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22 03:07:51七月

讀品:少年作家之死

  一開始不得不嘮叨,翻譯家的語彙重組能力,真的會影響讀者閱讀的感受。如果你是很用功的讀者,應該看看原文創作。另外,應該不能依賴書封上名家推薦的好話,就抱著不當期待去閱讀;儘管最後你可以驗證這的確是本好書,可是閱讀過程如果沒有想像順利,你會對推薦造成的期望感到苦惱。

  少年作家之死,作者史蒂芬‧米爾豪瑟以巧妙的手法,幻化作一位不讓讀者容易意識到的少年作家傑弗瑞,拼湊回憶來寫其心中的早逝作家暨同學,愛德文的傳記。起始是一篇聲稱為傑弗瑞國小同學的讀者,偶然翻閱到傑弗瑞寫愛德文的這本傳記,寫成類似感觸的書序。成功引導讀者進入「你正在閱讀一本傳記」的情境,並將傳記描寫對象的記述由時間點分成早期、中期及晚期階段,展現了這本書奇特而格局龐大的架構。

  米爾豪瑟變成書中的傳記作者傑弗瑞,寫他從小和愛德文一起長大,一起讀書,一起經歷的事情;記憶之清晰,實在很難想像童年的一切是如何被清楚記得。這點出了傑弗瑞雖然沒有明指自己是作家,卻從小就具有作家敏銳易感的特質。而且通書看來,這就是作家傑弗瑞從童年就有計畫完成的傳記,多重指涉的書名,甚至可以推測作者米爾豪瑟的企圖,以及對寫作這個工作的熱愛與敬重。

  常常在生活的片刻,想起一個人和他/她做過的一些事情,似乎對方在我們心中,已經悄悄的銘刻出一本傳記。隨著相處經歷過的時間越來越多,傳記的質量就越發增加。閱讀這本書的內容,延伸的感性觸角就會深入到許多曾在某個人生階段印象深刻的人,是很奇妙的體驗。

  這本書嚴肅的地方在於,大肆談論一種對寫作熱情的感動。

  忘記是誰說過:寫作,是比死亡還沉默的孤獨。作家莒哈絲也大談過孤獨與寫作密不可分的關係。書中傑弗瑞寫愛德文的一些瑣事,都大量透露了一種深刻的孤獨感,忍不住想起自己認真寫東西時,聽不到很多聲音或害怕被打擾的狀況。就這點而言,非常感同身受。然而愛德文在短短一生之中,面臨愛欲、創作、遊戲、家人的生活憂鬱情懷,也完全可以對比當今許多作家自殺身亡的原因。

  中期階段當中,描述了愛德文和一些同學交往的情形。關於一些愛情或友情的曖昧,傑弗瑞都以細膩的觀察去描寫,似乎也是因為傑弗瑞對愛德文多少也存有特別的感情。這讓他的觀點附有另外一層意味。在作者米爾豪瑟安排之下,那位聰明邪惡的女孩蘿絲和粗暴狂妄的男孩阿諾,雖然都和愛德文有過深刻的互動關係,卻都是以意外死亡倉促的結束生命,愛德文也就這樣一再被孤立。我幾乎想起了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文中大量使用死亡的意象,因為一個點的終結,往往突顯了原主線的方向、立場。另外一方面,由於書中這兩位人物在情節上都和愛德文走到一個死胡同了,用死來劃下句點,有時也是很聰明很斷然的做法。愛德文在歷經這些摯愛過的人一一死去後,多少也為結尾「想要自殺試試看」的念頭埋下伏筆,卻也刺激而形成了他死前唯一小說作品《卡通集》內容的枝梗。

  其實大概可以了解原著使用字彙之堅澀,所以對於譯者在晚期階段才似乎進入狀況的翻譯,仍感佩服。畢竟晚期才是作者米爾豪瑟一長串起伏鋪陳,所要掀起的高潮。愛德文死亡的片刻,我就忍不住想起老國片魯冰花其中一幕,主角古阿明在河邊畫下最後一筆山水後,蠟筆從昏倒的他手中滑出來。一瞬間的感動,就非常足夠了。

  你從沒想像過自己也許是一顆種子,帶有一種目的性而成長。成長過程中,看到別的種子在一些風暴中夭折,於是也預感了自己終有一天將要喪生在一場無法抵抗的風暴中。趕在那場風暴來臨之前,用盡體內所有養分奮力的成長,慢慢的發現自己是屬於什麼樣的種子,將開什麼花、結什麼果,只是沒有想到努力開出最燦爛的花朵之後,那場注定奪去你生命的風暴就來了。

  這本書剛開始讀,其實很悶,你可以怪罪翻譯,但更要相信這只是個過程。愛德文喜歡的類似繞口令發音練習遊戲,恰恰好可以在快要打瞌睡的地方引起興趣。說不上是本很推薦的書,因為太慢熱。這本書不勵志,也沒那麼有趣,但如果你想要了解作家養成的條件,或是怕失眠,都可以讀讀看。







  少年作家之死
  史蒂芬‧米爾豪瑟 著/胡娟暐 譯
  小知堂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