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3 22:42:23閱寫協會

話老.陪老 退化成績單 ◎蔡怡

和長住美國加州的兒子,隔著太平洋有如隔著一條銀河,一年才能一會。

外甥十一月將在加州舉行婚禮,我們就將年度探兒之行和婚禮合併,並安排大峽谷短程旅遊,務必讓難得的親子團聚,留下美好的回憶。但在出發前,我總覺萬事雖俱備,唯欠一樣東風。這東風是什麼,我想了一會兒,是一份「成績單」。

平日,我們和兒子靠skype溝通,每周一次的越洋熱線聊得很愉快。但這到底與朝夕相處不同,為避免無謂的衝突,我決定寄份「成績單」給兒子,就如當年兒子念書時,學校每學期會寄成績單來,增加雙方的了解。

差別是,當年兒子的成績單記錄他各方面的成長與進步,如今我們這份成績單,可是我和外子一年來各項機能的「退化報告書」。

兒子剛滿二十個月時,我們意外發現他觀看電視節目「芝麻街」,自動學會二十六個英文字母;三歲在托兒中心,他能讀故事繪本給班上小朋友聽;五歲在幼稚園,被校方推薦接受智商測驗,鑑定為資優兒童,開始接受個人化課程;上國一時,校車專車接送他去高中修數學。在學習上,他從來不需要我們操心,但從小學三年級開始,他的導師就一再面談告知,兒子對班上同學會出現不耐煩的犀利言語。

我們開始了解,腦筋太快也是種問題,於是盡量讓兒子減緩直線進度,往橫向多元發展,更灌輸人類生來不同、各有長短的概念,譬如他手足協調大不如人,賽跑永遠是班上最後一名,希望培養他的同理心。

目前在3C產業研發單位做大數據分析的兒子,每天腦神經細胞習慣如電光石火般飆速,真擔心這樣的他,會不習慣和一年不見,視茫茫、髮蒼蒼、記憶減退、反應又慢的銀髮父母住上一個月,一份「退化報告書」為他做心理調適與溝通,應有其必要性。

記得今年四月在北京交流時,一位坐隔壁的資深中科院研究員,找我聊的不是什麼高深學問,而是如何和已獨立的兒女相處。因為他思念多年的女兒,從哈佛大學畢業回家才三天,父女就大吵了一架。

去年去美國時,某個早晨,我在廚房煎蛋,外子坐在餐桌喝咖啡,突然兒子睡眼惺忪地從臥室衝了出來:「吵死了,你們一大早就吵架啊?」我這才驚覺,兩個老人溫馨的聊天,居然能把睡夢中的兒子吵醒!可見兩代之間,光是耳朵靈敏度的差異就有這麼遙遠。

電腦有問題,請教難得在身邊的兒子,問題解決後,我有禮貌地說:「你教了三次才學會,真對不起喔。」「哪只有三次,我教了你快二十遍啦!」兒子沒好氣地回答。

興奮地和兒子分享一則訊息:「曾在台北東區某條路上,碰到你高中同學,她在某3C公司上過班,嫁給一個還不錯的老公……」話沒說完,兒子立刻切入:「你這沒人名、地名,又毫不精準的對話,實在聽不懂耶!」

我以為經過歲月,有些特性或許也就過了,其實不然。

所以,我給兒子的「成績單」,分成體能與心智兩大部分,體能方面有視力、聽力與行動速度,心智方面包括記憶、專注力與學習潛能。以前兒子的成績單總是表現超群,突飛猛進,但我們現在的報告書可是「滿江紅」,各科目標註的都是負成長,因此在最後總評我寫著:「親愛的兒子,當你正值人生盛世,父母卻已步入黃昏歲月。願你心中一畝田,種下更多的疼惜與體諒。」

親情不完全靠天生,還是要經過溝通與培養,才能成為永遠的親子。我相信只要有愛,沒有走不通的銀河,願和兒子是能親近,可擦撞,但絕不彼此燃燒的星子。

(本文刊於2016/12/02人間福報家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