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余英時〈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筆記(8)段玉裁現象
【本節標題:八:結語 】
【按:主題一】
.600年宋明理學在清代沒有忽然消失,而是逐漸溶化在經史考證中。
.宋明時代,程、朱、陸、王的「尊德性」,到清代,程朱、陸王學者,都以「道問學」為外貌了。
.王白田[1](按:尊朱)、李穆堂[2](按:尊王),都是採用「道問學」說「尊德性」的優秀學者。
.以上王、李的著作,比王陽明「朱子晚年定論」、陳建《學蔀通辨》[3]要嚴謹、客觀。
.【按】明代陳建《學蔀通辨》,反王。
.【按】明代羅欽順《困知記》,反王。
.【按】清代李紱ㄈㄨˊ《朱子晚年全論》,尊王。
【按:主題二:段玉裁現象】
.段玉裁晚年推崇理學,又自責生平喜言訓詁考證。
.余氏分析,段玉裁自責、悔恨、懺悔,這種現象的原因是:
.雖然考證學有其優點:發揚儒家致知的精神。
.但考證學也有缺點:
1不免使「道問學」、「尊德性」越分越遠。
2「道問學」疏離了「尊德性」、「世道人心」、「成德」。
3儘管追求的是儒家經典的知識,學者不免自我懷疑,考證學於己何益。
.余氏提到,至於講「尊德性」是否有益於「世道人心」、「成德」,余氏說「純是一事實問類」。(按:我對於「純是一事實問類」這幾個字的意思不清楚)
.【清代學術的結論】余氏說:我說清代思想史的中心意義在於儒家智識主義的興起和發展,我所指的正是這種「道問學」的精神。「智識主義」不過是「道問學」的現代說法而已。[4]
.【清代學術的結論】余氏舉證,他對清代學術的結論,來自清代學者。
.余氏說:段玉裁的外孫龔自珍告訴我們:儒家之道不出「尊德性」和「道問學」兩大端,清代的學術雖廣博,但「其運實為道問學」。[5]
.【按】:余氏以「內在理路」,釐清:清代之運,何以是「道問學」的問題,因此撰寫此文〈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