左右,以嘉義的林業文化為概念,打造全區的日式檜意建築,「以林業文化為核心舊建物活化再利用之特色景點」來發展,兼具文化、藝術、歷史、休閒、文藝等,成為嘉義最具特色的文化園區,走進檜意森活村園區,在入口處的森活廣場便看到以三根阿里山紅檜原木高聳矗立之造型,象徵著「森」林生命力及阿里山神木意象,廣場舖面以原木橫切年輪呈現樹木成長之生命週期,延續林業發展並展現生生不息的力量,森活廣場以嶄新的木構建築風貌,耀眼訴說著古蹟與歷史建築區林業資產的再生,更成為「檜意森活村」視覺導引與交通動線之指標,同時也彰顯全區歷史建築物的文化價值,「阿里山林業村」及「檜意森活村」係配合「嘉義火車站附近地區都市更新」案,打造嘉義市成為「嘉雲南藝文休憩中心」,以林業為核心價值之經營主體,延續保存珍貴林業文化史蹟、維護及動態保存森林鐵路歷史資產,並能呈現早期阿里山林場風貌,在此願景架構下所產生,檜意森活村可以區分為幾個區域,主要有:

1.農業精品區:以一心二葉為概念來建造精品區的建築,黑與白的建築本體非常有現代感,但卻跟旁邊的日式建築相呼應,不會有衝突的感覺,未來裡面將會販賣南部地區的農特產品,將南部特色農業產品納入其中,提升產品曝光率。

2.檜町原宿區:這一區都是以木製日式建築為主題,呈現文藝空間、日式澡堂、日式房間等住宿區,讓遊客感受到濃濃的日本風,彷彿就像遊日本般的愜意。

3.木材藝術區:這一區展示的是林業的歷史、文化、以及一些藝術家的作品展覽,都是以木材為出發點創作,每一個作品都是用原木創作而成,與一般的文藝空間所展示的作品很不一樣,這裡也有木工教室、咖啡廳、庭園景觀綠化區等,呈現多元的展示空間。


在經過了森活廣場,接著看到
2排都是帶有日式風味之建築,『檜意森活村』原為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營林局嘉義林場宿舍區,也是台灣最早的林業村,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於民國98年進行28棟歷史建築修復工程,預計於101年底全部修復完成,檜意森活村的整體規劃是一舊建築群的活化再利用歷程,除了彰顯建築物本身的林業文化歷史價值外,亦期待能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引進此區,成為廣納各項珍貴資產的地方特色園區,為使民眾能走進園區參觀,嘉義林區管理處運用檜意森活村其中7棟歷史建築及農業精品館空間,以『森林』自然素材為主題佈展,展館包含實踐森活館、創意森活館、童趣森活館、藝術森活館、家居森活館、志工森活館、百大精品館等7大主題,創造出為期五個月精采的『創意森活展』,創意森活展於101929日上午分舉辦開幕啟用典禮,展期於101929日起至102224日止。


接著走進日式建築的內部,裡面有吳靜芳
2.5D紙雕世界的展示,吳靜芳從事紙雕創作二十一年,一直都在2D的視覺裡創作,2D指的是在有限的空間做出3D的視覺效果,視覺點約在左右180度的位置,深度約15公分內,3D則是360度的皆可觀看的視覺,但在2D3D間其實還有一個空間,於是2.5D的紙雕透視法在吳靜芳腦海中形成,所謂2.5D紙雕不是標準比例的模型作法,而是用透視法將空間整個拉出,出現了前景大、遠景小的立體視覺,紙雕的架構仍不變,透過紙雕的作法與透視觀去呈現場景,作品出來後不管由上而下看或由下往上看、或平視、或斜視,在左右45度的視覺裡,你會看到一個不同的視覺驚喜,宛如格列佛俯視小人國一般,這個架構點很簡單,繪圖的人都能懂,一般人也能入門,但這樣的立體視覺作法與紙雕概念,在全世界尚無人這樣做,吳靜芳2006年成立了「Artistic紙雕團隊」,於2009年發表了2.5D的「一紙一世界」,接著2010年發表了2.5D「清明上河圖」局部,雖然一路走來辛苦,但卻為紙雕藝術不斷開發新概念與創意,也為世界紙雕史寫下新記錄,接著便開始欣賞的紙雕作品了。


