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7 12:38:46閱寫協會

【這個工作有祕密:文學獎幕後篇】誰來決定獎落誰家?──文學獎評審這一關 ◎向陽

圖/和平製品

圖/和平製品

文學獎的評審如何產生?

台灣的文學獎無論項目或種類都相當可觀,大到為全國性文學獎,又分三類,一為創作成就獎,如國家文藝獎、吳三連文學獎,以獎掖作家一生創作成就;二為階段性成就獎,如聯合報文學大獎、台文館台灣文學金典獎等,獎掖作家階段性創作成果;三為創作競爭獎項,如教育部閩客語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等,以徵集投稿評鑑高下為主。此外則是各縣市舉辦的地方文學獎、各文學雜誌、機構舉辦的各種文學獎等。台灣每年大大小小文學獎的數量最少也有五六十種以上,文學獎得主上千,如雨後春筍、如天上群星,相當可觀。

文學獎的舉辦,在意義上是嚴肅認真的,但性質則如大擂台,得一拚高下,通過獎項設立、定位,制定規章,延聘評審、展開評選作業,最後公布得獎名單。經過繁複的評審過程,肯定老將、拔擢新人,也鼓舞了創作風氣。這是文學獎的正面功能,無論錦上添花,或者雪中送炭,文學獎對文學發展都具有鼓動風潮、生產作品、鑑別品質的實質效果。

在文學獎的諸多環節中,最具關鍵性作用的,無疑是評審這一關。評審決定了文學獎的評鑑標準,也決定了哪篇作品、哪個作者得到最後的勝利,具有賦予參賽者名分與位階的權力。評審是文學獎的把關者,他們以自身的創作經驗、美學品味,乃至於相當微妙的立場、偏見以及社群關係,最終決定了哪個參賽者贏得獎項。在這樣的權力運作中,文學獎就不單只是文學成就或作品高下而已。

文學獎的評審如何產生?是這個權力運作的第一步。過去兩大報文學獎時代,文學獎分為初審、複審、決審三道關卡,各有三到五名評審委員,初審負責淘汰劣作、複審拔擢佳篇,決審決定高下,相當繁複而嚴謹。這個制度已為多數重要的文學獎援用。在通常的情況下,初審委員多由主辦單位內部把關,複審委員由已有名氣的青壯作家擔任,決審委員則以文壇大老、學界菁英為主。其中決審委員的聘請特別考量權力平衡,會根據族群、地域、性別和文壇社群等要素聘請委員,以排除單一族群、地域、性別和文壇社群對文學獎公平性的干擾。換句話說,文學獎最後的把關者決審委員會,基本上是由各有立場、各有代表性,且不易具有共識的五名委員組成。

在具有決定性的評審會上,評審委員必須針對進入決審的作品逐篇討論,揭示自己推薦的作品,強化推薦理由,也針對其他評審推薦的作品提出不予認同的意見;在交互討論(也是交互質疑和辯論)的過程中,決定或修正個人的黃金名單;經過一到兩番討論(或激辯),最後投票,再統計投票結果論定得獎名單及名次──文學獎的得主,正是在這樣的評審過程下產生。

這個評審程序,表面來看相當公平。評審委員立場不同、出身不同,不會有任一委員可以單方決定結果;委員們經過反覆討論或激辯,意見充分溝通,投票方式也很科學,已可排除人為因素介入。但實際上,不同委員之間仍有合縱連橫的空間和權力運作的可能,如聯合可能有默契的「盟友」強化己方攻勢,說服其他委員支持己方;如投票時,壓低其他委員評價較高的作品,拉高個人偏愛作品的分數,以使對方鍾愛的作品落馬等技術性的策略。最終得獎名單,因而可能是五位評審都可以同意、但未必是最佳之作。

在這個程序下,也常出現複審階段被看好的作品掉出得獎名單之外、不看好作品則得了首獎的結果。複審委員(代表青年世代)與決審委員(代表資深世代)的品味出現分歧,新秀作家作品自然不易出頭。此外,最常出現的是三輪評審委員都沒有發現:得獎作品公布後,居然出現了改寫他人、抄襲他人,或重複同一作品修改而成的衍生抄襲作品。要問何以三關評審都沒發現抄襲,在數位網路取得他人作品易如反掌的今天,評審們若無通天本領,也只能無語問蒼天了。

用作品取得最終的成就

文學獎評審幕後,錯綜複雜,當然不只以上數端。評審機制再怎麼嚴密、繁瑣,都無法避免給獎權力的施為和評選者涉入其中的人性因素。有些評審會在意他支持的作品能否得獎,不惜臉紅脖子粗,拚命力爭;有些評審會因為文學的美學立場或政治立場不同,反對某一作品得獎,甚至憤而離席;有些評審則無可無不可,成為最終決定得獎作品的槓桿。

了解文學獎評審過程的複雜因素,也就了解一個參賽者能夠脫穎而出,實屬不易,特別是在形同競技場、大擂台的非成就獎的文學獎項中,得獎,除了依靠創作實力,還得感謝剛好碰上了口味相同、美學相近的評審結構,以及他們不斷折衝之下妥協的結果。前衛的作品有前衛的評審支持,傳統的作品有傳統的評審喜愛,但都只會有一票兩票支持,不易出線,得獎的多半還是不同班底、不同立場、不同品味的評審角力後的「漏網」之魚。

新人不能光憑取得文學獎而行走江湖,那只是一張通行證,取得後,文學之路未必暢通。文學獎對新人的意義當然不小,但也只是眾多關口之一,你還得在副刊和文學雜誌發表作品、出書,持續寫作,才能把文學之路走得長遠。與其在意文學獎落入誰家,不如研磨彩筆,用作品取得最終的成就。用成就取得的文學獎,才是真正的大獎;讓文學獎因你而榮耀,才是作家的王道。

作者簡介:向陽,本名林淇瀁,詩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吳三連獎基金會祕書長。

(本文刊於2022/04/26聯合報繽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