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從物到人」,站在人生的哈哈鏡前
由於大多數父母把小孩視為擁有的物體和需要訓練的對象,於是迴映給小孩相同的訊息。大部分父母都成為扭曲的鏡子,把小孩看成比原貌更重要(凸透鏡)或更不重要(凹透鏡)的人,很少如實看見子女其實是什麼樣的人(平面鏡)。於是,大部分的小孩透過角色來發展自我概念,以父母的方式來看待自己。
-《關係花園》【第四章】「從物到人」,麥基卓(Jock McKeen, M.D.)、黃喚詳(Bennet Wong, M.D.)著,易之新翻譯,心靈工坊。頁88。
兩星期前,拿了公關招待票參觀蠟像館,還在附屬的鬼屋裡轉了一圈,就在一陣暈眩之後,出口處是整排各式各樣的哈哈鏡,人一走過,各種高矮胖瘦的滑稽可笑模樣,惹得我和孩子們相互取笑了半天,覺得鏡子裡面的自己真逗。
哈哈鏡,大概是我們從小在遊樂場裡最感到新奇有趣的部分,卻沒有意識到,其實生活中的分分秒秒裡,我們都是站在哈哈鏡前,時而虛幻地膨脹高大,時而萎縮矮胖,有時卻又是頭與四肢萎縮,不成比例地只剩身體,只是我們無法辨識這樣的自己,反而被乍現的幻影給弄攪得患得患失,被折磨到最後根本笑不出來,甚至還要悲哀、痛苦地掉眼淚。
終其一生,我們都是在別人的眼裡,去認識自己。這就是心理學上稱的「鏡中之我」說,除非我們發展向裡內觀的能力,否則我們一輩子就在別人的眼神裡,捕風捉影,為了拼湊自己的形象。
打從出生睜開眼來,第一眼瞧見的便是父母,而在漫長的成長期裡,我們也在他們的眼神裡,形塑自己最初的形象。於是,父母對於孩子的成長與人格形塑,具有關鍵的影響力,只是,我們通常是被照豬養,或者照書養,很少能被當成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來尊重。
然而,照書養不見得比照豬養更幸運,因為當今許多教養書,簡直就是一本比一本更變態的完全馴獸手冊,不僅把父母們個個恐嚇成又擔心又受怕的吃力不討好「馴獸師」,而且還把孩子馴養成馬戲團裡贏得掌聲的動物明星。
友人經常叫我推薦親子教養書,我總開玩笑地反問:“你家孩子是小狗、小貓或烏龜?先確定動物種類再來找馴養書好了!”
當然玩笑歸玩笑,其實我並沒有看過任何的教養書,因為我認為如果父母都不知道自己是誰,而且也認不清自己的人生哲學與態度,那麼他如何與孩子分享生命的多姿彩,尤其是認識自己的豐富呢?
為什麼我會說父母先認識自己,比任何的馴養技巧來得重要呢?因為父母唯有認清自己是獨一無二,而且尊重這項特質,我們才能如實地將孩子的形象,反映到他們的心中,也就是本章中提到的「平面鏡」。
如實,並不容易,卻是非常重要。否則我們只是不斷地扭曲孩子,然後親子間就在雙重虛幻的影像裡,彼此傷害。
父母,也是過去的孩子,因為曾經被扭曲對待過,所以無所苛責,但是為了斬斷被扭曲的命運複製,我們的確無法逃避如實對待孩子的努力。
對於我而言,因為曾經被父母貶抑,讓我自己在無意識裡,刻意變得萎縮渺小,而當我能看出這錯誤的對待,就能承擔這份如實對己與對孩子的責任,而這也是雙向獲益的方法。
然而,這也是一輩子的內在工作。不易,卻也是日起有功。
祈願我們眼裡彼此的看,都是平面鏡的如實。