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縱橫古今【圖話民俗】推磨做年糕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圖話民俗】推磨做年糕
2010/2/11 | 作者:劉興欽/圖‧口述 林少雯/記錄整理
年關將近,這一年一度的大事,給農村帶來無比的歡樂,可也忙壞了每個家庭;不過,在準備過年的這一連串日子裡,正是考驗每個家族成員的感情,測驗家族中人是否和諧相處,以及是否團結一條心的最佳時機。
過年前幾天,讓家人忙得不可開交的,自然是準備過年時拜拜用的應景食品,當然製作年糕、發糕、蘿蔔糕、紅龜粿、米苔目、菜包等,是年關前的大事。這些糕點,有的用糯米做,有的用蓬萊米做,這兩種米的黏度是不同的,吃起來口感也完全不一樣。
客家人過年吃的年糕,又叫甜粄糕,香香QQ的,嚼起來會彈牙,好吃極了。發糕鬆軟適度,甜度也剛好,超好吃的。蘿蔔糕可煎可炸也可入湯,吃法多哩!至於菜包,餡兒裡的蘿蔔絲、肉絲、蝦米,更是香噴噴,油滋滋,美味可口,讓人百吃不厭喔!
但是,要做這些令人齒頰留香的年糕,得要先將米磨成漿,這工夫可不小,一個人無法完成這繁重的工作,必須家人一起合作,這正可以顯現家族中人團結一心,合作無間的美德。
磨米漿前,米要先泡半天水,然後才開始磨米。從前的石磨相當重,力氣大的三嬸自告奮勇負責推磨,背著半歲大娃娃的小嬸幫忙加米。二嬸的女兒和兒子很乖巧的將泡好的米挑過來,擺在一旁備用。
開始磨米漿了,重重的石磨在大嬸的推動下轉動了起來,一圈圈非常有規律,不快也不慢。小嬸拿著杓子,一下下地舀著米,配合著石磨的轉動節奏,將米和水對準石磨上的小洞口倒進去。磨完一袋,將袋口綁牢捆好,壓在扁擔或大石塊下濾水,又繼續磨下一袋。
磨好的一袋袋米漿,被重重壓著,水一滴滴的往下漏,待水漏乾了,就可以拿出來做年糕了。
就這樣,石磨「轆!轆!轆!」地不停轉動著,杓子也一下一下地間隔敲響著,這個看似辛苦的工作,卻在三嬸和小嬸一邊閒話家常,一邊有規律的推磨和放米的動作中完成。
這是個合作無間的工作,若是妯娌不合,大家板起面孔,話不投機半句多,合作起來是多麼尷尬的一件事啊!
而且不和氣的人在一起做事,默契自然比較差,石磨的桿子,放米的杓子可能一不小心就會撞在一起,桿子將杓子裡的米撞掉,飛得一屋子都是。
所以,中國人講究家庭和樂,更相信和樂才能生財,這就叫「家和萬事興」。家是否和樂,從磨米做年糕,妯娌間推磨和加米這件不大不小小的事上,就可以看出來。
劉興欽老師為這幅和樂融融的推磨圖,寫下了這樣一首意義深長的打油詩:
新年和樂做年糕,
甜粄發糕兼菜包。
你來推磨我加米,
妯娌和諧財壽高。
來源:人間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