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縱橫古今【民俗節慶】年年有餘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民俗節慶】年年有餘
2010/2/11 | 作者:林長華
中國人向來對「魚」情有獨鍾,過年的吉祥語中,說得最多、聽得最多的當數「年年有餘」。 「魚」與「餘」同音,隱喻生活富裕,家境殷實,表達了人們追求生活美滿幸福的良好願望。
用魚作為吉祥物歷史悠久,數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彩陶器上就出現魚,有的彩繪數條魚兒,以幾何圖形表現魚在水中齊頭並游的神態;有的彩繪先民頭戴尖帽,面頰及口角兩邊配有「魚形紋」,這興許是在表現先民對漁獲豐收的祈求。
魚是寓意豐收喜慶的文化題材,逢年過節,農民漁民喜歡「魚串蓮花」、「魚散錢籽」、「魚穗合體」等造型的裝飾藝術品。民間家庭除夕的餐桌上,再窮也要弄到一盤年魚,寓意年年有餘,殷切期盼永遠過著豐足美好的生活。
寺廟、道觀裡,魚梆、木魚是不可少的,提醒大眾當如魚目不閉一般精進莫放逸;而神話傳說「鯉魚跳龍門」,描述雖為一般普通的魚,一躍過龍門,就能變成一條騰空飛舞的金龍。因而,鯉魚被當作蘊含事業有成和實現理想的吉祥物;藝術家們更借「鯉」與「利」諧音,聯想創作出「漁翁得利」、「家家得利」等吉祥圖案。
如此生動可愛的魚因備受人們喜歡,也常現傳統年畫及剪紙藝術中,鰱魚與橘子同圖,寓意「連(鰱)大吉(橘)」;魚瓶插戟、福娃舉魚擊磬嬉戲圖,隱喻「吉(戟)慶(磬)有餘(魚)」;金魚和海棠則喻為「金玉滿堂」。另外還有有「福娃騎魚」、「福娃抱魚」、「雙魚爆竹」圖等。
台灣民間傳統的吉祥年畫中,「年年大吉」的圖最受歡迎。畫面上有好大的柑橘和兩條鯰魚,也是取「橘」與「吉」諧音,喻吉利;「鯰」與「年」同音,兩條鯰魚喻「年年」,當然就是寓意年年都是吉利充盈囉。
來源:人間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