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24 12:54:40M圈管理員

下一個十年,澳門演藝能走多遠?




    “人生有幾多個十年?”本文見報之日,正是澳門回歸以來度過第一個十年、並邁向第二個十年的新開始,站在新的十年起點,這期演藝版專欄不如來探討一下澳門演藝力量的發展之路。

    十年來,澳門給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一直自我標榜擁有“中西文化交融四百年”悠久歷史,但當從官方到民間都在探討如何將“文化資源”轉化成“文化產業”的時候,竟發現自己兜裡原來空空如也,而座談會、硏討會、交流會、考察團、調硏報吿弄了一大堆之後,現在停下腳來看一看:電影、電視、廣播、動漫、出版、廣吿、藝術品、時裝、音樂、表演藝術、電子遊戲……十年過去,不要說走出澳門,就算在澳門小城裡,你又覺得哪一樣可算做打出了名堂呢?

    談到澳門的表演藝術發展,不說不知,其實歷史上也曾有過輝煌時期: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澳門的舞台表演藝術實力曾令香港也刮目相看,兩地實際水準距離並沒有相差太遠。不過,在香港文化中心、香港演藝學院、香港話劇團、藝術發展局等機構陸續出現之後,香港在扶持本土舞台藝術發展方面不斷進步提升,日子有功,也推動香港相關藝團與藝術工作者向專業化發展;反觀澳門卻停滯不前,一直無法跳出“業餘”兩字限制,漸漸被香港甩在背後,到今天更無法相提並論。那麼,為甚麼實力曾經差不多的港澳兩地,短短二十年演藝力量各自發展,竟有如此之大的分別?其中原由足可撰論文詳加分析,但簡而述之,香港的發展講究“軟硬件並舉”,在“人”身上下功夫、在專業發展上下功夫,應該是兩地發展雲泥之別的關鍵元素。

    說起來,澳門不是沒有硬件,99回歸興建的文化中心對澳門演藝舞台的專業化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有了專業舞台與設備,澳門觀衆的選擇多了,澳門藝術工作者的專業展演平台也有了。但光有舞台還遠遠不夠,因為“舞台”其實是表演藝術整個價値鏈的最後一環,在作品搬上舞台“開花結果”之前,還需要創作、表演、技術,以及藝術行政等各方面“深耕細作”的基建配合,而要達到這一目的,最重要的,就是政府必須提出一套系統的、制度化的、具前瞻性的文化政策,還應具備長遠的發展視野,以及讓民間力量成為藝文主導力量的胸襟。

    文化發展本就該以民間為主導,政府的作用,主要是透過政策扶持和制定制度,營造一個公平、健康的文化藝術發展環境。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澳門的實情恰恰相反,雖然回歸後經濟環境不斷改善,政府財力越來越充裕,但我們看到的,卻只是動不動就派錢的暴發戶式財大氣粗,對於公平、透明的文化資助制度的建立、藝術資助政策的完善配套、藝術敎育的多層次紮根,以及本土演藝專業人才的鼓勵和培養,卻沒有眞正落實推動。至於文化發展的長遠規劃,更旣無核心理念,也無清晰目標,所抱持的,仍是只講裝飾門面的舊思維。結果,十年過去,澳門的現實變成“官強民弱”,大部分資源淪為政治籌碼,眞正的本土藝文力量卻相當微弱,而不論是藝團還是藝術工作者的專業發展更無從談起,許多有心發展的藝團限於資源不足、人手有限,不少都僅憑對藝術的愛好與興趣而勉力維持。如今,站在第二個十年的新起點,熱愛舞台表演藝術的澳門人該如何自處?現在大家來想一想,還不算太晩吧。

    李    爾

    iamleer@gmail.com

 

原址 :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09-12/24/content_407579.htm

圖片來源 : http://blog.163.com/kenson_1/blog/static/9567595920096260592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