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12 14:49:45喵喵
忽左忽右的民進黨史觀
教育部將在新版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將「台灣地位未定論」列入,重新詮釋一九四三年開羅會議到一九五二年中日和約的國際法地位,這樣的舉動引發了非常大的爭議,綠營認為這是「反映史實」,藍營則認為這是一步步走向台獨的「教育台獨」。
其實,「台灣地位未定論」不是多新鮮的東西,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便有人提出這個主張。二戰末期盟軍有意進攻台灣,以台灣作為進攻日本本土的跳板,因此成立小組,由專人研究台灣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為攻佔台灣後成立戰地政務小組作準備,但最後盟軍進攻琉球,研究台灣這個小組無所事事,漸漸發展出「地位未定」的論述。
「台灣地位未定論」論述的主要基礎,是「開羅宣言」並不是國際法上的正式文件,真正有國際法效力的是「舊金山和約」,但是戰敗的日本在舊金山和約裡,只承諾放棄對台灣的主權,而沒有言明把主權放棄給誰,因此台灣地位始終未定,最起碼台灣的主權絕對不屬於中國。這個理論當年在美國以參議員Peele為主要的推動人,彭明敏是接受這種論述的代表人物,也是長年來獨派人士鼓吹台灣不屬於中國的主要論述依據。
在政治上,台灣和現在的中國是什麼關係,各方都有見仁見智的看法,但是這些歷史文件要如何勾勒台灣的主權,因為是歷史事件,又牽涉國際政治現實,「各自表述」的空間比較小。從一九四三年開羅宣言、一九四五年波茨坦宣言,到一九四五年日本無條件投降文告,台灣澎湖歸還中國的法理邏輯其實非常清楚。開羅宣言強調日本必須把竊佔來的台灣、澎湖和東三省歸還中國,波茨坦宣言重申開羅宣言內容一定要實現;一九四五年九月三號的日本投降文告則再一次強調全部接受波茨坦宣言的內容。從「該還」到「一定要還」再到「遵守決議」,台灣歸還中華民國的法理邏輯很清楚,沒有任何一個國際列強對這樣的過程有疑問,即使「開羅宣言」如獨派所說,只是一紙「新聞稿」,仍然無損於開羅宣言的歷史地位。
至於舊金山和約和中日和約,則載明日本放棄在台灣的一切權利。沒錯,日本在舊金山和約裡確實留了一手,只說放棄台灣主權,但是如果沒有確定主權放棄的對象,又怎麼會在一九五二年四月二十八號,「舊金山和約」的生效日,在台北和中華民國簽訂「中日和約」?日本會搞這個小動作,是因為日本當時想跟中華人民共和國簽和約,但是在美國壓力下,和約還是簽了。由於日本簽約的對象已經是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所以和約換文裡提到,中華民國政府「當前和將來能控制的全部領土」自然包括台灣。
經過數十年時光,「台灣地位未定論」在國際上仍然不是主流論述,如果把這樣的史觀論述寫進教科書,讓下一代接受「獨樹一格」的史觀,每天關在家裡自己乾爽,有如過去國民黨政府故意把「中華民國全圖」裡的台灣畫得比較大,台灣還走得出去嗎?
雖然日本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一九七二年建交後,重新簽訂了一份「中日和約」,一九五二年中日和約現在在國際法上的效力確實有討論空間,不過,這樣的空間被更大更強的「一個中國」原則取代,就算在情感上讓台灣人覺得很傷,但畢竟是政治現實,更何況當年舊金山和約和中日和約文字裡的漏洞,背後還帶有一九四九年中國共產政權成立,東西陣營「冷戰」在一九四九年因為柏林空運開始,以及一九五○年韓戰爆發、國際列強介入等各種因素干擾,未必真能構成「台灣地位未定」的論述基礎。很諷刺的是,民進黨政府現在引用「台灣地位未定論」,淡化開羅會議的角色,強化舊金山和約文字裡的漏洞,但是去年蔣夫人宋美齡女士過世的時候,陳水扁總統在褒揚令裡推崇還宋美齡「出席開羅會議,確保我國領土完整,盛譽揚輝,貢獻至鉅」,兩相比較,還真有些錯亂。
除了歷史觀,李登輝前一陣子說國民黨從大陸帶出來的黃金都沉在長江底,否定了國民黨在一九四九年用大陸帶來的黃金準備發行新台幣這段史實;民進黨一直強調台灣經濟奇蹟的原因是美援加上台灣人的勤奮,刻意忽視尹仲容、劉大中、孫運璿、李國鼎那一代財經技術官僚奠定的基礎,卻大張旗鼓地紀念故總統嚴家淦百年誕辰,似乎有意藉肯定嚴家淦的謙沖,突顯兩蔣的不正義。這種忽左忽右,變來變去的歷史觀,我們到底該怎麼看?
