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4-20 01:00:45曹墉=倫爺

〈先天﹖後天﹖〉

昨天與一位堂友吃下午茶。不止享受食物,也享受對話的內容。頗意外,出奇地投契。談話間,聊起星座的問題,後來想想,仍有很多說話想講,不如就寫在日記。

我們談到星座是否可信的問題。我雖不相信「星座運程」,但認為「星座性格」頗為準確。有人不信,理由是「難道同一天出生的人會有一樣的性格﹖」我同意。不過,「星座性格」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為什麼呢﹖

以我為例吧。每次當我看到自己的「星座性格分析」,總會有點共鳴。奇怪的是,這種共鳴以自己所屬的星座分析最為強烈,看其他星座的性格分析,會認為與自己的性格不符。為什麼會這樣想呢﹖於是我思前想後,搜尋自己的記憶,竟發現這種「共鳴感」是與日俱增的:初中時候看這些星座性格分析,只覺得有一半準確。後來,人愈大,便愈認同這些分析,覺得準確程度不止五成了,可能是七成、甚至八成。

於是我再想:既然如此,到底「星座性格」是先設還是後設的東西﹖舉個例,到底是金牛座的人註定有金牛座的性格,還是「金牛座的性格」在不知不覺間在金牛座的人身上起了作用﹖

人追求認同感。尤其會將自己認同的東西在腦海裡加以強化。這個道理不難明白,如一個人認同某種東西,最初可能只是認同六成,時間久了會慢慢變成八成、九成、甚至十成。「星座分析」只需令你認同部分準確,看得多以後你就會愈來愈認同。我相信其中一個原因是—你強化了某些被描述的性格。

這又牽涉到另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性格是先天還是後天形成的﹖我們既然清楚「性格改變命運」的道理,於是這個問題便變得異常重要。所謂「三歲定八十」,又有多少程度上的準繩﹖

要談這個問題,就得從「環境」和「基因」兩方面來談。簡單而言,即是先天後天的問題。有不少人相信「環境影響性格至鉅」,尤其是父母的影響。他們更認為不少人的性格在童年時期已經成形及固定,成年後亦很難改變。心理學家特別喜歡用個案的家庭背景來分析問題。例如,某些女同性戀者由於在少年時期曾遭後父侵犯,因而厭惡男性,轉投女同志的懷抱。不止心理學家,很多宗教團體也認為「同性戀」是後天的、是不正常的。

中國人相信「三歲定八十」,於是有這麼一種古老傳統:當幼兒滿周歲的時候,大人們會用「抓周」的方法來估計一下幼兒的將來發展。怎做﹖很簡單。大人們會在桌上/地上擺放數樣東西,任幼兒去抓,抓著什麼代表一種性格偏向,甚至是將來的發展方向。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抓周」故事主角應該是賈寶玉,不過他的「抓周」故事已為人熟知,我無意在此重複。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大學者錢鍾書先生。話說錢鍾書剛滿周歲的時候,其父讓他「抓周」,錢鍾書結果抓著了一本書,於是得名「鍾書」(見楊絳〈記錢鍾書與《圍城》〉)。後來的事實證明,「抓周」何其靈耶﹖

說到抓周,不其然想起一個笑話。這個笑話出自李力持的《真係笑話—前篇》,故事內容是這樣的(文字經過修飾):

+++++++++++++++++++++++++++++++++++++++++++++++++++

小肥谷往心理醫生處做測試。醫生先吩咐護士在檯上放置手提電話、漢堡包和手巾仔。醫生帶了小肥谷入房後,便走到隔鄰房。肥谷媽和醫生在房內可透過單向玻璃清楚看到小肥谷的一舉一動。

醫生表示:「若果佢拎起手提電話,將來佢會o係資訊科技方面發展,若果佢拎起漢堡包,佢第時會做食家﹗」
肥谷媽:「咁如果佢拎起紅色手巾仔呢﹖」
醫生:「咁就有D不幸,佢會係變態殺手。」

肥谷媽非常緊張地看著小肥谷。小肥谷凝重地望著檯面三樣東西,然後又打量了一下身邊的護士。只見他慢慢抬起小手,肥谷媽緊張得雙手緊握......小肥谷猶豫了一會,突然一手取起紅色手巾,肥谷媽的心恍如直墮深淵,眼淚奪眶而出。

小肥谷拿起紅色手巾仔後,突然迅雷不及掩耳地用手巾仔紮住護士雙手,護士冷不防小肥谷有此一著,正想呼救,誰知小肥谷眼明手快拎起漢堡包,一把塞住護士把口,再用手提電話通知小力和小田雞。

「喂﹗我呢度有條女護士好索呀﹗快D黎抽水呀﹗」
肥谷媽:「!&*%%!$@!*&*@!!!」

+++++++++++++++++++++++++++++++++++++++++++++++++++

笑話終究只供一笑。不過,這個笑話不禁令我們反思:這種「心理測驗」到底有多少準確性﹖幼兒在好奇心下胡亂抓著一種東西,又有什麼啟示可以帶給我們﹖如果錢鍾書周歲的時候抓著了一塊「紅色絲巾」而非一本書的話,難道要改名做「錢鍾絲」,日後不會是學者﹖這牽涉到性格會否改變的問題。我相信這問題因人而異,有些人不太願意改變,他們的性格的確有可能是「數十年如一日」。另外有些人卻不同。

再說一下剛才的「環境」問題。「環境決定論」是否正確﹖用女同志的例子,社會人士大多認為這的確是「後天環境的影響」,明光社甚至認為這些同性戀是「可以醫治的」。我無意在此深入討論同性戀的問題,只是想質疑一點:環境是唯一的因素嗎﹖那些被後父侵犯過的女同志們,若沒有被侵犯過,日後會否成為一個同志﹖至於那些被後父侵犯過但又沒有轉為同志的女子,又應怎麼解釋﹖

「一樣米養百樣人」。有些人在單親家庭長大,看見父母離異,因而對婚姻產生不信任。有些人的情況類似,但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例如我。這是否說明,即使有後天的因素存在,到底仍有「某種先天的東西」在引導著我們的行為﹖

於是我們不得不提一下基因。前一陣子閱報,外國有些基因科學家發現一大堆受試驗的強姦犯有著與旁人不同的共同基因。科學家們試圖解釋,這些強姦犯之所以有比常人更強烈的性慾和較弱的自制力,實是「先天問題」。某種基因導致他們有同樣的行為,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知道哪些人有這種基因,或許就能防患未然。有些人甚至認為,基因決定了我們所有的行為。不過,雖則強姦犯「或者」會是「先天的」,我們仍不會因此而認同他們的行為。

那末,性格到底是先設的還是後設的﹖我想,兩者都有吧。(哈~說了這麼多,只得出一個爛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