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3 18:27:43marcelmarcel

搬家,或一場別出心裁的冒險




不曾搬家的人
對於不曾搬家過的人,假如有機會看到隔壁或對面鄰居搬家,或許難免心生羨慕,因為那是他們不曾觸碰的體驗。他們腦中隨想著不曾擁有的全新且舒適空間,可以懸掛漂亮的裝飾、足夠擺放過往被擠在櫃子角落的珍藏物件。在他們看來,這是一場難得的更新:藉由搬家,可以洗滌某部分不想要的自我,交換更理想的家具,換句話說,獲得最棒的家居生活。
 
喜歡搬家嗎?
當有人問這樣的問題,假如我也回答了YES,那麼時間將會為我的答覆凍結,隨即下一瞬間密集片段的影像直撲而來,一幕幕撥放過往搬家的經驗:影像中,可以看見隨手將東西丟入紙箱,沒有分類,不論是紙箱中或紙箱之外都可以看見物件狼藉,或是被迫從中進行斷捨離儀式的那個自我。搬家的過程中,我被迫具體重整老舊而混亂的狀態,大汗淋漓邁開新的步伐。

我們想要搬家,但也不是真的想「搬家」。
搬家前的整理過程,難免讓人鼻酸感傷,由於我們被迫面對長期以來被遺忘的記憶。從小小的一個扭蛋玩具、一張紙條、鑰匙圈、卡片、記事本、照片到一本書、一雙鞋、櫃子,都可以聯繫起一段情感與記憶。我們被迫不斷地接收情感衝擊,並邂逅了生活的可貴,想要留下一切。
 
一艘象徵自我的船
「我這面牆要漆亮綠色!」「這裡要買一張IKEA的方桌」「地板要貼上木質花紋」「軟墊要長毛的、有可愛的圖案」......,如何配置一台自我專屬的「豪華郵輪」,成為常態搬家者首要的課題與內容;表現出自我的品味與個性,成為了搬家後每一行動的必要條件。
 
一場接一場的冒險故事
隨著搬家的行為越來越普谝,我們腦中的思維邏輯也慢慢變得不穩,並默默將旅程航向倒果為因,開始將搬家的一連串動作視為必然:我們會高舉著「流動性」的旗幟,認同搬家的行為,不僅擴大了生活圈,也意味著擴大了生活體驗,換句話說,這對成長歷程是正面的,勇敢面對顛簸充滿險惡的奧德賽之旅是必然的。
 
記憶所繫之地
家庭的概念由於不定時的搬家,在外形上不斷被重新捏塑。儘管依然包裹著原始「家庭」的理想,在內涵上卻有了更多結構的變形與想像。在搬家之前,我們為下一個居所勘查街景週邊,依憑著熟悉,我們擠出另一種生活品味、生活的模樣。記憶,也以此有了一個明晰可供穿行的空間廊道。
 
我們連成一線
因為家庭、就學、工作或婚姻、經濟等種種關係被迫遷徙。有時我們可以順利與原生家庭親屬劃出遷徙的節點連成一線,儘管大多逢年過節才來往探望,卻依然能夠維繫住原先的情誼。除非住在姻親家相隔遙遠,否則,我們寧可選擇離自己原生家庭近些的住宅做為選項。
 
冷情感
我曾認識過一些人,對他們而言,家庭的意義只剩下空間的價值。搬家的經驗與情感的距離朝著正相關的型態位移。艱困的居住生活經驗,導致他們的個性相對疏離,存在意識高度敏銳,並養成了懷抱危機感入眠的習慣。他們體內深處雖然存放著溫度與愛,但隨著城市街巷間的流轉,器官也翻轉成迷宮般的皺摺,需要冒險家舉起木棒打上火前往探勘。

家庭→住家
在這過程中,我們不再非得認為「家庭」具備某種固著不變的源頭,安居樂業在流動城市中如今已踏在妄想的腳步。儘管不是不想購買一間屬於自己的寓所、真正的家。然而生活在台灣的人,事實上,卻再也沒有人負擔得起高額的房價。「家庭」深刻的內涵被去蕪存菁,藏匿到單純的「住家」這概念底下。長期以來,讓自己習慣尋覓一隅足夠便宜、能夠藏匿心安的住所,成為首要的想像。
 
我不想搬家!
儘管是租屋,然而看著曾經細心打造、精心挑選的每一物件、家具、裝飾,我們會不禁為自己劃出的生活景觀感到滿意。這種歸屬意識通常會長期留存,直到下次搬家時,回顧起那本大部頭肉體遷徙史的那一天,我們才會跑到內心的懸崖邊吶喊:我不想搬家!


上一篇:旅人的兩種地圖

下一篇:喜歡下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