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0 19:08:23Memory

早睡早起身體好~晨型人(醫學觀點篇)

晨型人」來了!你的未來,決戰早晨 【天下吳婉瑜-郭至楨】

 

醫學觀點:維持生理時鐘穩定最重要從現代的睡眠醫學的角度,不論睡多睡少、睡早睡晚,生理時鐘的重點在於維持穩定。

 

專攻行為臨床睡眠醫學的政大心理系助理教授楊建銘表示,目前所知大腦的下視丘存在著生理時鐘,影響各臟器個別的生理時鐘,以及各種該清醒睡眠的內分泌與荷爾蒙。這個內在時鐘也深受外在環境支配。包括光線、社會活動、工作需求等都會影響生理週期。換個角度來看,這意味著內在的生理時鐘是可經過人為調控的。因此,儘管每個人有自然適合睡眠起床的時間與長度,但如果真的憧憬晨起的時光,是可能利用人為的技巧達成的:循序漸進。楊建銘建議,生理時鐘雖有一定的彈性,但不可能一次調太多,一天調個十五分鐘是比較適合的,而且日夜要相對應,如果要早十五分鐘起床,就要提早十五分鐘上床。照光。楊建銘表示,早上起床後,盡快到外頭去照光,晚上就容易想睡,隔天就會更容易早起。維持良好的睡眠衛生。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長,也是長庚紀念醫院睡眠中心主任陳濘宏表示,睡眠衛生中包括早睡時,要能斷絕干擾(例如朋友的電話、周圍的噪音等),睡前不過度激烈運動,保持適合睡眠的光線,調整床鋪至最適狀態等。維持良好的睡眠衛生,有好的睡眠,才有可能早睡早起。最後,專家提醒,早起不一定適合所有人。「現在強調配合人自然的生理節律,不見得人人都適合早起,」陳濘宏說,生理時鐘存在個體差異。該睡幾個小時,適合什麼時候就寢等,每個人都不一樣。


睡眠醫學上,甚至有「雲雀型」與「夜貓型」的名稱。年齡也會影響陳濘宏表示,年輕人很容易晚睡晚起,而自中年以後,主導睡眠的褪黑激素會愈來愈提早分泌,就這樣來看,「早睡早起」的理論,對中年以上的人比較正確。如果年屆中年仍過著「夜型生活」,那麼可能晚睡之後,生理時鐘還是會讓人自然早起,反而造成了「睡眠剝奪」,影響自律神經、免疫系統的健康。

 

所以囉 ~  Memory 奉勸各位朋友  ...  復古 不只是一種流行

 

復古也可以是一種生活習慣

 

像古早的人們  都是早睡早起 

 

就讓我們不只是追求復古時尚

 

更追求所為復古的人生哲學吧 .......  ^ ^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體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