幸福柑仔店,柑仔店,是孩子的天堂,更是大人們情感交流的好所在,記得小時候的時候,常常會拿著銅板,柑仔店去購買零嘴,看到柑仔店裡面各式各樣的商品,不管是吃的亦或是玩的,都吸引著我的目光,心裡想著,該怎麼分配手中的零用錢,玻璃罐裡紅的、黃的、綠的、七彩的糖果,這次該買什麼口味?還是渴望而不可及的汽水,或者是沁涼的冰棒,真是難以決定,童年的回憶頓時湧上心頭。


鑲牙所店,回想起小朋友的時候,只要說起進牙醫診所看牙齒,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氣,畢竟走進牙醫診所內部,首先便看到冷冰冰的儀器,儀器旁邊的醫師在等候你就定位,以便可以好好的幫你檢查牙齒,記得還是小朋友的時候,比較喜愛吃零食,加上牙齒保健未完善,因此早早就發現到嘴巴裏面的牙齒已經出現蛀牙的情形了,而其中印象比較深刻的一次便是,把填充物捕到蛀牙的臼齒裡面,因此痛了許多天之後才比較好一點,所以現在只要說到牙醫診所,難免還是會退避三舍,不到緊要關頭,還是避而遠之了。


嘉義北門驛,北門驛是阿里山火車的起點,
1910年興建至今,已99歲高齡,是一座和洋式的木造建築,19世紀初期,因載運阿里山神木而興盛一時,也是當時阿里山沿線居民最重要的交通動脈,記得去年過年期間,從娘家回來的時候,順道去參觀了北門驛車站,車站位於安靜的巷子裡面,如果沒有注意的話,可能會擦身而過,雖然說該車站現在已經風華褪去,不過配合週遭鐵路文化園區之開發,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批爭相目睹森林鐵路奇蹟的遊客造訪,也為這歷史悠久的車站另闢嶄新的風貌。

醬菜車,是長輩們的回憶,他們以前生活困苦,不是你我所能體會的,作者經由特殊的紙及染色表現出它對生命的美善、質樸與純真,它說出了深藏在我們潛意識裡的感知,印像中,在我們這邊早期的市場裡面,都會有專人在賣醬菜,而其醬菜是用一桶桶的桶子所裝盛,購買者可依自己喜好挑選,時至今日,這一類的傳統醬菜也已經很少看見了。


米店門口,在農業社會裡,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道盡農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生活型態交替著,稲子收割曬乾後,用麻袋一袋袋裝好、收藏,那是一年的辛苦所得,也關係著來年一家老小是否能衣食無缺,隨著時代進步,現在市面上所看到的米,都是經過機器篩選之後的成品,而現今留存的傳統米店,也是逐漸減少,不過慶幸的是,在我們住家附近的新化老街上,還有一家傳統米店,裡面有一些曬米及運送米的相關器材,保留至今,應該也算是古董了。

嘉義磚窯,一塊塊的紅磚仔角,在以往是建築的重要材料,工人灰黑的雙手,髒污的衣服,透露著他們的勤奮,磚窯是個盛極一時的行業,曾幾何時,隨著時代巨輪不斷的轉動,磚窯幾已鏟平殆盡,這個古老的行列,為人們所漸漸淡忘,早期住家附近也有一間紅磚工廠,隨著物換星移,現在該工廠已停止營業,且雜草叢生,欣賞該作品時,剎那間彷彿聽到磚窯悲傷的輕嘆,訴說著物換星移的世事滄桑。

二通雜貨行,嘉義中正路昔日在老一輩人記憶中,是採買嫁娶等日常生活用品的好地方,早期又稱「二通」,民國初年是嘉義貿易中心,交通運輸由火車站沿大通(今日中山路)或二通,深具時代傳承之意義,早期除了雜貨店之外,後續又發展出流動式的雜貨車,商人把日常生活用品等雜貨都放在三輪電動車上,沿路叫賣,這樣可以使民眾不需出門也可以輕鬆購置,但隨著時代演進,該傳統產業也逐漸消失在歷史洪流裡。


