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22 寶圖 ☉路寒袖
「芳草連空,又千絲萬縷,一路垂楊,牽愁離故里。壯氣入樊籠,清水驛,滿人叢,握別到臺中。」──蔡惠如〈意難忘〉
日治時代,1925年2月20日,臺灣爆發治警事件,台北蔣渭水、彰化賴和以及臺中清水「文化先仔」蔡惠如、櫟社「智多星」林幼春等參與議會請願運動的臺籍菁英被判刑確定,蔡惠如從清水老家到臺中監獄(今演武場周邊舊址)報到,消息傳出,清水、梧棲、沙鹿、臺中民眾,萬人扶老攜幼、沿途鳴炮聲援送行,蔡惠如從受刑人變成民族英雄。入獄後,他在木板床上寫出了以上〈意難忘〉的悲壯詩詞。
臺中刑務所演武場位於臺中林森路上的日式武道館建築,重修後典雅莊嚴,最近因古蹟活化成功而勇奪金擘獎,風華再起,但在一片慶賀聲中,有誰還知曉90年前「萬人送蔡惠如入監」的往事?臺中的古蹟景點,還有多少故事也被遺忘?當古蹟丟失了故事,它還剩下什麼?
人文薈萃的臺中,古蹟多、人才眾,日治時期自臺灣文化協會吹響改革號角,即為臺灣文化運動的搖籃,進步力量的火車頭,文人雅士放膽文章,寓景抒情,以詩詞品評社會、關懷民生,引領變動時代的風騷。
古蹟是空間的母語,凡走過必留痕跡。同理,被騷人墨客生活過、讚美過、踏尋過、烙印過文學記號的地景,鐵定是城市最美麗的文化瑰寶。
為了推動文學閱讀、喚醒歷史記憶、行銷古蹟景點,並重塑臺中文化城風華,去年春天伊始我即著手規劃「臺中文學地圖」,邀集20餘位作家參與籌備會,並篩選27位出身於大臺中、具全國知名度的現代文學作家,沿著山線、海線、屯區以及城區,尋尋覓覓,歷時近一年,終於出版了《臺中文學地圖》一書。
《臺中文學地圖》有書又有地圖,蒐錄了臺中126處文學地景,雖以現代文學作家為重點,日治時期傳統詩人部分,亦以專篇進行整體性的敘述。舉凡:臺中車站、臺中公園、綠川、新盛街、天外天劇場、瑾園、萊園、樂成宮等地景,皆有著墨。其中,臺中公園曾在1909年起連續三年舉行全島詩人聯吟大會,文氣沸騰,轟動臺灣。霧峰林家不只是臺灣文化協會的重地,更是擊缽吟詩的雅境,賴和是常客,就連梁啟超也在1911年應邀造訪,留下〈萊園十絕〉詩作。林子瑾的故居──瑾園,是「臺灣文社」的社址,《臺灣文藝叢志》的催生地,臺中「大智路」乃以他的外號命名。
終戰後,由於城鄉人口南北流動頻繁,〈流浪到臺北〉高唱入雲,作家遷徙出外求學工作者眾,但回首來時路,臺中母土仍是眷念難捨的風景,此時的文學地圖與日治時代文人差異甚大,除了著名景點之外,也添加了書局、廟宇、教堂、工廠、村莊、文化中心、學校、部落等地誌元素。
在現代作家地景方面:東海花園曾是普羅作家楊逵「在大地上寫詩」、吐盡心頭血、關懷貧苦弱勢的所在。省議會旁的萬佛寺,反共文學作家姜貴曾在此煮字療飢,窩居度小月。中央書局是文化協會重要據點,更是潭子左派作家呂赫若與同志密會,燃燒理想與熱情的地方。文英館是臺灣第一座地方文化中心,也是陳千武擔任首任主任,辦公、寫詩之所。復興路的鐵路局宿舍,是《巨流河》作者齊邦媛與夫婿生活17年的住處。
中生代作家群的文學地景以多元綠色取勝,譬如:梧棲老街曾是《油麻菜籽》作者廖輝英醞釀女性文學的搖籃。大肚山麓是古大肚王朝地盤,也是蘇紹連與繆思初遇的夢土。臺中師專是後浪詩社發源地,也是小說家洪醒夫的文學啟蒙之所。第五市場保留傳統味,是「國民作家」劉克襄穿梭導覽的庶民文化櫥窗。合歡山、雪山群峰間的福壽山農場,是我親臨現場書寫獲金曲獎與金鼎獎的作品──《畫眉》專輯的第一現場。以上種種地景,都是典藏臺中文學的一座座寶山。
《臺中文學地圖》的構想乃以作家的生命歷程與重要文本為經,臺中地景為緯,縱橫交織而成。時間上溯1900年而至2015年的今天,涵蓋日治、老、中、青四個世代,空間縱橫大臺中山海屯及城區。因此,既是跨族群、跨文類、跨世代,也是上山下海跨區域。
本書為城市閱讀開展出全新的面相,是一部文學藏寶圖,讀者將可觸摸著作家的溫度,以不同於一般旅遊的步履感受蘊涵於地景之中的澎湃情思。
──2016.1.13人間福報第5版
上一篇:家祭無忘告乃翁 ◎王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