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01 00:50:23 落葉之楓

【財經企管知識】進入世界級競爭 決戰贏者圈

 

進入世界級競爭 決戰贏者圈
‧商業周刊 2007/05/23
6年前,商周首次公布兩岸三地1000大排行,當時我們樂觀認為,落後代表的是潛力。6年後,兆元企業倍增,千億俱樂部破百,我們更樂觀,認為兩岸三地企業挑戰世界第一將不是夢。
【文/呂國禎】

6年前,商周首次公布兩岸三地1000大排行,當時我們樂觀認為,落後代表的是潛力。

6年後,兆元企業倍增,千億俱樂部破百,我們更樂觀,認為兩岸三地企業挑戰世界第一將不是夢。

趕在《商業周刊》〈兩岸三地一千大上市櫃排行〉出刊之前,五月十七日,商周採訪團隊飛到北京朝陽區惠新東街甲六號。

講起營收規模,二OO六年中國石化營收首度突破四兆元,是兩岸三地企業中,第一家營收突破一千億美元天險的企業,營收規模是第二名中石油的一.五倍,更是台灣最大企業鴻海的三.三倍。

走進中國石化大樓,牆上標語寫著「胡錦濤同志指示:要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再往下看,還有「愛我中華,振興石化,為我祖國獻石油」。

解讀一:歐美大廠競相投資 帶動中國企業營收大躍進式成長

社會主義的標語、足以撼動世界的影響力、配上大步邁向資本市場的行動,這些看似矛盾的元素不僅並存於中國石化,也正迅速的改變中國國有企業的面貌。在《商業周刊》最新出爐的二OO六年〈兩岸三地一千大上市櫃排行〉中,進榜的一千家企業,有七家公司擠進兆元營收俱樂部,其中,中國大陸就囊括四席,包括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中國移動和中國工商銀行,香港兩家,台灣則只有鴻海一家。

中國巨型企業的成長並非偶然。二OO六年中國經濟成長率高達一O.七%,是《商業周刊》製作〈兩岸三地一千大上市櫃排行〉以來,成長動能最強的一年。經濟快速成長,帶動中國企業跟著大躍進。

中國市場在崛起,歐美企業爭相拿著大把資金與中國企業合資。隨著企業投資越來越大,企業成長動力跟著壯大,二OO六年〈兩岸三地一千大上市櫃排行〉營收超過千億元的企業,首度破百,達到一百一十一家。

這個「千億元俱樂部」在六年前《商業周刊》首度進行調查時,只有十八家,二OO五年增至八十家,去年大增三八.八%,再創歷史新高。中國企業則是「千億俱樂部」中的最大贏家,營收達千億者首度超過台灣,達五十三家,較去年增加五一%,增長率遠遠超高台灣的一八.二%和香港的二六.七%。

解讀二:上榜門檻上調二O% 無法高速成長就會脫隊

不只是千億俱樂部會員營收成長加速,中國進榜企業也普遍繳出強勁成長的成績單。在〈兩岸三地一千大上市櫃排行〉中,依營收成長率排序的二十家「成長最快企業」中,中國大陸就占了二分之一。今年中國企業在營收的絕對數字上,表現亮麗,平均營收更是六年來首度超越香港公司,達新台幣六百七十二億元。

門檻會快速拉高,因為二OO六年〈兩岸三地一千大上市櫃排行〉公司的平均營收成長率高達二七.一七%。當快速向上的淘汰賽持續進行,換個角度看,上市櫃公司如果每年成長達不到這樣的水準,就會脫隊、就無法在這個高速成長的市場中被看見,長此以往,企業的競爭力也將跟著消褪。

去年十月,中國工商銀行在香港和上海同時上市,上市募資近二百二十億美元,創下全球最大上市募資案例。中國銀行上市募資金額則是全球第二,近一百億美元。

這些大陸企業的香港上市熱,連帶拉抬香港交易所超越紐約證交所、倫敦證交所,成為去年全球最大首度公開發行(IPO)募資市場,金額達到全球IPO市場的一七%。香港證交所業務大增,去年稅後淨利率在〈兩岸三地一千大上市櫃排行〉中也往前推升到第十七名,達六六%。