掃手姆,買雞毛撣、掃帚
哦,一聲聲的叫賣,是兒時常聽到的,推著孔明車,載著日常生活中的清潔用具,老阿姆就這樣的頂著盛夏的烈日,嚴冬的寒風,走過大街,經過小巷,無怨無悔的沿街叫賣,為了家人的生活打拼,現在已不復再見推著車的身影,但是記憶依舊鮮明。


麵攤,那時生活有點苦、那時孩子有點多、那時生活的艱苦與甜蜜在路邊上演著,早期常看到一些推著小攤的商人沿路叫賣,記憶比較深刻的有在小朋友的時候,每到中午,老家的門前都會有一位阿嬸推著一輛賣水果的小攤車沿路販賣,有時候都會跟她購買一些新鮮的水果,同時會用日曆紙來包裹放在她車裡甘草粉。

嘉義車頭,車頭是個離愁與喜悅交織的地方,也是許多人賴以維生的工作場所,自古至今多少故事都在這裡發生,你是否也憶起在車頭發生過的故事?嘉義火車站,興建於
1933年,當時新興的鋼筋混泥土結構的建築,簡化的山牆及幾何圖案裝飾,牆面貼著淺色的國防面磚,那裡是許多人成長的地方,是愛情的場景,更是人生風華的走馬燈。

下埔的一齣戲-陳三五娘,今天廟埕的空地上不曬穀子,粉墨豋場的是「陳三五娘」的戲碼,身段、台步、曲調、戲目雖不懂,卻還是一早就拿著小板凳去佔位子,台前台後四處瞧,看看戲箱裡還有什麼法寶,華麗的戲服,鑼鼓聲響,人聲鼎沸,各式攤販的特殊香味,不斷的瀰漫在空氣中,記憶中,小時候只要有廟會節慶,都會請布袋戲或是歌仔戲到廟的廣場表演,而在表演的廣場週遭也都有一些攤販在販賣熟食活是冷飲,印象比較深的是,有時候會看到歌仔戲棚下也有擺小攤販,其所販賣的便是以抽號碼的方式,依所抽重的號碼來換取魷魚的各部位,然後就可以拿著抽到的魷魚到旁邊的火爐裡,沾著醬油糖下去烤,吃起來很有口感且氣味也很香,只不過隨著科技日益發展,一些傳統的戲劇也走向電視,更甚者也已經邁向國際,讓固有的傳統發揚光大。

繞境,廟會、繞境活動中可以在神轎前方看到一支「涼傘」,你知道為什麼嗎?原來那是為神明遮日用的,就像人們撐陽傘一樣,中國固有的傳統之ㄧ便是飲水思源、敬畏上天,因此每年只要是神明誕辰都會辦一些活動或是繞境來慶祝,這時候附近的一些廟宇及民眾也都會參加,整個街道上可以感受到一股熱鬧的氣氛,記憶中,小朋友的時候,如果附近的廟宇有廟會的話,學校都會放假一天,這時候便會跑去廟宇看各式各樣的陣頭表演,整條街上充滿熱鬧的氣息。


鞋匠尬挽面,他有一雙巧手,他修補的技巧高明,看著待修的鞋子,鞋匠的臉龐浮起了一抹微笑,挽面:搬一張小矮凳子,阿媽在將出閣的新娘子臉上,塗抹起白白的粉蓬粉,就開始挽起臉來了!一塊粉餅、一條棉紗線,讓從未謀面的新郎一見傾心。

戲正上演,小時候,只要是大廟「迎熱鬧」,廟埕上總有戲棚佇立著,布袋戲是大人小孩都愛的,鏗鏗鏗鏗
好不熱鬧,台上史艷文、素還真迎戰惡徒戰況激烈,台下觀眾則看得如癡如醉地沉迷其中,在電視不普及的年代裡,布袋戲是大家的娛樂之一,在周遭各式各樣的小吃烤香腸、糖葫蘆、醃芭樂,許許多多的民俗技藝捏麵人、糖雕更是走過五、六零年代的人共同的渴望,讓我們一起來回味看布袋戲的快樂。

