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29 19:43:20maling

8/23 如何以靈性角度看待關係

※談信任

【信任】是堅強牢固的關係的基礎。

我們不能強迫其他人來信任我們,可是我們能盡最大的努力,以能令人信任的方式行為處世。

我們應該成為被信任的人!【信任】必須具備以下的品質:誠實(說真話)、信守承諾、有愛心、穩定(可以依靠)。

我們常常太輕易承諾,卻做不到,甚至記不得可是被承諾的人卻不會輕易忘記。我們應該對承諾抱持謹慎的態度,承諾了就要一諾千金。

如果一個人容易情緒化,將很難被人信任他。

穩定(可以依靠)在親密的關係裡是非常重要的;丈夫應該是妻子可以依靠的對象;長輩(父母)應該是孩子可以全心依靠的對象,家庭才能平靜。如果父母經常爭吵孩子會有不受保護的感覺(缺乏安全感)。

依據維達經典:我們應該處在善良屬性上來為人處世,控制自己的感官,也許會看到自己特別想要享受的東西,但是我們會去分析:如果做了(要了)這件事情,就會讓我們成為不可靠的人、不值得信任的人,那我們就不會去做。

維達經典舉了烏龜的例子:烏龜的特性就是遇到危險就會反射性的把頭和四肢收回龜殼裡;一個值得被信任的人,他的行為處世就要像烏龜,如果被外界的感官享樂所吸引牽動,一但察覺就要馬上像烏龜一樣,縮回歸殼裡。

萬物都有可以學習的長處,同屬創造者。愛萬物=愛奎師那。

狗:忠誠。  貓:愛乾淨。

※談誤會

例子:甲開車讓乙撘便車,乙背著一個大紅包上了甲的車,乙是個殺人犯,大紅包裝的是個死屍。乙下了車卻把大紅包(死屍)留在甲的車上。於是甲遇到了警察臨檢,被捉回了警察局,由於甲的認知始終停在他只是讓素未謀面的乙搭了便車這樣的小事,可是警察其實是把他當成殺人犯。所以發生了以下的誤會:警察說:「我們在你的車裡找到你朋友了!」警察指的是死屍。甲問道:「是那個搭便車的人?」警察聽成了甲承認那個死屍就是搭便車的人,並且要甲認罪。甲以為只是路邊撒尿或讓人搭便車這樣的小事,於是說:「是是是我犯了罪.我知道你們還要工作,行了,我承認我知道我這樣是不對的….」警察說:「首先你告訴我為什麼要這麼做?」指的是殺人的動機。甲回道:「嗯..不知道..無聊他就一直不閉嘴,一直在講話」指的是讓人搭便車這件事。警察再問道:「這是你第一次做嗎?」指的是殺人。甲回道:「不是。也許是2025..」不是第一次讓人搭便車。於是警察把他當成殺人狂魔海扁了一頓。

生活中會有大大小小的誤會;有時候我們的好意會被對方所曲解。我們知道我們內心的想法,當別人來跟我們談話時我們知道對方如何影響我們,但是我們傳達給對方的可能有50%是對方接收不到的,也不知道我們如何影響對方,只知道對方的行為對我們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但是我們不知道對方心裡實際上在想什麼。

一般情況下是:當我們的心是好的,我們也會覺得整個屋子裡的人99%心都是好的,但是我們不知道我們那份好心是不是以一個正確的方式,讓對方正確的理解到,當我們不喜歡有些人做一些事情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質疑對方內心的狀態好的溝通交流就是要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

要理解到每個人看世界的眼光都是不一樣的,看事情的角度也不會一樣,同一張圖片,有些人看到的是年輕的美女;有些人看到的是醜陋的老太太….沒有對錯,只是角度的不同。要學習分辨什麼是真相什麼是我們的感知。包容不同的觀點與角度,不需要堅持自己看到的才是真相真理。

看世界的心理狀態是幼稚的人會自覺自己是:很講理的人、沒有偏見、如實的看世界。如果有人不同意他的觀點他就會有三種選擇:1.也許你是很好的人但是你的訊息真的很不一樣。2.也許你非常的懶惰而且不是那麼有智慧。3.也許你真的不是而我是很好的人。

幼稚的看問題的方式影響著我們;每個人像是住在電影的世界裡,自己當主角,問題是每個人都在播放自己的電影,但是在一個螢幕上同時播上3部或10部電影只是一團亂。

不要總認為自己一定是對的,要努力去理解別人是怎麼看這個世界的;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就是錯的,這只是意味著我們比較平衡、穩定、了解我們自己的感官知覺,並且願意去了解別人如何看這世界。

