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藝術/音樂】〈親子36計〉親情宿緣 發揮慈悲心
〈親子36計〉親情宿緣 發揮慈悲心
文/呂政達
目睹夫妻吵吵和和,過來人會用台語說一聲:「這是夫妻相欠帳。」
若目睹現代父母養小孩,費用和帳單齊飛,恐怕同樣要感嘆:「上輩子欠他們的。」
每到學期初,忙著交學費、教材費、伙食費、安親費,以及有了小孩而出現的額外支出,「欠他的」這種感覺更異常強烈。舉個慘烈的例子,我兒子喜歡玩水,拿個廚餘桶和臉盆,便可到浴室或廚房玩上幾個小時的水,這段時間內,水龍頭維持供水狀態,嘩啦啦流,什麼環保節能他充耳不聞。我家自來水費寄來,動輒幾千元,我只好也嘆一句:「真的是欠他的。」
所以,爸媽們,關於養育兒女的高費用,你怎麼看,是否只能聊供安慰的說:「上輩子欠他們的。」
容我這個爸爸將融合密宗和大乘佛法的「阿底峽尊者修心七要」中,那句「於怨敵恆修」的口訣稍做修改,變成「於宿緣恆修」,當成我們和兒女「上輩子相欠」的觀點。「於怨敵恆修」原來的意思是「永遠要為那些令我們嫌惡的人發慈心和悲心」。這樣想吧,兒女來花我們的錢,是我們在還「上輩子欠的帳」,然而,他們來當我們的兒女,姓我們的姓,聽從我們的指令(當然,頗多的時候,是被不聽話的兒女氣到七竅冒煙),如果親情是一段段的宿緣,安住在這些宿緣裡,就把「養兒育女」當作是我們的「修」。
我不知道這樣的解釋,符合偉大尊者最初傳下的教誨嗎?原本是要啟示我們如何化轉逆境為喜悅的,然而,現代家庭內充滿如此多的暴力、窒礙、困難和衝突,顯然,多數的親子關係仍難安住在現世的宿緣內,最後,便成了「相欠帳」的「孽緣」。
<獻計>
「現代複雜的親情,又不是11世紀阿底峽尊者活著時所體驗的印度和西藏。」當我在一次父母成長團體分享「於宿緣恆修」時,得到這樣的回響。
我說,對啦,但有一件事是沒有變的,要與孩子和好、相處融洽,父母仍需要極大的「慈心和悲心」,只有「愛心」常令父母失去方寸。
能夠這樣想,也許能將父母帶入另一種悟境。雖然,每個月我收到水費帳單,仍不免頑冥地哀嘆一番,難道是上輩子欠自來水公司的嗎?
自由時報-99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