招待所,這是日據時期的招待所,有著日本京式二樓木構建築雅屋,散發著人文氣息,用了特殊的紙張表現房子歷史之美及樹幹的張力。


布車,純樸的年代,簡單的生活,凡事都得依靠人力,人與人間的關係卻也和諧、親密。


煤球,是早期農村社會裡,廣受家庭用戶喜愛的主要煮飯燃料,燃燒過後的煤球呈黃橙色,曾幾何時,隨著科技文明,當年那段風光叱吒的歲月,如今已被瓦斯所取代。


木器,隨著時代與科技的與時俱進,石化產品充斥市面,現代人的生活愈形便利,卻也意味著傳統行業「木器製作」的式微,這些過去我們父執輩日常生活的智慧結晶,眼看著即將失傳,印象中,之前走訪大溪老街的時候,在偶然的機會下,看到幾家專門做木屐的店家,店家把作好的成品依序放置在店內的地板上,因此整個地板上都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木屐,客人可依自己的喜好,走到放置木屐的位置上試穿。

賣煤球,由於煤球造型特殊,圓柱形的黑筒狀中間,有十多個火孔貫穿兩面,樣子很像蓮蓬,因而又有「蓮炭」之稱,將煤屑與黏土、泥漿依比例混合調勻後,倒進圓筒型鐵模,再以木槌一上一下敲擊,倒出來後,即為一顆顆黑色的煤球,在陽光下曬乾後,就成了家家戶戶不可或缺的煮飯燃料了。

阮叨,是作者以自己心中對家的感覺所製作出的作品,它這般舊舊髒髒的樣子,自有印象以來就是如此,它默默守候,陪著我過了二十多個年頭;它無法言語,但在心底,它的佇立便是一種無聲的關懷,過去,它是我的家,現在,它是我的另一個起點,未來,將重新開始另一段故事。

田庄暮色,走到田岸邊看過去,有美麗的田園,在微風中,訴說歲月的雲,飛過一山擱一山,看這、看那,白鷺鷥依然站在那,有牠來作伴,看到這一幅作品時,心中突然出現早期農家田園生活的形貌,純樸的農村生活,農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忙碌生活,其心中的願望還是所種植的稻穀,在秋天收成的時候,能獲得大豐收。

嘉義大同棒球隊,該球隊曾經孕育出很多棒球好手,最有名的事蹟是構成了第一代金龍少棒隊的主幹,也奪得
1969年威廉波特少棒賽冠軍杯,如果得獎的喜悅是短暫的,漫長艱辛的訓練過程才是值得我們為他們加油,讓我們一起分享他們當年的光榮與喜悅吧。


竹編,一直以來,竹子在人類生活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腳色,一般人重視它的實用性,從竹葉、竹子,乃至於竹筍的食用,都發揮的淋漓盡致,文人雅士更愛在文章、圖畫上盡展竹子『中空外直』的謙謙君子之風,正因如此,平日在鄉村隨處可見、看似平凡的竹子,顯得更加獨特,前人充分利用生活周遭垂手可得物品的智慧,讓我們能更貼近他們的生活。

早期的農村社會,幾乎都是大家族的群居生活,因此,老家,三合院、紅瓦厝、大稻埕等,在農村社區是很常看到的,三合院中間的空地總是有這許多小朋友嬉戲的身影,不然就是正曬著金黃色的稻榖,秋收的季節,大人們忙著曬穀,收鼓入倉,大小孩帶小小孩,老阿嬤正醃著醬菜,媽媽挑著食物給農忙的人食用,一切的忙碌終於有了代價,是個好年冬,方能殺個牲畜慰勞大家。

在參觀完紙雕藝術之後,接著走到對面的創意森活展,這一期是楊原昌的展出作品,主題是自然樹材動物作品,從事組裝農業機具工作的楊原昌,做了一輩子的黑手,沒想到退休後卻在因緣際會之下成為大家口中的樹枝達人,在他的巧手之下那些不起眼的廢木都變成了栩栩如生的動物,其中又以黑面琵鷺的作品最為動人,惜物的楊原昌,每當在路邊看到一點都不顯眼的廢棄木頭、樹枝,總是當寶貝撿回,然後發揮巧手創意,利用廢木做出各式各樣的動物,他總是說大自然有豐富的資源,但是並非取之不盡,大家應賅要好好的珍惜,並重複利用,這就是他創作的理念,在楊原昌眾多栩栩如生的創作品中,又以黑面琵鷺最為傳神,不論是展翅飛翔或是低頭覓食,他都能抓住神韻展現黑面琵鷺可愛動人的樣子,因此讓許多民眾遠從外地跑來登門學藝,一進入門口,首先看到的是甲蟲,讓人看到的第一眼印象就覺得很像,整個作品栩栩如生。

