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24 12:57:16M圈管理員

09劇場回顧:覺醒與嘗試

    澳門藝文空間的串連,可以從98年石頭公社的“藝術家工作室開放日”,十位本地藝術家把他們的私人創作空間開放參觀,接着便要到07和09年的澳門藝穗,各個小型演出和展覽安排在澳門多個藝文空間和民間小劇場中舉行,一個節期裡,觀衆和參觀者便可以瀏覽澳門絕大部分的民間藝文空間,這一波藝文空間的串連,民署的藝穗只是推波助瀾,多個澳門民辦藝文空間/小劇場,如窮空間、貓空間、三巴藝門、戲劇農莊黑盒劇場等在07和08兩年逐一成立才是主因,加上原本已存在曉角實驗室、石頭公社、拍板視覺藝術團、牛房倉庫、紫羅蘭舞蹈團、邊度有書等藝團會址和藝文書店,以及08年出現的天邊外(澳門)劇場會址和戲劇農莊黑盒劇場,連結起的不只是節目地點,而是一個非官方文化的板塊;放在07和08年,澳門人在重建主體性和本土意識上的各種行動裡作整體觀察,澳門藝文空間的興起,可以說是一股來自民間的、尋找自主空間、自求生存模式,建立文化主體性的覺醒與嘗試。2009年,民辦藝文空間仍然有增長趨勢,除了比較受注目的一號藝術營地(耶穌會屬西望洋創作中心管理),還有位於葡國領事館背後的凹凸盒子(由凹凸製作經營)。

    過去幾年,由於政府強勢而傾斜的公共文化投資,讓人有個錯覺是澳門文化藝術,都不得不沾染官辦文化的色彩,而今,非官方展演場地、工作室的興起,串連日增,大有機會從此提升非官方本土藝術、文化的能見度;也許欠的是更具前瞻性、能夠平衡不同藝團、藝術家工作方式和觀念的整體協作模式。當然,經營一個空間,始終有別於一次性的創作,可持續的管理模式,以及一闊三大的開支等,都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回到劇場,石頭、紫羅蘭等這次串連活動,以“習作”為名,當然是互相學習分享,重於尋找更大觀衆群;一個更現實的問題是,一場在民間小劇場中上演的戲劇或舞蹈,它可容納的觀衆有多少,大概不說自明;即使撇開票房收益的問題,一個本土創作,如何接觸更廣泛的觀衆群,09年,很多澳門小劇場團體或劇場工作者可說做了相當的努力。

    (回顧09劇場·二)

    踱 迢

 

原址 :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09-12/21/content_4063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