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2 21:21:42閱寫協會

不信青春 唱不回 ◎王巧麗


圖/奚佩璐

唱歌的療癒效果

孩子三歲時,外子被公司推薦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進修一年,臨行在他手提箱裡偷偷塞了一卷錄音帶,那是我特地為他唱的十二首情歌錄音帶。多年之後,外子才靦腆地告訴我,他在異國每次聽到那首〈天天天藍〉,什麼冷靜理智都不見了,只有淚水氾流;而奇妙的是,我在極度想念他時,也正是唱這首歌來排解相思之苦。唱歌的療癒效果,當時感受最為深切。

我愛唱歌。開心時唱,煩惱時也唱,無聊時更愛唱。小時候,無論是在外行走、等車,或在家中打掃、洗衣……隨時隨地都會唱上幾首。那時的記憶力實在驚人,一首歌大概聽三遍,就能精準地記住旋律;整首唱兩次,歌詞即如打印般地刻入腦海。

中學時,黃梅調正流行,尤其是《梁山伯與祝英台》,在我認真學唱後,可以一人分飾所有角色唱完整齣戲,而且根本不必看歌本,現在想來,實在是有點不可思議。

進了大學,唱歌的範疇擴大了,快樂地參加合唱團外,還開始學習民謠吉他,自彈自樂,充分滿足愛唱歌的渴望與表演慾。但俗話說得好,樂極生悲,自以為很有把握,就有可能發生馬失前蹄的糗事。

到底誰才是小朋友

升上大二那年,系所為了舉辦迎新晚會,規定每一班都要認領幾個表演節目;當時,我自願跟班上某位同學一起登台,表演我最拿手的黃梅調《梁祝》中的〈樓台會〉。豈料,原本爛熟可倒背如流的歌詞,唱到一半時,突然腦筋一片空白­--歌詞全忘了!在恨不得鑽地洞的尷尬時刻,幸好,對唱的那位很機靈地幫我掩飾過去。此後,整整有兩年的時間,我不敢再開口唱《梁祝》。

婚後有了孩子,開始對兒歌產生莫大興趣,索性買一套兒歌大全,學個痛快,就連電視卡通也不放過。每當孩子跟著電視高唱:「飛呀,飛呀,小飛俠……」我唱得比他還要亢奮,好不開懷,這時外子總會取笑我:「真不知到底誰才是小朋友!」

隨著歲月的流逝,愛唱歌的嗜好一如往昔,可是學習的成效卻大不如前了。現在想學一首新歌,旋律起碼要聽百遍以上,才會有熟悉感,至於歌詞一句句背尚可,但整首歌就很難兜在一起。往日引以為豪的記歌詞本領,不知何時已被時間老人摧毀殆盡,腦袋經常處於罷工狀態。也曾經為了歌詞奮力苦背一整宿,總算記住了,一覺醒來,卻又船過水無痕地忘得乾淨徹底。

就算初老吧,可我就是愛唱歌,不管怎樣依舊努力地學習著,每當學會了新歌,且偶爾能背下歌詞時,那種驚喜不啻中獎,令人雀躍許久。所以縱使年紀再長,我都不會放棄學習唱歌,因為唱歌帶給我的不僅僅是快樂而已,同時也是曾經擁有過的青春記憶。

(本文刊於2017/10/12聯合報繽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