接著走進內部參觀,首先看到的是黑面琵鷺,又稱飯匙鳥、琵琶嘴鷺,因其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與中國樂器中的
琵琶極為相似,因而得名;亦因其姿態優雅,又被稱為「黑面天使」;屬鸛形目朱鷺科琵鷺亞科,琵鷺亞科族群全世界共六種,其中以黑面琵鷺數量最為稀少,屬全球瀕危物種類別之一,故當黑面琵鷺在每年10月至翌年2月渡冬時,東南亞觀鳥者會到處觀測關主其過冬狀況並統計數目,黑面琵鷺現時只活躍於東亞東南亞地區。

接著看到的是水牛,以簡單的手工呈現出水牛可愛的一面。

接著是蜻蜓,當時在欣賞作品的時候,抬頭看到牆上有一隻蜻蜓依附在那邊,於是便走進一看,原來是以木頭所製作出的,遠遠看過去還以為是真的,整個作品充滿了生氣。

接著是大象,其各種尺寸的都有,彷彿走到了大象王國。

接著看到了木馬,感覺好像是小朋友玩遊戲時所乘坐的木馬。

在參觀完創意森活展的木工作品之後,接著來到了童趣森活館,這一期是由振昌木業所提供的童趣藝術作品,振昌木業由孫海先生一手創立,孫海先生雖身為伐木業者,卻對樹木保有崇高的敬意;對於木頭,他選擇小材大用,以不浪費每棵樹木的每一部分為原則,連一般人覺得是廢料的木屑都把它提煉成精油,每個環節都顯現出孫海先生對於木頭的尊重,後來,基於「推廣」及「教育」目的成立了林班道,近年更致力於「文創」發展及環保再生林的概念推廣,本次創意森活展邀請林班道參與展出,在林班道可以自由揮灑創意與木頭產生第一次的親密接觸,更能藉由木工
DIY的親身體驗培養愛物惜物之美德。


首先看到是烙印椅(鶴),把一些吉祥的圖案或是花紋的圖騰烙印在椅子上,更增添了椅子的質感。

接著遠遠看到
2個圓盤,一開始還以為是烙印椅,結果走進一看,原來是時鐘,原盤的周圍都烙印精美的花朵圖騰,而在圓盤的一角,則是製作成精美的時鐘,很有創意,同時也將平凡無奇的木頭,經由巧手,把其價值提升了。


接著來到了遊客服務中心,裡面也有江振裕的展出品,這一次的展示主題為嘉義林業木雕作品,江振裕是土生土長的嘉義市民,十多年前從林務局嘉義林管處退休後,他先是蒐集奇木,後來因自家老屋拆除,留下不少檜木舊料,於是著手雕刻,先後完成已倒塌的阿里山神木、火災中化為灰燼的嘉義神社(舊忠烈祠)、北回歸線標誌等景物,江先生多以嘉義林業為創作主題,為了重現早期造訪林業之景象,他參考了相關史蹟照片,以台灣檜木為材,透過一刀一鋸,慢工細活雕刻,造就一座座嘉義林業木雕作品,然而,他謙恭的處世性格,許多作品均從未發表,成為隱身於嘉義市的傳統工藝,藉由此次創意森活展,作品在傳統日式建築中展示,充分結合林業歷史文化,顯得相得益彰。

首先看到的是嘉義營林俱部,阿里山營林俱樂部係日本人在大正年間(約
1914年)興建,所屬機關為嘉義營林出張所,做為台灣總督府營林局的休閒娛樂場所。建築風格屬歐洲的都鐸式建築,佔地總面積 1,562方公尺,建築面積195平方公尺,略呈長方形,寬20公尺,進深10公尺,樓高4.2。其屋頂上的小尖塔,入口的凸窗,以木料與灰泥裝配成圖案化等特徵,存在著時間與地點的雙重特質與時空的延續關係,顯示多元文化能在台灣併存的例証,營林俱樂部主體建築為仿半木構造的一層建物,外牆部份為雨淋板構造,屋架為洋式木結構,山牆部份為達到造形上的美觀效果,在灰泥牆上,釘以直線及曲線形狀的木板,一則呈現歐洲別墅的風格,同時也表現休閒娛樂功能的意涵。營林俱樂部與北門驛,營林貯材池,營林製材所,同屬阿里山鐵 道興起的木材專業區重要部門。台灣光復後,曾作為林管處禮堂,民國 37年改為忠孝幼稚園,73年由法務部調查局嘉義縣調查站借用辦公,至76年歸還,爾後挪為林務局單身員工宿舍,為嘉義林業史上重要的建築,可做為歷史的見證。