對中國人來說,歷史向來是用來服務當權者的,也就是所謂的「勝者史觀」。所謂「勝者」,打仗打贏的,選舉選贏的,還有現在還活著的。因為國民黨執政,所以要反攻大陸,蔣介石是「繼承道統」的聖人;因為民進黨選贏了,所以台灣地位突然又未定了起來,孫中山先生也成了「外國人」;國民黨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誕辰,歷屆主席文物俱全,唯獨少了李登輝;中國共產黨則最擅長在某人垮台失勢後,把他的身影從大頭們的合照裡拿掉。喜歡按照自己的眼光詮釋歷史,是兩岸中國人的通病,也難怪我們的民眾會相信阿扁掛上龍山寺的平安符,就能「神功護體,刀槍不入」了,一百多年前就出了個白蓮教,一百多年後出了個民進黨,老實說也不要太意外,民進黨的朋友們就別逞強否認了吧,大家畢竟都還是「中國人」。
其實,「台灣地位未定論」不是多新鮮的東西,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便有人提出這個主張。二戰末期盟軍有意進攻台灣,以台灣作為進攻日本本土的跳板,因此成立小組,由專人研究台灣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為攻佔台灣後成立戰地政務小組作準備,但最後盟軍進攻琉球,研究台灣這個小組無所事事,漸漸發展出「地位未定」的論述。
「台灣地位未定論」論述的主要基礎,是「開羅宣言」並不是國際法上的正式文件,真正有國際法效力的是「舊金山和約」,但是戰敗的日本在舊金山和約裡,只承諾放棄對台灣的主權,而沒有言明把主權放棄給誰,因此台灣地位始終未定,最起碼台灣的主權絕對不屬於中國。這個理論當年在美國以參議員Peele為主要的推動人,彭明敏是接受這種論述的代表人物,也是長年來獨派人士鼓吹台灣不屬於中國的主要論述依據。
在政治上,台灣和現在的中國是什麼關係,各方都有見仁見智的看法,但是這些歷史文件要如何勾勒台灣的主權,因為是歷史事件,又牽涉國際政治現實,「各自表述」的空間比較小。從一九四三年開羅宣言、一九四五年波茨坦宣言,到一九四五年日本無條件投降文告,台灣澎湖歸還中國的法理邏輯其實非常清楚。開羅宣言強調日本必須把竊佔來的台灣、澎湖和東三省歸還中國,波茨坦宣言重申開羅宣言內容一定要實現;一九四五年九月三號的日本投降文告則再一次強調全部接受波茨坦宣言的內容。從「該還」到「一定要還」再到「遵守決議」,台灣歸還中華民國的法理邏輯很清楚,沒有任何一個國際列強對這樣的過程有疑問,即使「開羅宣言」如獨派所說,只是一紙「新聞稿」,仍然無損於開羅宣言的歷史地位。
至於舊金山和約和中日和約,則載明日本放棄在台灣的一切權利。沒錯,日本在舊金山和約裡確實留了一手,只說放棄台灣主權,但是如果沒有確定主權放棄的對象,又怎麼會在一九五二年四月二十八號,「舊金山和約」的生效日,在台北和中華民國簽訂「中日和約」?日本會搞這個小動作,是因為日本當時想跟中華人民共和國簽和約,但是在美國壓力下,和約還是簽了。由於日本簽約的對象已經是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所以和約換文裡提到,中華民國政府「當前和將來能控制的全部領土」自然包括台灣。
經過數十年時光,「台灣地位未定論」在國際上仍然不是主流論述,如果把這樣的史觀論述寫進教科書,讓下一代接受「獨樹一格」的史觀,每天關在家裡自己乾爽,有如過去國民黨政府故意把「中華民國全圖」裡的台灣畫得比較大,台灣還走得出去嗎?
雖然日本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一九七二年建交後,重新簽訂了一份「中日和約」,一九五二年中日和約現在在國際法上的效力確實有討論空間,不過,這樣的空間被更大更強的「一個中國」原則取代,就算在情感上讓台灣人覺得很傷,但畢竟是政治現實,更何況當年舊金山和約和中日和約文字裡的漏洞,背後還帶有一九四九年中國共產政權成立,東西陣營「冷戰」在一九四九年因為柏林空運開始,以及一九五○年韓戰爆發、國際列強介入等各種因素干擾,未必真能構成「台灣地位未定」的論述基礎。很諷刺的是,民進黨政府現在引用「台灣地位未定論」,淡化開羅會議的角色,強化舊金山和約文字裡的漏洞,但是去年蔣夫人宋美齡女士過世的時候,陳水扁總統在褒揚令裡推崇還宋美齡「出席開羅會議,確保我國領土完整,盛譽揚輝,貢獻至鉅」,兩相比較,還真有些錯亂。
除了歷史觀,李登輝前一陣子說國民黨從大陸帶出來的黃金都沉在長江底,否定了國民黨在一九四九年用大陸帶來的黃金準備發行新台幣這段史實;民進黨一直強調台灣經濟奇蹟的原因是美援加上台灣人的勤奮,刻意忽視尹仲容、劉大中、孫運璿、李國鼎那一代財經技術官僚奠定的基礎,卻大張旗鼓地紀念故總統嚴家淦百年誕辰,似乎有意藉肯定嚴家淦的謙沖,突顯兩蔣的不正義。這種忽左忽右,變來變去的歷史觀,我們到底該怎麼看?
對中國人來說,歷史向來是用來服務當權者的,也就是所謂的「勝者史觀」。所謂「勝者」,打仗打贏的,選舉選贏的,還有現在還活著的。因為國民黨執政,所以要反攻大陸,蔣介石是「繼承道統」的聖人;因為民進黨選贏了,所以台灣地位突然又未定了起來,孫中山先生也成了「外國人」;國民黨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誕辰,歷屆主席文物俱全,唯獨少了李登輝;中國共產黨則最擅長在某人垮台失勢後,把他的身影從大頭們的合照裡拿掉。喜歡按照自己的眼光詮釋歷史,是兩岸中國人的通病,也難怪我們的民眾會相信阿扁掛上龍山寺的平安符,就能「神功護體,刀槍不入」了,一百多年前就出了個白蓮教,一百多年後出了個民進黨,老實說也不要太意外,民進黨的朋友們就別逞強否認了吧,大家畢竟都還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