不只大陸企業,香港也吸引許多國際企業前往上市。例如香港股王宏利金融,上週五收盤價高達二百八十二.八元港幣,在今年〈兩岸三地一千大上市櫃排行〉中排名第九,營收高達新台幣九千四百億元,而這其實是一家總部位於加拿大的壽險公司。

「香港今天無庸置疑,已經成為亞洲金融中心,做為大中華的資金調度和籌資中心,這個平台的角色是很明顯的,」寶來大中華資本市場處總經理黃齊元說。

解讀三:香港轉型服務業為主 把大陸不足之處變有利,乃成功關鍵

香港。成長力道最強大陸、國際資金湧入,去年躍升全球最大IPO市場。
(照片提供/商業周刊)
從統計數字看,香港已成功轉變為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一九八O年製造業占香港GDP(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仍達二二.八%,今天只占三.四%。服務業占比則高達九O.七%。

服務業的熱絡,帶動了香港近年的經濟發展。根據香港統計局統計,香港去年GDP成長達六.六%,是香港十年來的第三高,成長力道強過台灣的四.六%。而香港去年失業率則只有四.八%,是八年來最低點。

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也在二OO五年五月以「香港,回來了!」(Hong Kong, It's Back!)的封面故事探討香港的重新崛起,房地產價格飆漲、高級餐廳推出高價神戶牛排和法國波爾多紅酒等欣欣向榮的景象。

「香港經歷的過程,很值得台灣參考,」浦永灝強調,「他們可以利用大陸不足的地方,把不利的地方,變成有利。」

轉型成功的香港,在今年的〈兩岸三地一千大上市櫃排行〉中表現亮麗。香港企業的平均營收成長率為三六.七七%,高於三地平均的二七.一七%和台灣的一九.三三%,是三地成長力道最強的。

回頭看台灣,利用中國資源與市場的台灣企業,也都成為〈兩岸三地一千大上市櫃排行〉的大贏家。其中,鴻海集團是最鮮明的案例,做為台灣第一家營收破兆的企業,其主要生產重心都在大陸,且是中國大陸最大的創匯企業,單從這一點,就能夠看出鴻海對大陸的依賴。

台灣。西進成大贏家積極布局,鴻海營收率先破兆。遭政策束縛公司大多衰退。
(照片提供/商業周刊)
另兩家準兆元俱樂部會員──華碩與廣達,也是積極投資中國的企業,這兩家公司都靠著利用大陸資源快速成長,唯一例外的準兆元俱樂部會員是台塑集團的台塑石化,去年營收五千三百多億,沒有一座工廠在大陸。不過,在六輕土地即將完全投入使用後,台塑化目前成長動力已漸漸放慢。

台塑石化不是不願意到中國大陸投資,而是被政府限制石化上游產業登陸投資的政策綁死。目前台灣政府尚未開放石化上游赴大陸投資,而且就算台灣政府點頭,要到中國大陸設石化上游產業,還需要中國大陸發改委的審核與批文,另外中國石化的態度也是關鍵。

除了台塑石化外,台灣的鋼鐵業、金融業以及運輸業都是被政策束縛的產業,從營收成長速度看,前述產業的動能已明顯不如大陸企業。例如,中鋼O五年排名第十九,O六年退步到三十二名。國內航空業龍頭華航也從O五年的六十九名退步到O六年的七十九名。相較之下,台泥、康師傅等企業,則因政策束縛少、布局中國早,反而能打敗陸企。

省思:中國內需市場將成新動能 台灣,還要錯過嗎?

整體來看,今年〈兩岸三地一千大上市櫃排行〉,台灣進榜家數衰退、千億俱樂部會員家數第一次被中國大陸超越、兆元企業家數又在三地敬陪末座,這個成績單證明台灣並沒有好好利用中國這個世界工廠。

隨著中國正從世界工廠要轉型成世界市場,中國內需市場,勢將成為兩岸三地企業下一波成長的主要動力。眼看香港利用中國崛起已找到自己的新定位,台灣要到哪裡尋找一個能締造二O%年增率的市場,不利用中國,要利用誰呢?

【更多精彩內容,請看本週最新1018期《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