接著是228紀念公園,在嘉雲南地區象徵族群融合的第一座228紀念公園,歷經兩年多的擘劃興建,終於在距1947年「228事件」發生後49年,民國85228落成啟用,實令人感念與無限哀思,228事件是台灣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大事。整個事件及其後的白色恐怖,曾使台灣社會受到嚴重扭曲,為便國人能早日化解仇恨,走出陰影,同時記取歷史教訓,所以成立紀念公園。本公園坐落於嘉義市啟明路與大雅路交界口,總面積約0.7公頃,館內面積約315,規劃有會議室、展覽室及資料室等,常舉辦文化藝術及228紀念活動,充分表現鄉土情、藝術美及人性愛。


接著是北回歸線標,西元
1908年,台灣當時是日據時代,為「慶祝台灣縱貫鐵路全線通車」特別在嘉義市的西南3.3公里處,及北緯2327451鐵道旁的稻田中,建設了一座大型的「北回歸線標」,依天文計算,1908.0分點,黃赤交角的等質確實在此緯度上,精密度在秒以下兩位數,不得不讓我們十分折服當年負責測量的日本工程師們,他們以分秒不差的運算,在立碑的過程中豎立永垂不朽的精神典範,其建標曆元根據絕對是正確無誤的,但這首代的標塔,在西元1917年的颱風季節中被吹毀,開始剝落,終至殘破不堪,歷經幾次整修,到了第五代的北回歸線標誌,從1968年整建完成至今一直矗立在省公路旁,當年821縣長黃老達立碑以完整的敘述其整建經過,其碑全文:「北回歸線標誌係本省名勝古蹟之一,位於本縣嘉義市西南約4公里許之水上鄉轄屬下寮地方,沿縱貫公路邊側矗立田野,頗為壯觀。為設置時日過久,於民國53118,嘉南大地震時致遭損毀,為保存地理標誌,遂予整修,並購得該標誌周圍民地,擴大規劃,期成為一公園式遊樂勝地,是項工程經軍政會報決議,委由嘉義空軍基地設計施工,茲告整建完成,遊客經此,不惟瞭解於溫熱分界,景物異同,亦可稍憩行旅,用舒勞頓,爰誌數語,用彰軍方協建之功,並留雪泥鴻爪焉爾。」,目前是第五代標誌和第六代標誌館雙雄並立的景象,但省公路台一線將拓寬為90,第五代的標誌塔正處於預定道路旁,存廢問題產生,鄉長鄭來居政策上朝爭取碑塔在原地保留,終究獲得上級同意保留於原地。

接著看到阿里山森林鐵路歷史回顧,可以看到早期阿里山伐木業的榮景及當時建築的特色,是一座小型的鐵道文化園區。

接著是阿里山姊妹潭,姊妹潭是阿里山著名的景點之一,姊妹潭分為姐潭與妹潭大小兩天然水池,姐潭面積為2250.5平方公尺,滿水時深2.5公尺,姐潭最獨特之處是潭中有利用已砍伐原始檜木大樹頭根作為基礎,建築兩相思亭於其間,無論晴天或是雲霧飄渺時,都有一種幽思之情,至於妹潭稍小,略呈圓形,潭水清如明鏡,潭旁均設有木椅及環潭步道,姊妹潭紅檜圍繞、嵐光山色,都是遊客駐足留影的地方,至於姊妹潭的由來便充滿神話色彩,傳說一對鄒族姊妹因同時愛上了一名男子,兩姊妹不願割捨情愛卻又不願傷害手足情深,於是分別投於兩潭殉情,兩潭相距僅數十公尺,鄒族族人為感念兩姊妹,因此稱為姊妹潭。

