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銀抗外敵 啟動DNA大改造
【經濟日報╱記者 李淑慧、葉慧心、林巧雁、邱金蘭】2008.04.18 03:22 am
2007年9月29日,這天,英商渣打銀行在台灣市場開了「第一槍」,宣布併購新竹商銀。緊接著,四家外銀跟進併購台灣的銀行,掀起一波金融改造運動。
回過頭來看台灣金融發展史,16年前,政府一口氣開放16家新銀行設立,新銀行急著拉客戶、老銀行忙著固樁應變。銀行家數暴增,台灣金融市場經歷「自由化」的空前洗禮,也帶來不少震撼性的變革。
開國際天眼
量變帶動質變革命
外銀進軍併購國銀,堪稱台灣金融業第二波「量變帶動質變」的革命。
這波外銀來台併購,掀起的「國際化」浪潮,同樣也為國銀、消費者、企業帶來新的刺激。
「如果形容外銀併購國銀有如滿清末年的八國聯軍,那我們(國銀)可不是(不堪一擊的)義和團,」國泰金策略長李長庚說,但是現在本土銀行被綁住手腳,用一手對兩手,怎麼打得過人家?
外銀來勢洶洶,本土銀行業者最耿耿於懷的,就是兩岸金融往來的通路,始終被阻隔。在台灣政策未鬆綁前,相形之下,外銀反而自然享受到「超國民待遇」。
備感壓力的,不只國銀,連基層金融也開始有危機意識。「深怕出現外銀吃國銀、國銀再搶基層金融的食物鏈,」農訓協會處長丁文郁說,如果市場大餅無法擴大,這是未來令人擔心的。
一般消費者也難置身事外。強調扣除風險後要得到適當報酬的外銀,可能就不會做一些無法帶來報酬的service(服務)。
「以前,你到菜市場買個菜,可能會要老闆送你兩根蔥,但以後,你想要兩根蔥時,老闆可能要看這兩根蔥是不是over service ?」一位金融業者說,有些外銀不辦臨櫃繳水電費業務,就是看不上這類沒有賺頭的生意。
但有錢人永遠是銀行的最愛,外銀深耕台灣,位居社會頂端的客戶,投資理財門路勢必更寬廣,但不具議價能力的一般大眾,原本就屬於相對弱勢的一群,令人擔心未來是否會被邊緣化。
對企業戶也有其影響。過去幾年台灣是借錢的天堂,利率低,但好光景可能不再。
揮別低利率
中小企業藉此升級
明基電通財務副總游克用說,「在大陸借錢利率加碼幅度要200個基本點(1個基本點是0.01個百分點),台灣只有50到100點」,外銀帶動銀行整併後,可借的銀行家數減少,低利率時代將成過去。
花旗首席經濟學家鄭貞茂倒認為,這對市場來說是正面的。公司的債信將更能反映在利率上,體質欠佳的、不易向外銀取得融資的企業,也可藉此升級。
至於台灣產業的血脈未來會不會掌握在洋人手中?會不會有其他後遺症?中信證券董事長陳冲認為,後遺症難免會有一點,如外國人是來做生意的,可能不太會配合照顧中小企業的政策,但這個問題也不必太過擔心。
他以最極端的紐西蘭為例,當地沒有本國銀行,都是外銀,但紐西蘭的發展並未出現什麼問題,顯示最重要的還是維持自由、開放的市場,自然會吸引更多的資金、客戶。
畢竟外銀在台的產值,也算進台灣的經濟成長率。香港、新加坡等知名的金融中心,外銀的市占率都很高,新加坡、香港政府最近相繼退稅給老百姓,就是稅收豐收帶來的效益。
當年政府開放新銀行設立,經過多年來的激烈競爭,16家新銀行,被併購的被併購、改制的改制,當年的新銀行現在只剩五家,還能維持不變、正常營運。
這波外銀來台併購,掀起的國際化浪潮,16年後,再回頭來看台灣金融市場,會是什樣的景象?目前難論斷,但至少眼前可以做的是,如何設法避免重蹈過去自由化過程中的錯誤。
對市場經營者銀行來說,最迫切希望的,當然是要走出去,尤其是跨進大陸市場。
總統大選後兩岸氣氛丕變,蕭胡在博鰲論壇一會,雙方對兩岸金融政策都開始有鬆綁跡象。不只間接參股陸銀,甚至開放直接參股,國銀在大陸的代表處也出現升格分行的希望,為本國銀帶來一線曙光。
「開放國銀登陸,只是給門票」中華信評副總裁朱素徵說,要擠到舞台中央,還是要憑本事。標準普爾公司觀察外銀進入大陸市場的表現,即使是香港銀行,進入大陸市場已經一、二十年,還是沒展現什麼成績。
西進入場券
參股陸銀政策鬆綁
不可諱言,台灣銀行業國際化的情況仍然相當落後,即使是國際化程度最深的兆豐銀,海外子行加分行,據點也不會超過100家,有些海外據點還選錯。
舉個例子。明基電通在拉丁美洲有不少客戶,他們選擇跟荷銀往來。游克用說,荷銀光是在拉丁美洲,就有2,000多個分行,「你說,國銀怎麼競爭?」
不只國際化,國銀還需改變只求業績不問風險的經營模式。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吳中書說:「大陸金融市場目前也是『殺戮戰場』,國銀若不求創新,以傳統方式經營,不見得可以存活。」
面對這波土、洋大戰,國銀只剩一、兩年的時間可以整裝備戰。
外銀來台併購過程中,當然也面對不少挑戰。由於系統尚在整合等因素,僑銀及竹商銀員工說,部分外銀海外據點少的匯款速度變慢;勞資糾紛及員工罷工等問題,能否妥適處理,也可能牽制外銀的整合步伐。
面對這波外銀來台併購,政府到底該做什麼?能做什麼?陳冲提出三階段建議。
第一要「讓業者走出去」,政府不能攔,不只是到大陸市場不能再限制,國外增資,資金匯出時,央行也要有更開放的心胸,不要怕資金外流。
第二要「掃除障礙」,把本國銀行走向國際的路鋪平一點。就像當年財政部跟英格蘭銀行談判愉快,取得監理合作默契後,台灣金融業前往英國時,才能順利並獲公平對待。
第三要「積極給東西」,如台灣擁有龐大外匯存底的投資操作籌碼,就可以善用,作為協助國內金融業者拓展海外市場的利器。
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歐巴馬喊出的「CHANGE(改變)」競選口號,打動人心,外銀來台併購,也將為台灣市場帶來「改變」,這個改變可能是危機,卻也可能是契機。下一篇:許勝發 風光半世紀 回首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