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25 00:09:25memoire

九如坊有甚麼﹖

 

 

今天因為與友人同遊中上環﹐沒想到意外經過一個小時候常常來的地方。甚麼地方﹖其實只是一條街而已﹐不過裡面一座建築物﹐一年倒要來訪幾次。

 

話說小時候﹐筆者身體並不好﹐雖然不至於有甚麼大病﹐不過最常出現的病症就是咳嗽。其實小時候﹐可以吃到甜的東西﹐機會實在不多﹐家裡也很少吃到煎炸的食物﹐甜的零食糖果絕無僅有﹐連吃麥片﹐媽媽也是弄個鹹的來﹐難吃死了﹐然而我每年還是有幾次咳嗽的機會。

 

每次咳嗽就煩了﹐不單我睡不好﹐媽媽也睡不好﹐而且我常有咳到要嘔吐的情況出現﹐藥房買到的咳藥水一般都對我起不了作用﹐連我家附近的醫生也醫不了我﹐除了來到九如坊的健康院看醫生﹐才有藥到病除的功效﹐媽媽也只嘆奈何。

 

為何來九如坊會是那麼煩的事呢﹖因為家住九龍長沙灣﹐而九如坊是在港島區的中上環﹐那時要渡過九龍及香港島之間的維多利亞港﹐就只有輪船﹐因為首條海底隧道還未建成呢。而到健康院看醫生就是“輪街症”﹐就是當天先預早排隊等派籌﹐那是健康院還未開門的時候﹐不然遲了就拿不到籌﹐白走一次了。然後再等待半天等看醫生﹐之後還要等取藥呢﹐一切都是等揚聲器傳來你的名字﹐花整個上午就像是“等運到”一樣﹐一般都不會幸運的早早離場﹐而且你根本不知道現在看到甚麼籌﹐所以就只有一直等﹑等等﹑等等等﹐而且公務員還有被安排插隊的權利﹐於是媽媽跟我只得 “隨便坐﹐等呀等呀等”的呆坐。直到自己的名字被叫﹐要坐在醫生房門外的長凳﹐那麼恭喜你﹐你即將見到那擁有“父母心”的醫者了。你看﹐媽媽害怕不害怕﹖而我就得到一天學校病假。

 

今天再到健康院門外﹐感覺它是那麼小的﹐旁邊的房屋都全變了﹐只得旁邊那一道小小矮牆還在﹐當時我跟媽媽不知從那個方向來﹐總要踏上那幾級用舊木搭的木梯﹐才來到九如坊。在門外隨意拍了幾張照﹐從門的小窗往內看﹐真的很小啊﹐右邊角落那小房間﹐就是我看醫生的地方。雖然那時的醫務人員態度都頗惡的﹐但是那胖胖的女醫生每次對我都還好的﹐不會罵我﹐當然我也會乖乖的﹐難道不怕她要我打針嗎。裡面除了膠椅之外﹐還存有幾張那個年代很流行的﹑政府機關專用的長木椅。至於左邊門口﹐當年是派藥的藥房﹐不過如遇著藥方中有藥水﹐就要自備玻璃瓶了。媽媽一般為了省錢都會自備兩個﹐但是遇著我發燒﹐那可能就需要第3個。門口裡面有一個坐長凳的叔叔﹐我們可以向他買藥水瓶﹐不過獨市生意﹐當然會貴囉﹐而且態度也不好。那會像劉德華所說﹕今時今日咁既服務態度﹐點得架﹖

 

至於醫生開的藥﹐至今我還有印象﹐一瓶可樂色的﹐比較大瓶﹐有點薄荷味的﹐頗難吃﹐香港人一般叫“馬尿”﹐另一瓶是黃色的﹑較小的﹐感覺有點像Cream 的﹐別以為甜甜的﹐容易吃﹐那可是甜中帶苦呢。第三瓶是白色的﹐也是有點像 Cream 的﹐也是小小的﹐不過這一瓶是發燒時服的﹐味道就是苦而已﹐不過比起前兩瓶﹐明明是苦的﹐還要加入吸引你的味道﹐這瓶倒是最容易服用的。至於藥丸有那小小黃色的﹐要切半來吃﹐還不苦嗎﹖有時也有一個像一毫錢般大小的白色藥丸﹐那是我最怕的﹐十次倒有九次會嗆倒﹐不然就是把藥丸壓碎﹐用水混和放在小湯匙﹐雖然放進口裡﹐立刻以百份之一秒的速度喝下溫水﹐把它衝到肚子裡﹐那還是要苦得要命﹐不過最要緊﹐不要吃了藥之後﹐有反胃的感覺﹐不然吐出來﹐就真是白吃一場﹐前功盡廢了。

 

不過苦口良藥﹐就一定要大清早﹐涉洋渡海﹐花半天等待吃這健康院給我的藥﹐那麼我就會很快好起來了﹐而且多數不用覆診的。回想起來﹐那是許多年許多年前的事了

 

 

這就是九如坊的“中區健康院”了。


 

香港以前是英國殖民地﹐所以中英並重﹐“中區健康院”洋名叫“Central District Health Centre”﹐注意~ Centre 是英式串法。


 

健康院右邊入口﹐當時就是在這裡靠左邊牆排隊等待派籌的。


 

這是診所現今的開放時間﹐不知道跟當年是否有別了。


 

這是現今的診金收費﹐比起私家醫生還是要便宜許多﹐至於當年收費多少﹐我也忘了。


 

健康院左邊的出口﹐取了藥就從這裡走出來﹐回家去了。


 

筆者忍不住從門的小窗內拍了一張照片﹐窗戶靠下的就是當年政府機關專用的長木椅了。



 

 

 

© Muzikland

 

 

 

 

上一篇:遲來的月餅聯想

下一篇:工展會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