※談溝通

7%取決於我們說什麼>郵件(寫信)

35%取決於我們怎麼說>電話(語氣、聲音表情)

58%取決於我們的肢體語言S>面對面 O>敞開  L>前傾  E>目光交流

分心同時做多件事情,對信任不利。

當個很好的【聽眾】是建立真正的信任和愛的關係最重要的基礎要件。

聽眾>要專心謹慎的聽,不要被激情屬性所影響,一直想著要回答什麼。放掉主觀,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同理心)。

先去了解別人,別人才會想要了解你。

分享也要了解對方是否有興趣,如果努力和對方分享奉愛瑜珈,儘管我們說的都是對的是真實的,可是對方根本沒興趣,那就像是手術成功,可是病人死了白忙之外還有反效果。

嘴巴說什麼是耳朵聽到的;但是發自內心裡說什麼是對方的心能聽到(接收)的。

這世界絕大多數的人都想談論自己,會選擇不談通常是不覺得對方是認真在聆聽,或是不習慣別人的聆聽。我們可以試著先敞開自己,給對方一些肯定,引導對方說出來。

如果我們察覺到對方心裡有事,也許他不想談,我們可以跟對方表達關心和如果你想聊聊隨時可以找我的意願。這樣就好,不至於給對方太多壓力,又可以表達自己的關心。

溝通交流是一個銀行的帳戶,你可以把存款放在對方的帳戶:聆聽、親切仁慈、記得對方的生日等等。你也可以從對方的帳戶支取:不尊敬對方、不親切仁慈、不守承諾等等。

○頌咒時可以練習與人交談時的聆聽。頌咒時應該是專心、尊重的。

聆聽、尊重的關係並不是只對絕對的創造者--奎師那。世上萬物每一隻動物、每一株植物、每一個人都是絕對的創造者創造出來的,我們都是兄弟姊妹,有一個共同的父親,當我們對兄弟姊妹都很好時,我們的父親就會感到高興。

一個靈修之人不可能讓全世界的人都愛他,但確實是有很多人會愛他。

※談需要

○例子:家裡只剩一顆橘子,兒子和女兒同時跟媽媽要那顆橘子,但是不說為什麼要,媽媽問了兒子和女兒為什麼要橘子?原來兒子真正要的是橘子皮(做蛋糕);女兒要的是橘子的果肉(做果汁)。於是兩人都百分之百的到自己想要的。

人們說出他想要的,但不說為什麼要,也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溝通時要問清楚為什麼要?這樣才能給出正確且符合需要的東西(答案)。

人與人之間的對話,聽到的說出來的只是冰山一角(百分之20),要用心了解對方真正的需要。

如果一個人因為不受重視、被忽略而感到生氣,他只會說:「你忘了我的生日並且在生日宴會上忽視我」卻不會說:「我要你看重我、尊重我、愛我」也許我們當下會反射性的為自己的忽略辯解,但是如果我們能夠了解人們真正的需要,就能幫助我們解決這些問題。

絕大多數的人都需要被欣賞、被尊重、被珍視、被愛。所以要知道人們說的是什麼?真正要的是什麼?

妻子總是抱怨丈夫花太多時間在外工作,沒有花足夠的時間待在家裡;她的真正需求是需要丈夫的愛和關心,以及孩子能夠在充滿愛的家庭環境中長大。可是她卻不這樣說,而只是用抱怨的方式來表達,這樣的溝通對信任的關係是種傷害。也許丈夫花那麼多時間在外辛苦打拼,也許是想要家庭的成員肯定他是一個供養家庭的人,一個負責任的人。

當雙方開始談論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而不是只是強調自己的立場的時候,就可以發現並創造出很多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

生氣、憤怒時最好不要談,因為說的話通常會後悔,人們也會認定出於憤怒時說的才是真心話;分析三種自然屬性:憤怒是由於愚昧屬性,當我們處在愚昧屬性時,我們的意識是被雲紗霧罩的,所以當我們憤怒時最好是閉嘴。

可以練習從高處往下望,可以幫助我們從比較超脫的角度看世界。

不要猜測對方的想法;猜測的行為跟驢子一樣的愚蠢。

直接跟對方說出你的想法。不要透過第三者傳達,也不要對第三者抱怨或發牢騷。關係才不會分裂與緊張(焦慮)。

如果一個追求靈性健康的人成為那個聽到抱怨的第三者,他可以建議對方直接找當事人聊開來,或是建議三個人一起面對面談。這樣才是健康且正面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