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4 22:03:23M圈管理員

民間劇場 : 劇場的尋找史

    澳門有幾多戲迷曾經像龍田舞台的主人一樣,索性便給自己建一座劇場?

    一位大陸的年靑導演跟我閒聊時,說到一位前輩跟他說的“警世寓言”,前輩問:什麼時候,中國人才需要表演藝術?年靑導演正想搬出一些“戲劇的功能”之類的常識,前輩說:表演,在中國人而言,都是邊吃飯邊觀看的東西。要不,就是一個書生在樹林裡,詩情畫意地彈琴給自己欣賞。所以,中國人的表演藝術文化,從根本上與西方有很大差異。年靑導演說前輩的話有理,我說,前輩少算了一樣,中國人在喪禮儀式上的表演也是很重要的。年靑導演點頭說:有理,但誰叫自己喜歡呢?

    龍田舞台也好,更早的清平戲院也好,主人都非富則貴,的確可以邊吃飯邊看劇場的,從小到大,土地誕時在雀仔園看大戲,也是滿街酒席,而從內地邀來的戲班走後,舞台還是一個沉默的空間而已。崗頂劇院當年雖非完全官辦的劇院,但它的官方地位,以及對不同社群的排除性也不可謂不強,後來成了艷舞場,自然也有年齡限制;八十年代中後期曾開放被民間使用,但被評為文化遺產後,便只屬於官方樂團的根據地。

    所以,從澳門現代戲劇的發展而言,尋找表演場地可說是一個重要的,比當中的演出更具戲劇性和創造性的“演出”。從有限的資料來看,除了抗戰時期處處是舞台的抗戰劇外,澳門現代戲劇史,就是一部“尋找劇場史”。學校禮堂是最熱門的選擇,另外,盧九公園春草堂、電影戲院,也曾是八、九十年代常常出現的戲劇場景,自綜藝二館,澳門現代戲劇才有了較穩定的發展。不過暫時的借與租,對戲劇的自主性以及民衆性也有一定障礙,於是一直又有些戲劇發燒友不倦地尋找眞正屬於民間的、自主的劇場;之前提過周樹利老師在住所的迷你舞台外,望德堂區一座古蹟的靑年活動中心也曾經被視為一個具藝術中心(包括表演場地)潛質的場所,96至97年間,有兩個熱愛戲劇的大學生曾嘗試借用一間位於沙梨頭街口小巷的小小地舖作表演及排練場地,結果又是從開始已結束。九十年代末經濟不景,連帶劇場界都比較沉寂,正正這個時候,曉角劇社看準樓價低的時機,買下一個位於北區的工厰單位,成為澳門第一個從廣義上可稱民間劇場的地方。

    (民間劇場·五)

    踱 迢

 

原址 :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09-12/13/content_4029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