 
接著是嘉義神社,嘉義神社創建於1915年,原本的建築方位是坐北朝南,1940年開始改建,1942年本殿改建完成後建築方位改為座東朝西,其附屬的齋館和社務所,則是在1943年興建完成。嘉義神社的原址為今嘉義市嘉義公園裡,社格屬國幣小社,神社的本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國民政府改為忠烈祠,但1994年4月24日本殿遭遇火災而全毀,原本殿所在之處在1998年改建為射日塔,成為嘉義市觀光的知名象徵標的。而原本的齋館和社務所,則曾被借給國軍828醫院使用,到1987年歸還給嘉義市政府。嘉義神社的附屬館所在1998年10月被核定為嘉義市市定古蹟,整體的古蹟涵蓋原本神社的括齋館、社務所、手水舍、參集所、神輿庫以及參道和兩旁的石燈籠和高麗犬石雕等,原本的齋館和社務所在長期外借使用下,有許多地方已有損壞的現象,因此進行整修,在2001年9月15日,原齋館和社務所的建築整修完成重新開館,並重新命名為「嘉義市史蹟資料館」,館內主要展出嘉義市的文史資料,嘉義市史蹟資料館是兩棟相連的木造建築,建築形式是日式的「書院造」木構造,在台灣並不多見,齋館內設有有祭壇、式場和房間,社務所的兩側則被隔成數個房間,兩棟建築內部的天花板、紙拉門、玄關、外廊道和塌塌米地板,皆是傳統日式建築的形式,目前嘉義市史蹟資料館除了星期一休館外,每週二至週日的上午九點至下午五點皆開放民眾參觀。
接著看到的是台灣地圖,地圖上面標示著各縣市、外島、台灣五大山脈及台灣兩側的台灣海峽、太平洋等。
在參觀完遊客服務中心之後,接著往園區的後面走,檜意森活村的園區由入口依序往後面幾個館,幾條巷子,漫步在園區裡面,可以很悠閒的欣賞日式風格的建築,有點像之前去花蓮林田山文化園區造訪的感覺,上面所看到的第一間便是廁所,也融入在日式建築裡面。


接著來到了家居森活館,說到家居,裡面的展示內容當然是居家生活常看的到的傢俱,從正面拍了一張照片,感覺就像是一間住家。


而其後面有種植樹木及草地,步道是以小石子所鋪設,步道旁也有日式造型之路燈,在搭配日式建築,白天的時候便感覺像在住家的後庭院一樣,可以泡個熱茶,單純享受一下寧靜悠閒的生活,如果到了晚上,在搭配很有日式風味的路燈,想必又是另一種感受。


走進館內參觀,首先便聞到一股木頭的清香,接著看到一個非常大的郵桶,整個感覺就很古色古香。


接著看到一個經過刨光處理過的匏瓜,外面的色澤很亮,跟整個房屋的擺飾也很相配。
接著看到是一組木製沙發,看起來就很有質感,如果是夏天的話,坐在上面應該會很舒服吧。


接著看到達摩祖師的雕像,之前電視上有一陣子都會重播達摩祖師傳,如果轉台的時候有看到的話,通常都會把它看完,而且百看不厭,雖然說不是高成本的製作或是運用高科技的特效,不過總覺得裡面的劇情會吸引到我,讓人想一看在看,而該作品主要是在描述達摩祖師在中國傳道圓寂之後,帶著一隻草鞋要西歸的典故。
而在參觀完家居森活館之後,走出戶外,便可以看到一片綠色的草地及人工湖,四周都是日式建築,在艷陽的照射下,頓時覺得很舒服,沿著碎石步道環繞人工湖,如果累的話,也都有提供長條椅供遊客休憩,當天坐在椅子上欣賞園區的景貌,並享受一下冬陽暖呼呼照在身上的舒適感,整個人非常的輕鬆。
接著從另外一個角度拍攝園區風貌,也別有一番特色,由於後面的宿舍還在整修中,因此在坐了一陣子之後,便沿著碎石路繞了人工湖一圈,由於當天是比較晚出門,因此早上在參觀完檜意森活村之後,也快接近中午的用餐時間了,最後便告別該園區,打算去品嚐一下懷念已久的甕窯雞了。

 

 

 

地址:嘉義市東區林森東路1

電話:05-277-7235

開放時間:周二~周日:10:00~18:00(每周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