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1-13 07:45:30徐毛

板橋人,板橋市(上)


記得國中時候,父親經常到北部出差,一去就是三、四天。
基於升學壓力,那時後我和我弟一回到家,就必須關在房間裡唸書,很少踏出房門。我常隔著房門,聽見父親對母親講述北部的情形。時至今日,內容雖已不復記憶,但對那些地名卻仍有印象,其中板橋與基隆,正是父親最常談起的地方。

國二時的暑假,母親為了抒解我們的功課壓力,帶我們上台北散心,順道探望父親。那是我第一次真正的看到板橋。記得那天下著雨,板橋市交通混亂,一點也沒唐詩中「人跡板橋霜」的美感。心裡的幻想與實際情況落差甚大,我對板橋大失所望,以致跟著忽略了那天途中的情景。直到赴笈北上之前,我對板橋的印象始終停留在當時,那是一種由雨水及灰塵交織而成的陰暗畫面。

民國九十一年底,因為作業上的需要,再度踏上板橋。
在數度的往返中,對板橋市的瞭解漸趨深刻。矛盾的是,逐步形成的新印象,漸漸模糊了舊記憶,在我心底,板橋始終保持著兩種截然不同地樣貌。而至今,我仍舊無法明確指出,當年的那段路途,到底從哪裡開始,又在哪裡結束?彷彿它就這樣淹沒於荒煙蔓草間了。


◎第一章

根據古記錄,台北地區在康熙四十八年(一七○九年)就已開始拓殖,距今約兩百九十三年。當時泉州人陳賴章向官府提出申請,開墾大加納地方。據說這也是台北的發祥地。同一時期,新莊平原也由閩人逐漸開墾其區域,村落到處林立。
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年),距今約兩百六十九年,龜崙嶺山路(桃園→新莊)正式開通,移住者漸漸增多。道路的開通,連帶影響了整個海山地區的發展,於是便形成了海山口(新莊)街市。
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年),漳州人林成祖率領鄉人渡海來台,最初落腳於大甲,直到乾隆十五年(一七五○年)才向官府申請,進行擺接堡地方的開墾。林成祖最先開拓的地域正位於後埔、社後兩區,他開鑿大圳,引水灌溉,授與佃戶耕作。


◎專訪黃炯至

我叫黃炯至,祖先是漳州南靖縣人。
第一個來台的叫黃永山,他是跟他兄弟一起來的,大約在兩百八十年前左右。總之我們社後這裡,第一個姓黃的祖先就是他。他從嘉義——以前稱作諸羅縣——上岸,後來在那邊過世。那時很多閩南人都是從南部登陸,而那裡的土地又有限,所以他的兒子就開始往北部發展。直到差不多一百多年前,黃永山的祖墳才遷移來北部。

早期板橋北門街附近,到現在我們社後區一帶,都是我們祖先開墾的地區。他們在北門街那邊挖兩個大魚塭,而社後這裡則專事農耕。北門街附近有座廟,叫「北極壇」,祭祀玄天上帝,當初就是我們祖先與地方仕紳合資興建的——早期的廟宇都是家廟啦!後來才慢慢變成眾廟。廟宇性質的轉變,每個地方都差不多啦!

我們黃家在這邊住很久,日據時期就已經成立了祭祀公業,直到民國八十二年才正式向政府登記。
黃家在社後區屬於大姓,不過這裡還有另一支姓黃的。我剛說的是我們這一支黃姓的歷史啦!與另一支無關。是我們祖先先來這裡的耶!不過時間也沒差很遠啦!他們那支繁殖的比較少。我們第一代祖先總共有六個兒子,我們是屬於第二個兒子的子孫,他生的最多,其他兒子都很少……如果大家都像第二個兒子這麼會生,那不得了!現在我們起碼好幾千人。

祭祀公業就是管理祖產的啦!當然,財產不少才會成立這種組織,我現在也是委員之一,呵呵!。祭祀公業裡的成員,每一家最年長的那位就叫「派下員」。像我這一家,我爸爸現在是最年長的,他就是派下員,我是他的兒子,就是他的「派下」。日據時期我們的派下員就差不多一百五十多人了,所以你看看,現在有多少黃家人?光我們社後區就有兩支黃姓。一支黃姓就這麼多人,兩支合起來,這地方有多少姓黃的?

當然啦,說到大姓,還有什麼姓潘的啦!姓王的啦!人數也都不少啦,但是和我們沒得比。黃姓在台灣屬於第三大姓,除了陳、林之外。目前陳林都沒有組織全國宗親會,所以目前宗親會規模最龐大的就是黃姓,每年都定期舉辦。目前的理事長在桃園龍潭,那裡是總部。


◎總結

在全球化第一階段,大台北地區的發展,因為陸運的不發達,故交通多以水運為主。當時的重要城市多半分佈於淡水河流域,尤其是新莊,因位置處於交通樞紐,於是便成了最大的商業集散中心。

康熙四十年,台灣發生一連串荒歉,導致米價提高,當時地方官吏為了獎勵墾荒,於是禁止大家種植利潤較高的甘蔗。政策一發佈,許多人如陳賴章等,開始向政府申請至台請墾。當時北部荒地面積廣大,卻無人開拓,便成為這些人的目標。在這段期間,龜崙嶺道的開通,無疑使新莊市成為了水陸交通要衝,也因此,與新莊相鄰的板橋也連帶受惠。
黃文進 2011-04-01 18:51:43

板橋黃永山祭祀公業會是說福佬話的客家人(世界文化遺產田螺坑土樓)子孫

LUKE 2010-05-27 10:40:54

相較之下,台南的械鬥不多,像清末至日據的兩大聚落麻豆鎮、台南市都是漳泉共墾

LUKE 2010-05-27 10:34:21

原來板橋黃姓是漳州南靖客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