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06 00:08:53 落葉之楓

【藝文賞析文學】一個背包客的聖經

 

一個背包客的聖經
【聯合報╱邵祺邁(作家)】
2007.08.05 02:56 am
 

「Lonely Planet」書系有多「神」,幾乎每個自助旅行者都能舉出一籮筐理由。在你迷途時伸援手、萬一盤纏用盡仍有路可走,行文有觀點,有批評、有褒貶,讀起來趣味橫生。難怪說是自助旅行者的「聖經」,它比最忠實的旅伴更可靠,絕不會在路上背叛你為難你。如果你要去的遊地「恰巧」不是中文旅遊書的熱門選題,網路上的前輩會口徑一致回答你:「那就跟我一樣,帶本Lonely Planet吧!」

1972年,新婚的托尼和莫琳沿著「嬉皮路徑」,從英格蘭出發穿越亞洲,到達澳大利亞。闖蕩回來,太多人詢問細節,轉念一想:「何不乾脆寫本指南,把一路上的旅行筆記整理出書呢?」隔年,《便宜走亞洲》連同「Lonely Planet」這個品牌誕生,之後是《省錢玩東南亞》、《喜馬拉雅山脈健行》、《尼泊爾:旅行者指南》……三十年過去,「Lonely Planet」已經是在三大洲有辦公室、旗下有六百種圖書、四百餘名員工,年銷量六百萬冊的專業旅行書出版社。「混合自傳、公司歷史和自助旅行歷程」的這本書,即是一路走來「Lonely Planet」這三十年的旅程。

比起被奉若神人的「壯遊者」,惠勒夫婦的旅程不是難度最高、里程最長、經歷最奇特的。但一對純屬熱愛旅行的夫妻,竟發願進入全然陌生的出版業,堅持做出最友善的閱讀介面,提供新形態(個人的、自助的、有趣的、省荷包的)旅行方法,讓旅行者順利地進入當時仍人跡罕至的地區,親炙異地文化──這豈不像另一種「壯遊」:把滿腔浪漫和熱血,化為對工作精準的執念和要求,為了守護第一趟旅行的初衷,不惜投入家庭和生命去搏鬥。

世界局勢瞬息萬變,旅遊業偏偏又和這些變化脫不了干係,有些地區指南書好不容易編採完成,付梓隨即遇上當地宣布對外國遊客的禁制令;有些地區上市時遇上改革開放,全世界的自助旅行者不約而同把目光投向當地,買光架上的「Lonely Planet」。銷售量的漲跌甚或外力試圖介入干擾,從來不曾令「Lonely Planet」乘勝投機或畏縮遲疑,他們持續開發、探訪、寫作和出版,以自己的節奏,持續向前健行。

「一本指南書必須做到三件事。」托尼在〈關於指南書〉一章,提供三十年的編輯經驗談。首先,必須能夠「救命」。在午夜到達一個陌生的城鎮,指南書必須告訴你:「向左轉過兩個街區,能找到一個條件不錯且價格合理的地方入住。向右轉,就有可能被打劫……」第二,應該能教育你。些許的知識有助更加享受旅行,也會讓你成為一名更好的旅行者。第三,一定要有趣。旅行最常見的原因,就是為了快樂──指南書應該幫助你快樂。說來輕巧簡單,但凡受過旅遊書「詐騙」的讀者,讀完肯定感動得痛哭流涕。

「每一位自助旅行者的背包裡,都有一本Lonely Planet。」本書的問世,讓這句響亮的口號接上下一句:如果每位旅行書編輯、作者書架上都有一本《當我們旅行》,那麼成千上萬的旅行者,就不會僅有唯一的Lonely Planet可選擇了。

【2007/08/05 聯合報】@ http://ud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